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4月25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潮起張江 大眾創新締造大繁榮

  • 發佈時間:2015-03-05 03:31:56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編者按 上海張江高新區(俗稱大張江)自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以來,在三年的時間裏,由一區六園至一區二十二園,53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匯聚了上海80%的知識經濟集聚區域、80%的創新型企業、80%的高端人才。

  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張江高新區不能停留在過去的成績簿上,在上海深入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的歷史進程中,大張江作為重要載體,必須從過去傳統開發模式、從管理“地産資源”轉向運營“創新資源”,強化內涵式發展。

  科技創新與産業的高端化相輔相成。張江高新區佈局國際高端産業,築巢引鳳、有容乃大,不斷吸納企業創新因子,釋放創新活力,涌現了以“安翰”“聯影”為代表的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高端醫療企業。

  科技創新與理念創新相依相存。張江高新區深耕傳統科技服務機構的內生價值,不斷以新理念、新模式促進轉型,營造“萬眾創業,大眾創新”的創新文化,其中尤以楊浦科技創業中心為最。

  科技創新與專業服務相偎相關。張江高新區凝目光于全球,放胸懷于天下,立足於上海,智慧財産權服務與成果轉化,大數據與轉化醫學等55個創新服務平臺、43家專業化服務機構,將在張江高新區內打造一系列“不佔土地、沒有土建”的創新生態“基礎工程”。

  一個升級版的大張江已在全副武裝中。

  【佈局高端産業】

  民族擔當的夢想點亮中國醫療器械品牌

  ——看“安翰”“聯影”如何打造民族高端

  我國的高端醫療器械長期為外國企業壟斷。自主産品創新不足、品質堪憂。而以聯影為代表的醫療設備逆襲壟斷、以安翰膠囊機器人為代表的醫療器械更是世界首創、國際領先,在關切民生的高端醫療器械領域發出了“中國聲音”。

  如琢如磨,不拘一格佈局一流

  “瞄準國際先進水準,敢與世界級企業相抗衡,”聯影首席顧問薛敏博士説,“企業必須摒棄卑微的求勝心理和以短期利益為導向的戰略短視,從‘不求做強,但求生存’的低端定位轉變為‘專注于高水準自主創新、造卓越産品,創優質品牌’的高起點、高願景。”

  卓越,正是大張江的目標。建設世界一流科技園區,大張江不斷優化産業佈局,聚焦重點領域、重點企業和重點團隊,推進建設高端醫療等25個具有國際話語權和領先地位的特色産業基地。

  早在2010年,當上海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聽取聯影醫療項目彙報後,當即鼓勵抓緊時間開工,隨後,市區兩級在産業化政策、基地土地使用、人才房等諸多方面,給予聯影公司很大支援。在聯影創業初期,嘉定工業園區甚至騰出自己的辦公樓給聯影用。而如今,聯影自己的綜合樓集公司運營、設備研發、生産于一體,一期面積12萬平方米,二期18萬平方米也在建設當中,屆時將成為全球醫療行業最大最集中的産業園區。

  2014年,安翰董事長吉朋松帶著世界領先的完全自主研發的膠囊機器人亮相上交會,上海市有關領導高度關注,在主要領導的大力推動下,順利落戶張江金橋園,設立包括研發、生産、銷售和體驗中心在內的地區總部,建設可年産100萬粒“膠囊機器人”的生産線。

  吉朋松認為科技創新需要有敢為人先的自信態度,需要有關切民生的民族擔當,需要有跨界整合的綜合能力。“大張江很實在,幹實事,有遠見。特別適合創新。”

  且研且新,用實力在市場説話

  臺子搭得好,戲也得演得出彩。

  沒有什麼比創新更具有突破國境線的力量。

  聯影從“負起跑線”起步,不做高調宣傳、不圖浮誇虛名,心無旁騖,閉關三年。截至目前,聯影首批15款高端醫療産品問世,累計提交的專利申請達到1014項。其中,高技術發明類專利數量達到731項,佔全部專利申請數量72%;實用新型專利佔24%,外觀設計類專利佔4%,多項技術成就世界首創。與國際品牌相比,其産品平均價格下降三成左右,目前聯影産品已經走進北京、上海多家三甲醫院,已有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09醫院、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以及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復旦大學附屬華東醫院、上海交通大學附屬胸科醫院等一批大型三甲醫院安裝了聯影的設備;銷售訂單覆蓋50多家三甲醫院。在反覆試用與臨床驗證中,聯影産品表現出一流的穩定性。

  心無旁騖的創新,終於打破壟斷格局,締造一個“逆襲”的傳奇。

  民生健康是己任,由於消化道疾病早期沒有明顯症狀,主要通過消化道早期檢查來控制,而我國早期篩查比例又遠低於發達國家水準,客觀上造成消化道疾病高發,佔全世界42%,僅胃癌每年新增達40萬,加強消化道早期篩查迫在眉睫。

  安翰團隊經過七年的努力,以一種全新思維“跨界”打造了世界首個可以進行胃部精確檢查的膠囊機器人。別看它“其貌不揚”,和其他僅能用於小腸檢查的普通膠囊外觀差別不大,可一鑽到胃裏,它就儼然成了“變形金剛”幾乎無所不能。已用安翰“膠囊機器人”做過數百例膠囊胃鏡診斷的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學分會主任委員、第二軍醫大學教授李兆申説,“膠囊機器人”可以完成全方位無死角的胃和小腸檢查,特別適合做胃和小腸的消化道疾病和早癌篩查,克服了傳統胃鏡用於早期篩查百姓接受度差的弱點。

  跨界整合是個有難度的工作,用於定位控制的磁定位、磁導航等核心關鍵技術,突破了國內外傳統膠囊內鏡只能隨消化道的蠕動而運動,變為“有眼有腳”的膠囊機器人;涵蓋了最先進的系統整合、LED照明、成像和圖像處理等技術的專業晶片;包括圖像壓縮和傳輸技術,天線陣列接收容錯技術等在內的通訊技術……小小“肚子”裏藏著的300多個元件,包含著40多項國際技術專利,至少領先世界水準3到5年。

  當萬千技術匯聚到一點,便可産生巨大的協同效應。由長海醫院牽頭的七家頂級三甲醫院所做的膠囊機器人和傳統電子胃鏡多中心雙盲研究對照結果顯示,“膠囊機器人”準確率達到95%。國際上,尚無醫療企業能夠與之比肩,並迅速在全國近50家醫院得到應用,深受百姓歡迎。

  安翰膠囊機器人的廣泛使用,對於提高目前的消化道健康篩查的覆蓋率,提高消化道早期疾病發現比例,降低惡性消化道疾病的晚期發病率,整體提高普通百姓的生命生活品質,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漸行漸遠,讓夢想點亮前路

  根植中國,輻射全球,以自主創新為起點,變中國製造為中國創造。

  聯影在休斯敦設立聯影美國子公司,在舊金山設立放療事業部研發中心;在武漢設立聯影武漢子公司,在深圳設立聯影深圳研發中心;並與醫院、科研院所共建“産學研醫”協同創新平臺,培養複合型科研人才,引領行業進步。

  去年9月,聯影自主研發、配備雙位數射頻通道的高性能1.5T磁共振系統——聯影uMR560經全球頂尖認證機構南德意志集團權威評測,通過CE認證並獲頒證書。這意味著聯影自主研發的高性能醫療設備産品已經具備進入國際市場的資格。

  同時,聯影創新區域聯合影像中心的推廣進程也日益提速。繼4月25日“嘉定模式”區域聯合影像中心正式啟用之後,8月5日上海聯影影像示範中心簽約落戶鎮江,以醫療資訊化為紐帶,建成覆蓋全區醫療機構影像科室間的聯合體。

  安翰則不斷完善以四個整合為特徵的微孵化器平臺,完成項目的技術整合、人才整合、管理整合和資源整合,為跨學科、跨門類的技術創新、産品創新搭建“育苗圃”,在跨界的創新路上走出自己的模式。

  安翰培育的醫療生態正沐浴著更大的夢想。安翰膠囊機器人這一新技術不但提高了百姓檢查的接受度,其獨有的異地網路閱片診斷服務,還將消化內鏡的檢查操作和醫生診斷相分離,極大地提高了優秀醫師的服務範圍和效率,節省醫療資源,同時有利於促進醫患關係的和諧發展;結合安翰膠囊機器人的大範圍普查和電子胃鏡的活檢、手術精查,改變我國胃疾病診治的嚴峻形勢;繪製消化道的時間譜測量;結合大數據,建立消化道系統數據庫……安翰的未來,可以“跨界”更多,創造更多。

  “就像這條瀏河通往太倉,而那裏是當年鄭和下西洋的地方,我們希望聯影也能順利打開國際市場。”聯影董事長俞曄珣看著聯影總部門前奔騰而逝的河水,胸懷遠大。

  這不但是安翰、聯影的夢,更是正在奮鬥著的大張江之夢。

  【“更新”傳統機構】

  當創意與創新碰撞智慧火花

  ——側記楊浦科技創業中心在新時代下的創新與轉型

  變與新,是科研人的一貫品格。

  于技術服務機構亦然。

  當原有的“孵化器”模式已無法滿足上海打造“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的體量,“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必須從一句口號變成一種靈魂;當地産紅利逐漸隱去,“新常態”下如何“提質增效”成為各“二房東”們的新思考。

  把園區建設重點從開發土地、集聚要素向構建科技創新生態體系轉變。大張江謀略已定。

  因獨具特色的孵化器模式而名滿全國的“楊浦科技創業中心”也開始轉型。

  頂層設計,楊創的華麗轉身

  “2015年,我們要順勢而為,用勇氣和智慧創造屬於我們的一片天地,共創屬於我們的未來。”在楊創的2014年工作總結會上,總經理謝吉華以此句做結。

  話雖簡短,卻別有深意。

  新思維、新舉措、新突破。2014年,國家技術轉移東部中心正式落戶灣谷。中心集聚整合科技服務資源,推動技術成果轉移、交易,實現産學研一體化,旨在建成集技術交易、孵化引導、科技金融、國際對接等功能于一體的創新引擎。

  “技術轉移是什麼?傳統意義上一直認為技術轉移就是點對點的技術買賣,但我認為,技術轉移是讓技術産業化的過程。”謝吉華的思考很有張力。

  以此為契機,大力推動灣谷科技園功能建設,採用商業化模式運營,結合原有積累經驗,創新業務運營管理、資源整合、載體支撐等相關政策措施,做大技術轉移交易規模,打造一個國際頂級的新興技術産業轉化平臺。在上海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征程中,貢獻楊浦的智慧力量。

  開放包容,爭做科技創新策源地

  楊浦有什麼?土地?優越的地理位置?曾被戲稱為“下只角”的楊浦區,“有形資産”不具備競爭力。

  但是楊浦擁有的“無形資産”很多。復旦、同濟……高校集群、優質的人才資源,楊浦無疑有成為是上海創意創新最佳迸發地的潛力。

  依託優質高校資源,激發區內高校創新活力,打造“東方矽谷”。楊創聯合大張江打造上海乃至全國,集企業技術項目需求發佈、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成果供給、技術成果交易等功能于一體的産學研公共服務平臺。

  全國首家高校技術市場落戶楊創園區。匯聚了復旦、上海交大等17所上海高校,以及清華、西安交大、香港理工等45家成果供方成員單位及48家技術需方成員單位、8家技術仲介服務方成員單位,推進産學研結合。

  順勢“萬眾創新”,楊創融入網際網路思維,搭建“草根創新”平臺。楊創打造中國最大的Fab Lab開放式實驗室,通過自下而上的創新徹底改變創新主體,促進知識與創新的激蕩、傳播和分享,以實現應用需求與研發創新的融合。

  延伸服務領域,楊創依託原有資源,打造線上“孵化器”。“線上服務,線下連鎖,標準化、規範化,服務於‘大眾創業’。”謝吉華説,目前,線上服務正在不斷完善,2015年有望成形。

  “科技創新不再是少數被稱為科學家的人群的專利,每個人都是科技創新的主體,生活、工作在社會中的用戶真正擁有最終的發言權。”楊浦已成為上海實施科教興市戰略和自主創新戰略的一個重要示範和引領區域。未來,楊創將在“東方矽谷”的創新道路下走得更遠。

  深耕優勢,迎面國際

  立足國內,聚焦海外,融入全球創新浪潮。

  “上海要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全球創新中心,楊創必須要有胸懷。”謝吉華指出,讓灣谷服務全球創新,積極聯通海內外,組建全球創新合作平臺。

  瞄準國際技術轉移轉化運營試驗區的功能定位,灣谷正與全球頂尖大學、知名技術轉移機構、跨國公司展開深度合作,欲打造全球創新技術與資本的集散地。為了讓更多引領全球産業趨勢的創新種子落地、生根、發芽,一系列市場化運作的平臺、機構和創新機制將在此先行先試。據悉,全球最大的網路技術交易市場平臺Yet2中國總部將於年內落戶灣谷,國際知名技術轉移機構德國史太白的人才培養模式也有望被引入。

  與此同時,今年3月,灣谷在海外的首個分支機構就將落戶美國波士頓,負責與哈佛、普林斯頓、西北大學等美國名校的溝通協作,在當地收集創新項目。

  此外,中小企業研發外包中心、上海高技能人才培訓中心、上海專利交易中心、技術銀行……一項項配套服務正在從“計劃書”上落地實現。

  一個以楊創為中心的創新活力聚集區即將脈動強勁的心跳。

  “這條路只要堅持下去,耐得住性子地走下去,就能培養孵化出更多優秀企業。在灣區經濟的道路上,楊浦也能成就自己的比爾·蓋茨和喬布斯。”謝吉華目光炯炯。

  【探索科技服務】

  搭平臺、架橋梁,大張江探索科技服務加速模式

  左邊是一項項基礎研究成果,右邊是一個個實際應用需求。

  按理説,左邊與右邊應是完美“配對”。

  但實際上,如果沒有轉化,基礎研究的“昌盛”並不一定代表著實實在在的科技進步。科技成果轉化的關鍵之一是獲得高品質智慧財産權保護,而大量好的創新發明由於缺乏專業化管理只獲得了低品質智慧財産權保護,很難得到企業和投資者的青睞,最終導致無法産業化和産生經濟效益。

  完善創新創業保障體系,制訂實施公共服務平臺專項支援政策,引導園區整合社會資源,促進科技服務的規範化、專業化和規模化,帶動科技服務業加快發展。大張江跨出了搶佔制高點的嘗試。

  盛知華:以智慧財産權為核心,興科研探索與産業發展之路

  一項“被低品質專利害死”、幾年乏人問津的抗腫瘤新藥物發明,經過“盛知華智慧財産權服務有限公司”之手,起死回生,引來多家跨國藥企爭搶,最終以6000萬美元外加銷售提成授權給了開價最高者;滬上某科研機構帶著一項有關醫療器械的智慧財産權與企業洽談成果轉化,卻只得報價1000萬元,盛知華接手後,驚天逆轉:企業願出5.4億元許可費,這還不包括後期銷售提成,並承擔全額研發經費……

  這樣的案例比比皆是。

  作為張江示範區主要智慧財産權轉化的核心企業,盛知華成立四年,先後完成20多項專利和技術的許可交易,合同金額超過12億元,多項成果實現了向世界制藥和農業巨頭的技術許可或轉讓。

  以專業的科技服務撬動創新杠桿。上海張江示範區積極打造智慧財産權價值提升與實現公共服務平臺,致力於提高園區內創新發明的智慧財産權品質,大幅提升創新發明的市場價值和轉化前景,實現更多創新成果的轉移轉化,從而推動區域創新和經濟的發展。

  盛知華憑藉其多年在智慧財産權管理上的專業化經驗,被推上了歷史的前臺,負責全面運營上海張江高新區智慧財産權價值提升與實現公共服務平臺。

  盛知華副總陳秀娟用“籬笆圈地”來解釋智慧財産權管理:籬笆圈地,圈得範圍小,將來市場價值就小。當一個專利能夠保護的範圍不夠大,就很容易被模倣或繞過,這使得最初投資的企業難以獲得獨佔性的市場。因此,一項專利或一組專利群,圍起的籬笆“越密越好”直至其他企業難以回避,而無法生産類似的産品或提供類似的服務。“專利不能只保護一棵樹,而是要保護一片林。”

  “智慧財産權管理服務,不是敲敲圖章、遞遞材料。”陳秀娟表示,現在國內的專利申請往往只起著評職稱、評獎的作用,專利對於經濟發展的貢獻力度遠不及發達國家。而智慧財産權價值提升與實現公共服務平臺的搭建,填補了當前張江自主創新示範區以及上海城市創新體系中的支撐智慧財産權價值提升和功能實現的服務缺失,將大幅提高創新成果的轉化效率,無疑將使這一情況有較大改觀。

  以專業化的智慧財産權管理和運用為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保駕護航,以智慧財産權保護促進持續創新、創新驅動發展的良性迴圈,最終助力經濟轉型和産業升級。

  一切正如盛知華的宗旨所言那般“興盛智慧財産權與科技産業,昌盛中華”,在大張江的大平臺上,穩穩踐行。

  第二軍醫大學:搭建分子醫學大數據平臺 提速轉化醫學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資訊爆炸而産生的海量數據以及伴隨的相關技術發展與創新,成就了一系列新興的領域。人們對於以往一團迷霧一樣的海量數據的挖掘和運用,預示著新一波生産率增長和技術創新浪潮的到來。

  那麼大數據應用於醫學行業又會怎麼樣呢?這也應該會引起一場顛覆性革命,使醫學技術實現歷史性跨越。舉例來説,2013年,美國影星安吉麗娜朱莉通過全基因組掃描發現了BRCA1的致病基因突變,由此進行了預防性乳腺切除,使其罹患乳腺癌的概率從87%降至5%以下。儘管這種做法其臨床推廣還存在爭議,但我們國家在這方面做的還遠遠不夠。我國目前還沒有足夠的臨床和基因組數據支援這樣的預防性臨床實踐,而通過大數據平臺的運作我們也將有機會制定出符合我國人種特徵的特異性檢測靶點,從而造福患者。

  “目前國內已有的醫學大數據研究,或聚焦于臨床醫療資訊共用管理,或聚焦于單純的基因檢測分析,缺乏將二者資訊進行有效整合的整合分析引擎。”第二軍醫大學轉化醫學研究院顧申院長説。據了解,我國雖擁有世界上最多的臨床病例資源,但疾病基因組數據産量在國際大規模“組學”研究數據庫中比重通常不高於1%,這意味著照此下去,我國在這樣一個前沿的分子醫學領域勢必會落後於西方國家,進而在新藥創制和臨床實踐上也都將處於劣勢。

  建立我國自己的分子醫學大數據分析平臺已刻不容緩!

  “通過分子醫學大數據平臺把臨床資訊和基因組資訊有效結合起來,實現基礎研究發現向臨床應用的快速轉化,既可用於疾病的個體化診斷、治療、預防等,也可幫助生物醫藥企業有針對性地進行新藥研發,從而節省藥物研發週期,降低成本。”由第二軍醫大學和戰略合作夥伴寶藤合作建設的分子醫學大數據公共服務平臺為我們描述了這樣一幅藍圖。無獨有偶,2015年新年伊始,美國總統就宣佈了一項名為“精準醫學”的大型國家級醫學研究計劃。目標之一就是通過系統分析疾病患者的基因資訊,更好地了解疾病發生的分子機制,進而為開發相應藥物、“精準治療”的實現鋪平道路。

  “大張江非常有創新意識,開放、包容、思維敏捷,在項目遴選過程中,一眼相中了我們。通過分子醫學大數據平臺把臨床和基因組學資訊的‘孤島’串起來,我們也有幸能搭上大張江創新發展的這輛快車。”顧申院長介紹説,打造分子醫學大數據平臺,二軍大具有獨特優勢。二軍大在軍內率先成立了獨立運作、行使機關職能的轉化醫學研究院、與中科院聯合成立了“中科院—二軍大轉化醫學研究院”,形成了跨體制、跨領域、跨學科協作的轉化醫學組織管理機制,為加速轉化醫學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其戰略合作夥伴已在國內20家大型三甲醫院投放實驗室,建設期間將完成50家醫院互聯,屆時將擁有3600萬年門急診量……一大批源自科研院所、臨床一線的數據在獨立的管理機構的“指揮”下源源不斷地輸送、交匯和回流,為分子醫學大數據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的融會貫通提供了最有效的“活水”機制。

  據項目負責人、第二軍醫大學校長孫穎浩教授介紹,分子醫學大數據公共服務平臺將建成符合國際規範的醫學大數據生物資訊處理、存儲及大規模臨床應用的三大體系22個專項,通過對臨床、組學資訊的比對和融合分析,形成包含疾病特徵數據的分子醫學大數據的成熟應用體系。最終將打造成新藥創制及創新醫學“一站式”服務平臺,助推張江國際一流藥谷的全面建設,搶佔生物醫藥産業創新的戰略制高點,加快推進上海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結語

  一個區域是否具有創新氣質,不是看規模總量的擴展程度,也不取決於創新要素的聚集,而是決定於創新發展的品質。

  大張江正在做的,是建一個舒服的池子、圍一個合適的圈子,形成良好的創新生態,讓需求方能方便地找到整合創新需要的人才和業態。“全力推進科技創新中心核心載體建設,在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中發揮示範帶動作用。”作為上海科技産業創新發展的龍頭,上海張江示範區正全力發動著一個高品質、多延展、可持續的創新引擎。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