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態下要有“非常態”政策
- 發佈時間:2015-07-16 03:29:48 來源:解放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唐燁
下半年中國經濟怎麼走?宏觀調控手段還應該在哪些方面發力?7月7日,在由上海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上海市經濟學會主辦的“經濟學人上海圓桌會議”上,多位滬上知名經濟學家研判當前經濟形勢、預測下半年經濟走勢,為宏觀經濟政策如何發力建言獻策。
經濟形勢複雜,不確定性強
談到今年下半年總體經濟形勢,與會專家普遍認為,經濟形勢很複雜,下行壓力較大;不過,結構調整已經開始釋放出經濟增長的動力。
上海經濟學會會長周振華研究員用“很複雜,不確定性強”概括今年下半年的經濟形勢。他認為,中國經濟內外部都有壓力。
首先,整個外部環境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並不樂觀。“儘管美國經濟第二季度有比較明顯的回升,但並沒有真正進入復蘇軌道;歐洲國家經濟增長有所復蘇,但是‘橫生’出希臘公決事件,對歐元區國家復蘇有一定影響;新興經濟體經濟情況分化明顯。此外,全球貿易增長低於原來預想的速度;歐日量化寬鬆還是在進行中,美國今年加息的時間不確定,還有不少國家都還在降低利率。”周振華説。
其次,中國內部經濟運作的風險在積累。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權衡認為,內部風險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第一是産能過剩,上一輪經濟週期中過剩的産能還沒有化解,本輪經濟週期中新的過剩又産生。第二是房地産問題,一線城市房地産運作還比較健康,但在三四線城市中,房地産繁榮週期可能已過去,出現大量空置房。第三是地方政府債務問題,未來三年將是還債高峰期。第四是民間借貸問題,民間拆借利率已經非常高了。
不過,在經濟下行壓力背後,中國經濟結構正在發生變化,結構調整已經釋放出經濟增長的動力。
上海交大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陳憲亮出兩組數據——
一組是,2014年新一代資訊技術産業規模達到14萬億元,比2013年增長13%,高於全國工業生産增速2.8%。其中,資訊製造業主營業務收入10.3萬億元,比工業銷售增長快9.3%,同比增長9.8%;軟體和服務業的收入3.7萬億元,同比增長20.2%,高於全國工業銷售收入增長10%;同時,到2014年年底,規模以上資訊技術企業超過5萬家,其中資訊製造企業1.87萬家,軟體資訊服務企業有3.8萬家。另一組數據來自工業利潤。工業企業利潤增速從之前的雙位數降至一位數,很多傳統行業,如鋼鐵、煤炭、有色金屬等都是負增長;但新一代的資訊技術産業中的電腦、通訊、電子設備增長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卻增長17.7%。
“這兩組數據充分説明,政府調整結構的政策起到了一定作用,結構調整正成為經濟增長的一個動力。”陳憲説。
從需求與供給側促經濟增長
與會專家認為,在當前經濟新常態下,不能再沿用傳統的政策思路,要有“非常態”的政策應對。
權衡認為,為拉動經濟增長,目前下調存款準備金、下調利率等貨幣政策用得較多;但在當前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下,降息降準等對實體經濟影響並不大,應對實體經濟下行,財政政策將比貨幣政策更有效。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殷醒民表示,我國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産能過剩,經濟政策要做在如何消化産能、創造總需求上。中國的需求應該來自投資,但這個投資並不是傳統上我們説的由政府主導的投資,而是由居民主導的投資。只有這樣,才有可能消化我國的總需求。
上海交大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潘英麗認為,我國的有效供給也嚴重不足,更準確的説是能滿足老百姓高品質生活需求的有效供給不足,包括醫療、養老、教育、健康、文化等供給。而滿足有效供給不僅在於提供充足資金,更在於政府制定的“遊戲規則”如何促進供給,很多有效供給涉及新的商業模式,最大的特點是人性化、個性化,那麼原來的“遊戲規則”可能就不適應了,需要調整改變。
從長期看,要獲得穩定的經濟增長,需要釋放更多改革紅利。上海交大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特聘教授陸銘認為:“中國要發揮大國規模經濟,資源要在全國統籌配置,哪有效率就配到哪兒,但現在東部整個生産力發達的地區幾乎都受到城市病困擾,經濟生産力也受到制約。要治理城市病,第一要改善人民生産水準,第二是要投資有回報,第三要加速發揮經濟效率、發揮城市對服務業集聚帶動的作用。只有進一步促進經濟轉型,優化資源配置,更多的紅利才能被釋放出來。”
權衡也提出,從長遠看,要推動金融體制改革,要從解決金融錯配角度來進一步解決資源錯配的問題。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