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9月29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 發佈時間:2016-01-29 04:38:03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2015年11月2日,萬眾矚目的大飛機C919總裝下線,露出“真容”。它是我國第一架自行設計製造、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産權的大型客機,反映了我國創新能力大幅提升、創新體系建設邁向世界前列。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源泉。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並將創新發展列為五大發展理念之首,強調要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各方面創新,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一 創新是發展的動源

  泱泱大國,悠悠萬事,把握關鍵才能認準方向,順應大勢才能引領潮流。從“向科技進軍”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從“科教興國戰略”到“建設創新型國家”,從“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到“創新發展理念”……梳理新中國60多年的脈絡,創新始終是發展的關鍵詞。

  展望未來,世界變革的時與勢,我國發展的艱與險,更是將我們推到了創新發展的風口浪尖。“不創新就要落後,創新慢了也要落後。”“十三五”規劃建議強調要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形成促進創新的體制架構。這是黨中央在充分考慮我國發展的現實需要、借鑒國內外發展經驗教訓的基礎上作出的一項重大抉擇。

  創新發展是我國發展的形勢所迫。我國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現在要追求的新目標是大而強、大而壯。在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背景下,靠什麼來培育新的增長動力和競爭優勢?創新是應對問題的“良方”,更是推動發展的“引擎”。只有堅持創新發展,才能推動發展方式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從依賴規模擴張轉向提高品質效益,為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産業邁向中高端水準提供堅實支撐和強勁動力。

  創新發展是國際競爭的大勢所趨。放眼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蓄勢待發,創新已經成為大國競爭的新賽場,誰下好創新這步先手棋,誰就能佔領先機、贏得主動。當前,世界各大國都在積極強化創新部署,如美國提出再工業化戰略、德國提出工業4.0戰略、日本強調“獨創力關係到國家興亡”、英國強調“人民的想像力是國家的最大資源”。我國既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也面臨與發達國家差距拉大的風險,只有努力在創新發展上實現新突破,才能跟上世界發展大勢,把握髮展主動權。

  問:何為美國再工業化戰略和德國工業4.0戰略?

  答:美國再工業化戰略,是奧巴馬政府為重振美國經濟提出的發展戰略,旨在依靠産業升級和實體創新,發展先進製造業等實體經濟,從而引領美國走出金融危機以來的經濟困境,實現經濟復蘇。

  德國工業4.0戰略,是德國政府提出的一個高科技戰略計劃,旨在利用物聯資訊系統,將生産中的供應、製造、銷售等資訊進行數據化、智慧化,最後達到快速、有效、個人化的産品供應,從而提升製造業的智慧化水準。

  創新發展是國家興衰的經驗所得。工業化以來的發展歷程表明,越是創新活躍的地方,就越容易形成産業革命的廣闊舞臺。近代以來,世界經歷了數次科技革命,英國抓住第一次科技革命機遇,成為世界霸主;德國抓住第二次科技革命機遇,趕超英國;美國是電力革命的趕超者和資訊技術革命的引領者,這使它成為百餘年來的世界第一強國。世界的科技中心和工業重心從英國轉到德國、再到美國,表面上是地理位置的更替,實質上是創新能力強弱的轉換。而明清時期的中國由全球經濟規模最大的國家日漸落伍於世界先進國家,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與科技革命失之交臂。

  創新發展是民族復興的國運所繫。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當前,我國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約為7800美元,正處於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緊要時期。從國際經驗看,完成這個跨越並不容易,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全世界只有少數經濟體從中等收入國家行列邁入高收入國家行列,跨過“中等收入陷阱”實現了現代化。這些成功國家的一條重要經驗,正是緊緊依靠科技創新打造競爭新優勢。未來五年,只有真正用好科技創新這根有力杠桿,支撐中國經濟創造更長的增長週期,才能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問:什麼是“中等收入陷阱”?

  答:“中等收入陷阱”,指的是部分新興經濟體在快速發展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矛盾和問題,當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超過3000美元後,這些矛盾和問題就會集中爆發出來,如果應對不當,就會導致經濟增長停滯甚至回落,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無法跨入高收入國家行列。

  二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創新是多方面的,核心是科技創新。一般認為,要素投入和科技創新是經濟發展最重要的兩個驅動力,靠要素投入驅動發展空間有限,靠科技創新驅動發展潛力無限。

  近年來,我國科技創新領域亮點頻出、精彩紛呈:“神舟”飛天、“嫦娥”探月、“蛟龍”潛海、屠呦呦榮獲諾貝爾獎……今天,我國在航太、醫藥、生物、資訊等重要領域科技實力已躋身世界前列。但也要看到,我國科技發展水準總體不高,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能力不足,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遠低於發達國家水準,這是我國這個經濟大個頭的“阿喀琉斯之踵”。比如,我國科技人員總量雖居世界第一,但領軍人才、尖子人才仍嚴重不足。據有關機構統計,在全球頂尖科學家分佈中,美國以50%的比例佔有絕對優勢,英、德為15%,我國僅佔5.4%。在全球價值鏈中,我國不少産業還處於中低端,核心技術仍然受制於人,出現很多“卡脖子”問題。

  問:什麼是“阿喀琉斯之踵”?

  答:阿喀琉斯是古希臘神話中的英雄,傳説他刀槍不入、戰無不勝,但身上有一個“死穴”,腳後跟是最脆弱的地方。在特洛伊戰爭中,知曉阿喀琉斯破綻的太陽神阿波羅,用箭射中了他的腳後跟,導致阿喀琉斯身亡。後來,人們用“阿喀琉斯之踵”來説明這樣一個道理:即使是再強大的人或事物,也會有不足或缺陷,存在失敗或衰亡的危險。

  面對蓄勢待發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創新是培育經濟增長點、搶佔發展制高點的最優選擇,必須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從要素驅動發展為主向創新驅動發展為主轉變,發揮科技創新的支撐引領作用。

  基礎研究“強起來”。基礎研究的深度和廣度,決定著國家原始創新動力和活力,只有夯實這個“地基”,才能矗立起國家核心競爭力的“大廈”。我國發展到了這個階段,技術引進門檻越來越高,真正的核心技術、關鍵技術花多少錢都買不來,我們只能更加注重原始創新能力。通過建設有特色高水準大學和科研院所,實施一批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在重大創新領域組建一批國家實驗室等重要舉措,努力實現原始創新、整合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融合迸發,力爭形成一批突破性乃至顛覆性技術創新。

  企業創新“動起來”。企業作為市場經濟的主體,也是自主創新的主體。世界産業發展史表明,真正起巨大推動作用的技術不少都來自企業,如汽車領域中的福特,發明瞭生産流水線;化工領域中的杜邦,發明瞭尼龍。經過這些年的發展,我國也形成了以華為、中興為代表的一批創新型企業。我國今後的目標,就是要進一步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建設一批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形成一批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領導企業,引導中小微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

  轉化渠道“通起來”。現在,我國科技創新還一定程度存在著分散封閉、交叉重復的“孤島現象”,存在著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産力轉化不暢的問題。只有推動各創新主體打破壁壘開展深度合作,才能充分釋放人才、資本、資訊、技術等創新資源的活力。新的發展理念倡導和鼓勵企業主導構建産業技術創新聯盟,支援聯盟承擔産業共性技術研發重大項目,完善産業創新鏈;倡導和鼓勵加強各類技術和智慧財産權交易平臺建設,建立從實驗研究、中試到規模化生産的全過程科技創新融資模式,促進科技成果資本化、産業化。

  創新驅動發展決定國家發展命脈

  萬鋼(全國政協副主席、科技部部長):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國運所繫、大勢所趨、時勢所為。在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興起的時候,國際産業分工格局和競爭態勢正在加快演化。對於我國來説,既是實現趕超跨越的重大機遇,也面臨著差距進一步拉大的風險,必須加快創新驅動發展,讓創新成為新常態下經濟發展的新引擎,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貢獻。

  政府之手“活起來”。推動政府職能從研發管理向創新服務轉變,這是科技管理方式的重大變革。今後政府將更加注重抓宏觀、抓戰略、抓前瞻、抓基礎,更加注重向創新鏈前後端延伸,更加注重優化政策供給,形成全鏈條統籌推進的工作格局。同時,將進一步完善國家高層次科技決策諮詢機制,提高科技創新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水準,改革中央財政科技計劃管理,完善計劃項目生成機制和實施機制,聚焦國家戰略目標,強化科技同經濟對接、創新成果同産業對接、創新項目同現實生産力對接。

  三 塑造引領型發展

  2009年以前,11月11日不過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日子,而如今,“雙11”已成為廣大網民的購物狂歡節。2015年“雙11”,僅天貓當天的交易額就超過900億人民幣。而半個多月後的美國“網購星期一”購物狂歡節,影響力則小得多,亞馬遜、eBay等電商平臺的交易總額約合200億人民幣,不足天貓一家的1/4。

  “雙11”的奇跡,是源於網際網路帶來的“化學反應”,“網際網路+”不斷培育出新的經濟增長點。應該深刻地看到,我國已崛起一大批具有自主創新優勢的世界級高新技術,如高速鐵路、衛星發射、核電技術等都已經居於世界前列,在國際市場上頗具競爭力。但也必須同樣深刻地看到,我國不少産業和産品創新不足,仍然處於跟蹤仿製階段,長此以往,路將越走越窄。一方面,“中國製造”正在向“中國智造”轉變,“先發優勢”已經逐漸顯現;另一方面,“後發優勢”的利用空間逐步縮小,亟須向更多發揮“先發優勢”轉變。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提出,要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如何塑造更多引領型發展?一要“高”,二要“新”。

  聚集高端要素,培育發展新動力。面對新舊動力轉換的關鍵時期,既要煥發傳統動力新能量,又要通過創新培育出新動力,加快實現發展動力轉換。我們的努力方向,就是要優化要素配置,激發創業創新活力,從無中生有,從有中生新,創造新供給,釋放新需求,發現和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還要處理好消費、投資、出口這三駕馬車的關係,發揮消費的基礎作用,以擴大服務消費為重點帶動消費結構升級;發揮投資的關鍵作用,更多地投向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新技術、新産業、新業態;發揮出口的促進作用,培育以技術、標準、品牌、品質、服務為核心的對外經濟新優勢。

  打造創新高地,拓展發展新空間。美國未來學家約翰·奈斯比特認為,“中國目前只實現了1/3的潛力,我覺得中國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事實也的確如此,我國未來發展潛力很大,就看我們如何去挖掘、去拓展。“十三五”規劃建議對拓展區域、産業、基礎設施、網路經濟、藍色經濟5個方面的發展新空間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一系列重大舉措,如建設網路強國、實施“網際網路+”行動計劃、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等,用發展新空間培育發展新動力,用發展新動力開拓發展新空間。

  問:什麼是“網際網路+”行動計劃?

  答:“網際網路+”,是把網際網路的創新成果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推動技術進步、效率提高和組織變革,提升實體經濟創新力和生産力,形成更廣泛的以網際網路為基礎設施和創新要素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形態。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了“網際網路+”行動計劃,旨在通過網際網路與各行業跨界融合的一系列行動部署,促進電子商務、工業網際網路和網際網路金融健康發展。

  問:什麼是國家大數據戰略?

  答:大數據,是以容量大、類型多、存取速度快、應用價值高為主要特徵的數據集合,正日益對全球生産、流通、分配、消費活動以及經濟運作機制、社會生活方式和國家治理能力産生越來越重要的影響。“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旨在全面推進我國大數據發展和應用,加快建設數據強國,推動數據資源開放共用,釋放技術紅利、制度紅利和創新紅利,促進經濟轉型升級。

  發展高端製造,構建産業新體系。創新的目的是形成發展優勢,發展優勢最終要體現在産業優勢上。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任務是,加快建設製造強國,實施《中國製造2025》,以技術的群體性突破支撐引領産業集群發展,使我國産業的科技含量更高、附加值更高;實施工業強基工程、智慧製造工程,開展品質品牌提升行動、發展現代服務業行動,推動製造業向價值鏈高端攀升,由生産型向生産服務型轉變;發揮産業政策導向和促進競爭功能,支援新興産業發展,逐步提高我國經濟發展的整體水準。

  《中國製造2025》

  《中國製造2025》,是國務院于2015年5月公佈的強化高端製造業的國家十年戰略規劃,是我國實施製造強國戰略3個十年規劃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這個規劃以促進製造業創新發展為主題,以提質增效為中心,以加快新一代資訊技術與製造業深度融合為主線,以推進智慧製造為主攻方向,以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國防建設對重大技術裝備的需求為目標,強化工業基礎能力,提高綜合整合水準,完善多層次多類型人才培養體系,促進産業轉型升級,培育有中國特色的製造文化,實現製造業由大變強的歷史跨越,力爭用10年時間,使我國邁入製造強國行列。

  四 推進農業現代化

  一提到“農業”,不少人腦海中浮現的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場景。其實,這只是傳統農業的“標準像”。傳統農業以小生産為特徵,規模小、商品率低、科技含量少,也就是人們常説的“小農經濟”。而現代農業是以資本高投入為基礎,以工業化生産手段和先進科學技術為支撐,有社會化的服務體系相配套,用科學的經營理念來管理的農業形態。與傳統農業相比,現代農業可謂有“脫胎換骨”的變化。

  近年來,我國現代農業建設加快推進,農業綜合生産能力穩步提升,糧食總産量實現了“十二連增”,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56%,農業好形勢成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定海神針”。但各種風險挑戰和結構性矛盾也在積累聚集,生態環境和資源條件兩個“緊箍咒”越來越緊,農業生産成本“地板”和農産品價格“天花板”雙重擠壓越來越重,人民群眾對農産品多樣化需求和品質安全的要求越來越高,農業保供給、保收入、保安全、保生態的壓力越來越大。面對新形勢,迫切需要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走産出高效、産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

  2015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關於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提出要按照穩糧增收、提質增效、創新驅動的總要求,努力在提高糧食生産能力上挖掘新潛力,在優化農業結構上開闢新途徑,在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上尋求新突破,在促進農民增收上獲得新成效,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上邁出新步伐,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更加注重提升糧食産能。據測算,到2020年我國糧食需求約為1.4萬億斤,但實際生産能力卻有近2000億斤的缺口。對我們這樣一個人口大國來説,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而且飯碗裏必須主要裝中國糧。只有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守耕地紅線,提高糧食産能,才能確保我國遠離饑荒。我們需要充分發揮科技的乘數效應,加快建立現代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推進成果轉化和技術推廣,加快推進農業全程機械化,向科技要産量、要效益;需要大規模推進土地整治、中低産田改造和高標準農田建設,確保到2020年建成8億畝高標準農田。

  創新是國與國之間最核心的競爭力,不創新只能受制於人,甚至死路一條。

  基礎研究是科技研發金字塔的塔基,如果不把塔基築牢,金字塔就立不起來,立起來也會倒塌。

  只有建立政府、産業、企業聯運機制,才能消除科技創新中的“孤島現象”。

  衝破舊有體制機制的藩籬,掙脫傳統思維的桎梏,創新才能迸發出最強勁的動力。

  更加注重優化農業結構。現代農業必須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實現區域化佈局、專業化生産,推動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要做到這一點,必須積極探索建立糧食生産功能區和重要農産品生産保護區,因地制宜發展適應性農業,宜糧則糧、宜經則經、宜草則草、宜牧則牧、宜漁則漁,提高農業産業發展與資源環境的匹配度。同時,還要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推進農業産業鏈和價值鏈建設,提高農業綜合效益,讓農民分享更多第二、第三産業的增值收益。

  更加注重經營方式創新。“新型經營主體+社會化服務+適度規模經營”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途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發展現代農業的生力軍和引領力量,這就需要構建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政策體系,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積極推廣合作式、託管式、訂單式等服務形式。一個關鍵性的因素,是必須既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係,又推進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切實防止農村耕地“非糧化”,禁止“非農化”。

  更加注重農産品品質安全。品質安全是現代農業的重要標誌。近年來,我國農産品品質安全水準穩步提升、總體向好,但一些地方和領域問題隱患仍然突出,品質安全事件時有發生,成為我國農業的“心頭之痛”。解決這些問題,一方面,要抓“産”,就是推進農業標準化,建設一批農業標準化生産基地,從源頭上保障農産品品質安全;另一方面,要抓“管”,就是健全從農田到餐桌的農産品品質安全過程監管體系,保障“舌尖上的安全”,保證百姓的食品安全。

  五 構建有利於創新的體制機制

  “創客風潮”,從北京中關村迅速向深圳、上海、天津、四川、貴州等地擴散。如今,北京已形成亞洲規模最大的“創客空間”,深圳的華強北也被視為“創客聖地”。奔涌的“創客風潮”,不僅激發了無數人的激情夢想,也助推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蓬勃發展。2014年,全國新註冊企業在上年大幅增長基礎上又新增了1200多萬戶,其中首次參與投資創業者多達291萬人。

  有創業者説,只要打開一扇窗,屋子裏就能灑滿陽光。這扇窗是什麼?就是全面深化改革所帶來的新機制,有人把它稱作激發創業創新的“孵化器”。如果把創新比作我國發展的新引擎,那麼改革就是點燃這個新引擎必不可少的點火係。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要構建發展新體制,加快形成有利於創新發展的市場環境、産權制度、投融資體制、分配製度、人才培養引進使用機制。

  加快完善激勵和保護創新的制度體系。推動創新發展,既需要用事業榮譽鼓舞人,也需要用物質利益激勵人。實現這樣的目標,就要改革科技成果産權制度、收益分配製度和轉化機制,讓科研人員取得更多股權期權等合法權益,更好地體現知識和創造的價值。同時,還要合理規劃科技佈局,加快政府職能從科研管理向創新服務轉變。

  加快完善支撐創新的人才體系。人才是創新驅動的核心要素,必須把人才培養放在優先位置,逐漸把更多資源投向“人”,大力培養“高精尖缺”人才。為此,我們要改革人才評價體系,讓潛心研究的人心無旁騖、無後顧之憂,讓創業創新的人放開手腳、有施展空間。堅持不拘一格用好人才,既要吸引海外人才來華創業,也要支援本土培養人才勇攀高峰,鼓勵草根創新、藍領創新人才各展其能。

  加快完善包容創新的文化環境。創新文化是推動創新創造的重要精神力量。營造這樣的環境,就要在科學研究、國民教育、創業就業等各個領域,鼓勵創新思維,倡導淡泊名利、追求卓越等科學精神,摒棄急功近利、學術失范等行為,破除論資排輩、門戶之見、頭銜崇拜,以真才實學論英雄,敢於讓年輕人挑大梁、出頭彩。還要大力營造鼓勵探索、寬容失敗和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氛圍,使創新成為一種價值導向、一種行為方式、一種時代氣息。

  眾創、眾包、眾扶、眾籌

  眾創,匯眾智搞創新,通過創業創新服務平臺聚集全社會各類創新資源,大幅降低創業創新成本,使每一個具有科學思維和創新能力的人都可參與創新,形成大眾創造、釋放眾智的新局面。

  眾包,匯眾力增就業,借助網際網路等手段,將傳統由特定企業和機構完成的任務向自願參與的所有企業和個人進行分工,最大限度利用大眾力量,以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成本滿足生産及生活服務需求,促進生産方式變革,開拓集智創新、便捷創業、靈活就業的新途徑。

  眾扶,匯眾能助創業,通過政府和公益機構支援、企業幫扶援助、個人互助互扶等多種方式,共助小微企業和創業者成長,構建創業創新發展的良好生態。

  眾籌,匯眾資促發展,通過網際網路平臺向社會募集資金,更靈活高效滿足産品開發、企業成長和個人創業的融資需求,有效增加傳統金融體系服務小微企業和創業者的新功能,拓展創業創新投融資新渠道。

  ——摘自《國務院關於加快構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支撐平臺的指導意見》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只要以時不我待的緊迫、鍥而不捨的定力、奮發有為的進取,扎紮實實推進創新發展,齊心協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就一定能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插上騰飛的翅膀。

  1.《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中國政府網2015年3月13日。

  2.《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方案》,中國政府網2015年9月24日。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