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2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以創新之法,點化創新之器

  • 發佈時間:2015-07-16 02:31:55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編者按 在這塊創新創業的土壤上,不需要關係,不需要背景,一批創新型孵化器與傳統孵化器並立,正為新一代創業者的勃勃雄心尋找安放之處。進軍科技創新“特區”,營造與國際接軌的營商環境,千方百計降低創新創業成本,上海浦東不斷創新實踐,歡迎全球“創客”來實現“奇思妙想”,未來有望逐步成為全球創新創業者的樂園。

  燈火閃爍,車水馬龍,迤邐的黃浦江在這裡拐了一個近90度的大彎,陸家嘴高聳入雲的環球金融中心就屹立在這裡。這裡,鱗次櫛比的高樓,現代化的玻璃幕墻,彌散在這些的龐然大物和黃浦江上升騰的霧氣中的,正是資本的味道,空氣裏飄蕩著萬眾創新的氣息。

  上海市全國科技企業孵化器建設是最早,也是發展最快的地區之一。浦東發展孵化器已近20年,目前擁有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8家,市級36家,市級以上孵化器數量佔全市總數的近兩成;在孵企業1600多家,佔全市39%。浦東作為上海建設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的核心區域,其高密度的科技孵化器集群正經歷著轉型升級的蛻變。以浦東軟體園為代表的老牌孵化器探索改革、造血重生;IC咖啡、創客邦博濟園等新生創客空間默默興起、方興未艾。

  科技企業孵化器是科技創新發展的源頭。上海正緊鑼密鼓佈局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浦東要有所作為,在先行先試上發揮作用,努力成為支撐科技創新的重要載體。浦東面臨的經濟發展新常態,既有全國面上相同的共性特徵,又有浦東自己的個性特徵。”上海市委常委、浦東區委書記沈曉明指出。

  浦東的個性鮮明:以專業化、市場化重塑傳統孵化器,以國際化、精準化接納民間創客空間,浦東的創新創業正萬馬奔騰。

  更新提升、全副武裝,跳出物理禁錮

  ——看傳統孵化器如何轉型

  在風口之上,會掉下來的“豬”會有多少?一份好項目書即可享受低租金、免水電、多項外部服務、拎包入住,脫胎于美式車庫的孵化器成了不少創業者們首選的創意試車場。在過去的二十多年裏,散落在浦東的大大小小孵化器戰功卓越:目前浦東孵化器累計畢業企業416家,涌現出一批以復旦張江、微創醫療、展訊通信等為代表的高科技企業。

  如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熱浪襲人,對於站在大潮另一邊的傳統孵化器,尤其是浦東軟體園孵化器、張江藥谷等一批擁有20多年曆史的國有孵化器,卻頗有壓力:擁有産業、服務、資源等集聚優勢,但面臨創業融資渠道不暢、天使投資、股權眾籌的引入滯後於創新創業浪潮等傳統體制瓶頸。

  在這個“有為才有位”的時代,不進則退,不及時轉型,跟不上新形勢的創新思維,就面臨被“邊緣化”了的風險。在這個迅速進入以“投資+孵化”為主的新型孵化器3.0時代,無論是主動還是“倒逼”,傳統孵化器的轉型既艱難又充滿了新生的喜悅。

  專業化,精準按需

  在上海的IT創業圈內,浦東軟體園名氣不小,被稱為IT領域創業的“黃埔軍校”。

  從這裡走出的企業,有緊跟雲計算大潮的七牛公司、被科技投資爭相追捧的傑圖網路和安潔士石油等技術型公司,因一張張“個性臉”而迅速走紅網路的暴走漫畫等創意型企業。如今,100余家這樣的“創客”在這裡安營孵化。

  作為全國最早的軟體園區之一,浦東軟體園目前既是600家ICT企業的集聚地,也是眾多新興技術的發源地,匯聚有4萬餘名各類專業技術人才。作為國家級的優質孵化器,浦軟孵化器共擁有3幢孵化樓,約3萬平方米,近乎“滿員”。面對每個月20至30家的入園申請,經過嚴格篩選最後成功入孵的只有三四家。

  有限的物力資源“捉襟見肘”。孵化平臺能不能參考“淘寶”呢?通過網路串聯起創業企業,打造“線上+線下”的創新創業新空間,擴展有限的物理空間至無限的網際網路絡。

  今年5月,浦軟提出“浦軟創業+”5年行動計劃,推出線上孵化平臺,涵蓋了線上入孵、基礎服務、招聘對接、市場推廣以及活動管理五大模組。創業項目的路演、入孵審核、企業的工商註冊、法律服務以及人才招聘、産品發佈與推廣等一系列孵化器功能都將網路化實現。“線上孵化平臺不僅在服務上不輸于實地孵化器,更是突破物理空間的桎梏!”浦軟孵化器總經理胡萍介紹説。創業者也不用再為辦公場地而奔波,甚至真正實現“在家創業”的新業態。

  線上孵化平臺與新建的線下孵化器融合,最終形成浦軟的“O2O創業基地”。

  “浦軟有60%都是中小企業,對小微企業而言,在它的成長過程中,我們需要站在它的角度去思考它需要什麼。”從小雞的角度看母雞,浦東新區科委主任唐石青的“小雞理論”深入人心,“服務小微企業,可以從很細節的方面提供服務。”與其攤開大餅,不如深耕細節。服務小微企業,我國的專業化服務尚有欠缺。

  創新模式鼓勵孵化器突破融資藩籬。老牌孵化器浦軟引進社會資本和市場化投資基金,打造“種子基金+天使投資+股權融資”多層次創業融資服務體系,計劃5年內園區創業企業融資規模預計超過100億元。“園區創業金融合作社”就是其中之一。

  走出自己“一畝三分地”,不斷謀變創新,探索多種服務模式。面向創新前端,整合資源,在體制上更加靈活,對網際網路+的現代化新形勢做適應性改變乃至改造。浦東,傳統孵化器開始了“更新升級”。

  市場化,功能造血

  “在張江藥谷,背著書包,帶著點子,就能創業了。”辭去中科院工作的李帥,沒有資金,缺少設備,憑著滿腔熱血和一身本事,來到浦東,開始自己的原研藥之夢。

  離浦東軟體園一街之隔,就是張江藥谷。對很多生物醫藥界人士來説,這裡是通往夢想的天梯。

  一項調研表明,張江已成為全球生物醫藥研發機構、人才最集聚的地方。我國食藥監總局每批准3個一類新藥,就有1個來自張江;連續幾年,張江從國家新藥創制重大專項中拿到的經費佔全國1/3;張江企業申報新藥的成功率,是全國平均水準的3倍。

  這家老牌孵化器也有著自己的苦惱。浦東的孵化器70%以上屬於國資,這些孵化器大多沒有投資功能,這就使得孵化器跟團隊沒有關係,導致其發展既沒有動力也沒有危機感。儘管多數在孵企業産業往往存在資金短板,阻礙了奔向市場的速度。孵化器急需突破融資藩籬,搭建“投貸孵”平臺,助力轉型升級。

  2011年,張江藥谷平臺經過重組改製成為上海張江生物醫藥基地開發有限公司全資子公司,註冊資本隨後增至500萬元,孵化面積從1萬餘平方米擴展到4萬餘平方米,放大了國家級生物醫藥專業孵化器的資質效應。更重要的是,張江藥谷平臺開始通過投資分享企業成長成果,減少對政府投入的依賴、兼顧功能性與市場化運作,實現自我“造血”。

  張江藥谷開展“朝陽基金”生物醫藥領域的早期風險投資業務,對具備成長潛力的初創企業進行投資;2013年成功完成對優秀項目塔瑞莎公司500萬元的早期風險投資,實現該基金早期風險投資零的突破、生物醫藥項目零的突破。此外,聯合和引領20多家風險投資機構與創業企業開展對接,累計幫助10家創業企業獲得風險投資,總額超過1.5億元。

  與此同時,民營孵化器也在進行改變。上海張江移動網際網路孵化器屬於上海最早的一批民營孵化器。孵化器投資方——上海莘澤創投管理公司總經理曲奕介紹,“持股孵化”是莘澤的最大特色,只要入駐孵化器裏的企業項目好,就對它投資,獲得部分股權。在目前入駐孵化器中的80多家企業中,莘澤已經投資了其中10多家。

  新的經濟環境、大産業環境、産業鏈上下游的生態模式,都在主動或被動的産生著變革和重構。打破傳統的思維的挑戰,重新思考定義自身角色,打破“圍墻”,走出自己的孵化樓宇,體制內的傳統孵化器需要更多的勇氣和突破。

  從一個創新點子到一種可能

  ——創客為啥愛來浦東?

  中關村的咖啡正濃,深圳的智慧電子自成一派。同為高新區、孵化器雲集的浦東又有何“獨門秘籍”?

  張江地鐵站人流熙熙攘攘,位於傳奇廣場三樓的IC咖啡卻不同往日,門口豎立一塊牌子,上面寫著“歇業三天”。推開虛掩的門,飄著濃香咖啡味的館裏變了樣:十幾張工作臺上,堆滿了電線、電池、電纜等配件;幾十名創客埋頭製作著各自的作品;6台3D印表機也在不停地工作著,一些塑膠製成的配件陸續“出爐”……為了在48小時內製作出參賽作品,有的創客甚至吃飯睡覺都在IC咖啡內解決。餓了就吃點餅乾、泡碗速食麵,睏了就在沙發上瞇一會兒。原來,6月8日,第二屆“共創未來——中美青年創客大賽”上海選拔賽舉行,這裡變為大賽的分會場,IC咖啡成了創客們臨時的家。近300名創客花了兩天時間製作出了40多件創新作品。

  “IC咖啡成立的初衷就是做圈子。”IC咖啡董事長、發起人之一胡運旺説,“IC産業中,大家都‘悶頭’搞技術,作為上游的晶片電子、中游的晶片與下游的硬體之間互動交流很少,三者之間的需求和資訊甚至出現了脫節與偏離,這也導致了中國電子整機受制于歐美晶片公司。”

  IC咖啡搭建了“晶片人”交流的平臺。400平方米的咖啡館裏,一場場行業沙龍常常爆棚,而像這樣的日常沙龍去年辦了不下300場。如今,小有名氣的IC咖啡吸引著更多的創客:不僅是全國,乃至是世界各地的IC人路過上海時,都會慕名走進IC咖啡,來感受一下這個圈子的魅力。

  資源效益不斷溢出。IC咖啡聚攏了一大批專業人士,無論是企業長期的戰略規劃,還是眼前的技術、資金問題,IC咖啡都可以為創業者迅速“對症下藥”。“IC咖啡就像‘家教中心’,初創企業需要‘補哪課’,它就能精確召集到一線‘教師’,手把手教你創業。”胡運旺説。張江千億級IT産業集群優勢開始凸顯。

  政府也參與進來,浦東科委租下了IC咖啡旁300平方米的場地交由IC咖啡運作,成立浦東創客中心芯家園。芯家園將能夠同時容納12—15個初創團隊入孵,IC咖啡的孵化功能進一步提升。在胡運旺看來,IC咖啡芯家園要成為高科技産業鏈的集散地,乃至形成一個輻射全國、放眼世界的華人資訊産業創新網路,讓IC産業鏈每一個角落都有自己的夥伴。

  3年間,IC咖啡已經陸續走出超過50個成功的創業團隊,明星項目包括高精度工業級桌面型3D印表機、全球首款攜帶型高清虛擬現實眼鏡等等。

  專業運作,建起資本與創客之間的橋梁

  創客因為興趣而創新,其創新潛力巨大。作為全球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區域,浦東正不遺餘力地鼓勵、支援創新。浦東推出的首家由政府“買單”的、針對初創企業免費開放的公益性創業苗圃——“浦東創客中心”,日前正式開業。

  有意思的是,這一次,“政府之手”躲在了幕後。站在臺前的,是兩家擁有較豐富天使投資以及初創企業孵化經驗的“運營商”——IC咖啡芯家園和博濟創客邦。這兩家“運營商”與浦東新區科創中心——一家隸屬於浦東新區科委的新機構進行“合作”,合作模式是,政府方出資建設創業苗圃,兩家市場化專業機構負責苗圃孵化培育體系的建設和運營。對此,唐石青表示,“交給市場運作是基於效率和市場的選擇,並希望以此推動國資孵化器的改革。”

  不需要任何額外費用,只要你有創業“金點子”,你就可以背著雙肩包、帶上筆記型電腦在上海浦東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工作間。在博濟創客邦,最初的三個月創業團隊都會配備兩名專業導師。平臺除了邀請創業成功的企業家在企業管理、行業分析、團隊組建方面提供指導之外,還會邀請投資人幫助創業者梳理商業模式。等到創業者進入實際市場運營階段,這裡又可為入駐的創業團隊提供投資、智慧財産權申報、品牌推廣、人才招聘等全方位服務。

  “我沒想到,政府最終會決定拿出300萬元來,讓我們自己決定怎麼花。”博濟創客邦創始人,年輕的葉明霞覺得,上海浦東的官員“放權”更到位,“他們從不干涉我們的孵化方案,從不給我們下達指標。投了300萬元,卻從沒提過一句‘目標孵化多少企業’。企業有了更多自主選擇權,以發自內在的激情去運營管理。”

  破除體制機制之困,用市場的力量打通創新資源隔閡。開放就有活力,放開就是支援。唐石青説,用開放的心態吸引社會各界各種機構到浦東來發展各種類型、各種階段的孵化器,鼓勵更多的民間力量參與其中,改制原有公共服務平臺,釋放活力,造血再生。

  激發出創新創業的活力,離不開市場的力量,民營企業也登上了主戰場。

  前不久,滬江網宣佈推出首個螞蟻創客空間,“招攬”網際網路線上教育創業者。據張江高科技園區管委會副主任王維剛透露,張江管委會已計劃與滬江網共建5000多平方米的“創客空間”。滬江網已牽頭成立了兩個基金:5000萬元規模的螞蟻雄兵天使基金和3億元規模的互元基金,並推出“零租金”入駐孵化器模式,向創業者傳授網際網路教育經驗,提供創業課程培訓,還將提供法律、財務諮詢。目前,已有近60個創業團隊準備進入,接受孵化。

  據浦東新區科委負責人透露,天使投資和前置孵化將成為浦東科創中心建設未來的一個“發力點”。此前,新區科委調整修訂了孵化器操作細則,對開展小額股權融資業務和小額貸款擔保業務的孵化器給予資金資助。去年年底,一家創投公司對兩家在孵企業進行了共計217萬元的股權投資,帶動企業獲得風投4000多萬元。

  借此,新區科委希望引導和推動各類風投機構、知名天使投資人在科創園區興辦孵化器。據悉,目前新區政府還在積極探索研究在浦東設立政策性天使投資引導基金的可行性方案,“在民間天使投資暫時缺位的情況下,通過政策性‘天使’,明確引導作用,鼓勵民間資本踴躍參與。”

  與資本市場對接,浦東佔有先天優勢。陸家嘴,國際資本逐鹿,不久前,浦東新興金融啟航基地啟動,首期使用面積達1.3萬平方米,直接面向網際網路金融、對衝基金等創業型新興金融機構。孵化器資本短板有望解決,大大提升在孵企業奔向市場的速度。

  國際化中融合,打造理想的“創業者國度”

  落戶在浦東長泰廣場C座11樓的太庫上海眾創空間宣佈開業。這是一個致力打造全球聯動的國際化創新孵化平臺。從太庫上海即將落戶到開業,創業者們組團考察提請入駐。是什麼吸引了創業者?原因之一就是太庫上海為創業者插上了産業化的翅膀,而且它不僅立足國內,還佈局全球。

  “創業是否還處於風口之中?”“創業讓我歡喜讓我憂”“粗放創業out 精益求精來襲”,在一幅幅絢爛的PPT大螢幕面前,太庫孵化器CEO黃海燕拿著話筒,在偌大的開幕式臺上激情演講。黃海燕在張江已有15年了,作為張江孵化器創始人,她去年7月28日離開了體制,用她的話説,“更自由、開放,對結果負責”。

  黃海燕説太庫的最大優勢是全球聯動的創新資源。“我們將在北京、上海、深圳、河北、矽谷、首爾、特拉維夫、德國等地建立孵化培育體系,形成‘全球網狀連鎖’,打破國界束縛,形成節點交互,整合創新發展要素,匯聚國際高端資源,與全球的産、學、政、金、研等領域的創新要素緊密合作,同步線上線下網路平臺,突破地域與空間限制,為創業者提供從創業第一步到每一步的全方位支援,打造真正的‘精益創業’平臺。”

  在黃海燕的規劃中,太庫將成為每個創業者心目中理想的“創業者國度”。而對於浦東新區來説,新開業的太庫,與其説是孵化器,其實更像一個在整個創新創業鏈上的重要節點,它將國際上的創新資源引入浦東,同時,將浦東好的適應國際化的創新資源推向國際市場。這樣就使得企業在成長過程中,擁有更多的國際視野。

  “浦東要努力成為上海科創中心建設的核心區,就應該具有國際視野,聚集全球資源,參與國際競爭。現在我們説浦東要打造全球資源配置節點,這也包括創新資源的配置。”唐石青説。

  “從兩方面理解,水準的維度上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垂直的維度上是國際影響力。”在唐石青看來,前者指量,後者指高度。從孵化器來説,若只是鋪開面積、廣泛撒網做數字工作,“全球影響力”從何而言?規劃、佈局、摸索,浦東孵化器的每一步都要緊緊踩中“痛點”。

  聯動全球的創新資源,在不斷融合中提升綜合能力;找準全球創業的“颱風口”,在不斷融合中進入“全民創客”時代。據了解,張江核心園正在建立“國際孵化器”,將和以色列共同建設一個創新中心。此外,美國矽谷幾家世界知名網際網路企業也把目光投向了張江,有望共同在此設立眾創空間。

  尾 聲

  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全球科技創新中心,又一次,上海被推在了發展前沿。

  作為改革開放排頭兵,浦東“二次創業”再次起航。“上海有強大的工業作為支撐,我們不僅要做輕創新,也要做重創新即技術創新。”唐石青説,以網際網路技術為支撐的輕創新,顛覆了生活方式、産業模式,時代發展需要輕創新,但“跨時代的東西一定不是輕創新,一定是重創新。”晶片、發動機、新藥等等都將是上海大有可為的領域。

  “重創新需要積累,我們搞科創中心建設,需要持續、一以貫之的態度,更需要對整個過程有一種寬容和耐心。”唐石青認為,資本力量更偏好于能夠快速實現拉升的輕創新,而漫長的重創新則需要政府力量填補。

  “經過20多年的發展,浦東張江高科技園區已經集聚了大量科技創新産業和企業,下一步應該由從原來招商引資的高科技産業園區,逐漸變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基地,變成一個科學城。”對於未來,唐石青如此展望。“總而言之,浦東要創建科創中心的核心區、引導區,最終成為溢出區,為我國科技創新發展作出巨大貢獻。”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