招商銀行:穆迪唱衰中國金融業理由過於牽強
- 發佈時間:2016-03-10 17:44:14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胡愛善
3月2日,就在下調中國政府主權債務信用評級後,國際評級機構穆迪宣佈下調25家中國非保險金融機構的評級, 包括3家政策性銀行、12家中資商業銀行、3家不良資産管理公司、3家金融租賃公司、3家證券公司和1家資産管理公司,評級展望均下調為“負面”。
評級報告出爐後,市場並沒有買賬。消息公佈當日,人民幣匯率保持穩定,滬深兩市銀行股全線飄紅。國內輿論則是噓聲一片,有的從穆迪在金融危機中的表現出發,分析其評級效用不彰;有的從其“局外人”身份出發,診斷其業務理解不透;有的從其以評級脅迫公司牟利的“前科”出發,認為其居心叵測。
不同的角度,所得結論均有道理,但要捅破穆迪的“硬傷”,最好是從評級報告本身出發。
穆迪本次下調25家金融機構,依據是什麼呢?從官方新聞稿看,其理由不在經濟下行週期的資産品質,而主要是因為“未來政府支援力度可能削弱”。
是的,你沒有看錯。並不是我們所關注的“壞賬風險”,而是“政府支援削弱”。穆迪認為中國政府一邊背著持續增長的負債,一邊要衝刺改革目標,將會削弱對金融機構的支援,因此下調後者的評級——潛臺詞似乎是,如果沒有政府輸血,中國的商業銀行就要出問題。實際上,中國商業銀行作為治理結構完善的公司法人,早已擁有極強的獨立發展能力。
作為一家正經的評級機構,給出這種理由未免太過牽強。穆迪對此自有一套説辭,其依據為“銀行和政府相關發行人的聯合違約分析法(Joint Default Analysis,下稱JDA)”。所謂“聯合違約”,是指由於兩個發行人互相關聯,其中一方違約會增加另一方違約的概率。比如某企業的下游買家資金鏈斷裂,應收賬款收不回來,則該企業對外違約的可能性也會加大。正是出於這個邏輯,25家金融機構緊緊跟隨中國政府遭到評級下調。
穆迪的“硬傷”就藏在這個分析法裏。新聞稿指明,其對商業銀行的評級方法來自2016年1月7日發佈的《銀行業評級方法》(下稱評級方法)。
JDA的關鍵在於計算兩個發行人之間的“相關性”,穆迪為此引入了“相關權重因子”(Correlation Weighing Factor)這一指標。評級方法並沒有給出指標計算公式,從其描述看,與統計方法中的“相關係數”極為相似。
了解統計學的讀者都明白,要得出相關性的數值,必須有充足的歷史數據作支撐。比如,通過政府債券與金融債券的歷史違約記錄,的確可以計算政府和商業銀行的違約相關性。可是在中國,這兩類債券的歷史違約紀錄均為零,根本無從計算。
穆迪的做法是:把中國的金融機構分類,把“對政府的依賴程度”分為“非常高、高、一般”三類,並且強行賦予“相關權重因子”,分別為“90%、70%、50%”。(評級方法透露,在大多數情況下,穆迪均認為金融機構對政府的依賴程度“非常高”。)
我們無從知悉評級報告的計算過程,但就方法論而言,一家不熟悉中國市場的評級機構,幾乎是基於臆想來給中國的金融機構分類定性,並在不經計算的情況下強行賦值,很難説這有什麼實際意義。甚至穆迪自身也在評級方法裏承認:“考慮到數學模型應用於真實世界的內在局限,評級委員會要做出偏離計算結果的調整”。這差不多是承認,所謂的“聯合違約”就是幾個委員們舉手表決的結果,只不過,這次他們投票要唱衰中國。
幸好這幾雙在金融危機裏推波助瀾的“翻雲覆雨手”,沒有實力在中國的金融市場上掀起風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