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7日 星期四

我國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啟示:奮力邁向中高端

  • 發佈時間:2016-02-02 09:39:37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王 希  責任編輯:李春暉

  奮力邁向中高端(治國理政新實踐)——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結構逐步優化升級的啟示

  在發展中調整,在調整中躍升。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牢牢把握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趨勢性特徵,保持戰略定力,增強發展自信,不斷改革創新,推動經濟邁向中高端水準。

  在起伏震蕩的世界經濟環境中,中國經濟迎戰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經濟總體平穩運作的同時,逐步走上品質更高、效益更好、結構更優、優勢持續釋放的發展新路。

  因勢而謀:以新理念拓展新境界引領新作為

  日前閉幕的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中國經濟依然是牽動與會者神經的熱門話題。儘管2015年中國經濟增速進一步放緩至6.9%,但全球財經界“大腕”們依然看好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發展前景。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拉加德在論壇上表示,相信中國政府可以控制好經濟轉型,從依賴投資和製造業到更加注重服務業和消費。

  “中國的成績仍是了不起的表現。”波士頓諮詢集團全球主席漢斯—保羅·博克納説,當前談論轉型的經濟體不在少數,但中國的改革和轉型比世界其他國家或地區更具有確定性。

  看好中國發展潛力與中國政府駕馭經濟的能力,是人們紛紛投出“信任票”的關鍵所在。

  凡益之道,與時偕行。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縱觀歷史與現實,深刻洞察經濟發展大局——

  環顧全球,世界經濟復蘇艱難曲折,新一輪科技革命蓄勢待發。我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戰略機遇期內涵發生深刻變化,有利條件與風險挑戰交織。

  放眼國內,經濟增速放緩、工業品價格下降、鋼鐵等行業利潤下滑等問題凸顯,病根在於供給結構錯配。加快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是大勢所趨,刻不容緩。

  2015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接受路透社採訪時説,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正經歷新舊動能轉化的陣痛,但中國經濟穩定發展的基本面沒有改變。中國新型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深入推進,國內市場需求強勁,經濟發展具有巨大潛力、韌性、迴旋餘地,結構性改革正在深化,中國經濟的前景十分光明。

  把握大勢才能堅定信心,保持定力。

  即使增速“下臺階”,依然堅定追求“沒水分”、可持續的增長。“我們認識到,為了從根本上解決經濟的長遠發展問題,必須堅定推動結構改革,寧可將增長速度降下來一些。”習近平2013年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八次峰會第一階段會議上的發言擲地有聲。

  審時度勢方能運籌帷幄,成竹在胸。

  從新常態到供給側改革,再到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發展理念,黨中央對中國經濟發展模式與道路的闡釋層層遞進,深刻揭示新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引領擺脫“換擋焦慮”的思維定勢,開啟了調控理念與實踐的新境界。

  2015年11月,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十三五”時期中國發展將更加注重效益品質、注重創新驅動、注重公平公正、注重綠色低碳、注重對外開放的理念,向外界有效傳遞了發展的信心。

  去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進一步強調,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是適應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後綜合國力競爭新形勢的主動選擇,是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必然要求。

  因勢而動:創新調控釋放潛力打贏轉型“攻堅戰”

  世界網際網路大會永久落戶烏鎮,這個昔日主要發展旅遊經濟的水鄉,正轉型成為網際網路企業的搖籃,“雙創”熱情噴涌。

  在浙江全省,一批烏鎮這樣的聚焦于資訊、環保、金融、高端裝備製造等優勢産業的“特色小鎮”正在崛起,成為當地創新發展的載體。

  這是中國新時期經濟轉型大未來的一個縮影。面對經濟下行壓力,黨中央審時度勢,沒有搞“大水漫灌”式的強刺激,而是不斷創新調控方式與工具,堅持市場化取向,兼顧總量和結構調控,供需兩端共同發力,補短板強實體,推動經濟提質增效升級。

  黨的十八大以來,一系列既利當前、又利長遠的政策措施相繼出臺:從重大工程包到投融資體制改革,從降準降息到減稅降負、降本增效,從創新創業到簡政放權,從推進“網際網路+”“中國製造2025”戰略,到國際産能合作、推進兼併重組,加大化解過剩産能……

  這些政策措施在確保增速“換擋不失勢”的同時,兼顧了長遠發展的目標。例如,投資主要投向了公共服務、資源環境、生態環保、基礎設施和新興産業,增強了發展後勁,而消費熱情被激發不僅有效擴大了內需,還産生了不容忽視的溢出效應。

  世界銀行日前發佈的《全球經濟展望》預計,今年全球經濟增速將溫和回升。未來增長加快將有賴於高收入國家保持復蘇勢頭、大宗商品價格趨穩和中國逐步轉變到消費和服務主導的增長模式。

  各種政策中,創新驅動是助力中國經濟邁向“雙中高”的關鍵。“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對創新的地位和作用進一步“定調”。

  習近平總書記特別重視創新在我國經濟轉型和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提出“抓住了創新,就抓住了牽動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牛鼻子’”,“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

  2014年,我國研發經費投入增至13015.6億元,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科技經費投入國;完善法律法規,提高科研人員在創新成果轉化中的處置權、收益權;科技體制改革穩步推進,有關創新驅動的頂層設計日臻完善……投入增加、改革發力、立法保障,一系列舉措有利於把發展動力及時切換到創新引擎上來。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研究員王軍説,改革是培育和釋放市場主體活力、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根本動力。無論是穩增長調結構,還是實現創新驅動,最終都要通過釋放改革能量,為經濟的轉型升級、穩定發展提供體制機制保障。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寓改革創新于調控之中,瞄準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精準發力,下好簡政放權“先手棋”,深入推進財稅、金融、國企、價格等領域改革,完善對外開放戰略佈局,形成對外開放新體制,為“中國號”經濟列車激發新動力、打造新引擎。

  因勢而進: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新躍升

  日前出爐的2015年中國經濟“成績單”顯示,在經濟增速保持平穩的同時,一系列長期以來我們孜孜以求的結構性變化正在發生:

  ——第三産業撐起GDP“半壁江山”。去年我國第三産業增加值佔GDP比重為50.5%,比上年提高2.4個百分點。在第二産業增速換擋之際,第三産業對經濟增長髮揮了“穩定器”作用,並成為穩就業的重要因素。

  ——消費保持兩位數增長。去年全年最終消費支出對GDP貢獻率為66.4%,比上年提高15.4個百分點,網購等新業態表現搶眼。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消費將更好地發揮對增長的基礎作用,為我國經濟結構優化升級提供迴旋餘地和騰挪空間。

  ——創新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不斷提升,突出表現在高新技術産業快速發展,對外貿易向價值鏈高端攀升,在出口整體下滑的局面下,機電産品出口額逆市增長。

  ——區域經濟協調性繼續增強。2015年中、西部地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分別增長7.6%和7.8%,均快於東部地區。

  亞洲開發銀行中國代表處高級經濟學家莊健認為,從去年數據觀察,中國經濟總體趨穩,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轉型升級進一步加快,新的增長動力正在逐漸形成。

  然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需長久之功。過去長期積累的矛盾解決起來不可能一蹴而就。

  專家提示,今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做好經濟工作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意義重大。我國經濟總量已突破10萬億美元關口,經濟運作慣性大、區域差異突出,要做好下一步結構調整可能會面臨更多困難的準備。

  習近平總書記1月29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提出,推進結構性改革特別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十三五”的一個發展戰略重點。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是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推動我國社會生産力水準實現整體躍升。

  “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桿,可能會對眼前的增長産生一定壓力。”莊健説,但通過創新與改革提高全要素生産率,將有利於中長期中國經濟向著提質增效的方向發展。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偉表示,發展轉型的實質是發展方式的轉變,最主要的任務是推動經濟邁向中高端水準。這是一項系統的整體性工程,至少包括形成建立在高生産率基礎上的發展方式、更加平衡的經濟結構關係、産業技術水準的中高端化以及在全球分工體系中攀升到價值鏈的中高端位置等四方面的特徵。

  “中高端水準上的經濟不可能輕易形成。”李偉説,這需要我們運用好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五大發展理念,謀劃正確的戰略和政策,並以不懈的努力落實既定部署。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