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升級:你還去商場購物嗎?代表委員們支招
- 發佈時間:2016-03-07 07:21:08 來源:新京報 責任編輯:吳起龍
全國政協委員、華潤集團董事長 傅育寧
過去我們在商場消磨的時光,正越來越多地花費在網路空間裏。相比大型購物商城,電子商務網站的商品似乎更為琳瑯滿目,便捷、高性價比、個性化。現在,你還去商場購物嗎?
5日,李克強在作工作報告時17次提到了“消費”二字,對於今年政府的工作任務,李克強指出,深挖國內需求潛力,開拓發展更大空間。適應消費升級趨勢,破除政策障礙,優化消費環境,維護消費者權益。壯大網路資訊、智慧家居、個性時尚等新興消費。鼓勵線上線下互動,推動實體商業創新轉型。
這一表態也發出了重要信號:在消費領域,電子商務的興起,為我國消費升級提供了巨大的平臺和空間。
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李克強表示,去年“消費對中國經濟增長貢獻率達66.4%,成為支撐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
這一數據比上年提高15.4個百分點,是一個飛速的增長。其中“剁手族”功不可沒,2015年全年全國網上零售額38773億元,比上年增長33.3%,佔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2.9%。按照這個比例,未來電商消費的增長空間巨大。
然而,若將電商僅僅理解為“網際網路+零售”,無疑是片面的。網際網路+物流,網際網路+農業,網際網路+健康……都在深刻改造産業結構,助力消費升級。
這一趨勢的作用不可小覷。在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消費是最應“挑起大梁”的一個。因此,消費潛力的釋放、消費能力的升級,對於中國經濟而言意義重大。
當然,我們並不能忽視這種變革帶來的陣痛。在網際網路席捲之下,百貨業巨頭出現關店潮、倒閉潮,無時無刻不在提醒著市場,舊有的發展模式正在被這個時代加速淘汰。從某種意義上説,這也是中國經濟的一個縮影。
正如董明珠宣稱“格力不是傳統企業”,“蘇寧電器”完成向“蘇寧雲商”的轉身,傳統企業已然走向轉型之路。好消息是,蛋糕足夠大,紅利尚未終結。
★個案
三線小城居民:從逛老商業街到網購成日常
小楊的個人感覺是,如今生活上的一切需求都能在網路上搞定。他在北京上大學,順利找到份工作留下來,結婚成家然後定居,買了一套五環之外的房子。“西單、王府井人太多,不願意去擠著,已經記不清上次去是什麼時候了。”他説,週末節假日更多會光顧的是距離比較近的小商場,為了吃飯、看電影,順便逛個街。
小楊説,家裏除了裝修時,一趟一趟去跑建材城,其他從大小家電、服裝鞋帽、鍋碗瓢盆、零食水果,基本都由老婆在網上解決。每逢“雙十一”這樣的打折季,家裏的包裹就收不完。“需要什麼樣式什麼型號,網上都介紹很清楚,再瀏覽一下買家秀,到手以後不會有太大出入。即使有些毛病,現在退換貨也都很方便。”他表示。
家裏面消費主力是老婆,小楊覺得,家裏衣櫃有穿不完的衣服,存了用不盡的化粧品。“對她現在來説,國內購物沒什麼新鮮感了,喜歡直接買洋貨,海淘網站,叫親戚朋友代購回來。”
小楊的老家是三線邊陲小城,生活在那裏的人們還是常去逛老商業街,需要什麼順手買來。不過他也發現,這種模式正在改變。“我妹是90後,在家附近上班。最近幾年家裏人的衣服,還有餅乾堅果零食等都是她從淘寶上買的,我爸我媽都挺滿意。去年還在京東買了一台電腦。我妹現在的抱怨是:家裏地方太偏了,有些快遞不給送到。”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財經大學教授 蔣洪
全國政協委員、蘇寧董事長 張近東
“這兩年春節回家還挺吃驚的,別看是小地方,什麼滴滴打車、餓了麼都沒落下,在北京用哪些App打車、叫外賣都能繼續用。”小楊這次離開家前,裝上了無線路由器,有了WiFi,他考慮要不要買一台網際網路電視,“也不貴,幾千塊錢。正在説服老人轉變觀念,家裏電視買了不久也沒啥毛病,當更新換代唄。”
“線上線下商業應公平監管”
全國政協委員、華潤集團董事長 傅育寧
新京報:有了電商,大家就不愛逛超市了。你有這種感覺嗎?
傅育寧:這是消費升級的需要,説明我們消費者對品質要求更高了。我們的角色是為消費者提供物美價廉的消費品,隨著消費升級,對産品一定不僅僅有價格上的競爭力,同時有消費品品質提升的需要。
網際網路技術應用上有兩個思路:一個是依託傳統産業原有優勢,嫁接網際網路新的特點;一個是從網際網路出發,重新推動商業模式,匯集社會資源服務市場。
新京報:網際網路對傳統産業帶來的變化是什麼?
傅育寧:傳統産業在品質控制、商業管控、服務上有優勢,結合網際網路的便利性,使客戶需求反應更快,服務更個性化。這一點也是線下傳統企業所希望看到的變化。年輕消費者使用網際網路很普遍,線下商業有效使用網際網路技術,能夠及時把握消費者對商品的需要,對我們組織貨源,供應商品,都有幫助。
新京報:你這次提案中涉及了監管電商的內容,出於什麼考慮?
傅育寧:上面講的兩個方式不同,各自問題解決得好,都會在網際網路發展過程中擴大我們的市場,改善我們的服務,最終有效服務客戶。作為監管機構,應該對這兩類發展模式都鼓勵的同時,創造公平的監管環境,對線下企業要求做到的事線上應該做到,比如,要求對産品品質負責任,依法納稅。
我們談電子商務平臺規範的監管,其實描述更準確的是,監管者對線上、線下商業發展要有同樣的監管標準和框架,這是營造公平商業環境的應有之義。
新京報:你有看到什麼監管不足造成的消極影響?
傅育寧:網際網路不需要空間,有一個平臺就可以了,有優勢——成本低。虛擬方式看到商品,和實際商品是否一致呢?沒有監管就會出現大量的退貨,這也是我們這兩年看到的。因此帶來的浪費也是很突出的。監管要提出一個共同的標準,對於所有從業者,無論線下、線上。
“減稅是消費升級必要手段”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財經大學教授 蔣洪
新京報:為什麼老百姓的消費,需要去鼓動呢?
蔣洪:消費升級,取決於消費能力。現在的問題是,老百姓口袋裏錢還不夠。因為按照分配格局來説,掌握在政府口袋裏的錢還是多。所以要刺激消費,就需要減稅降費,做出調整,增加老百姓的收入,收縮政府收入。
我很高興看到政府工作報告提到了這一點,把減稅放在了重要內容。但需要注意的是,減稅政策不應該作為應對眼前困難的一種手段,而是作為市場經濟的長期考慮。國民收入應該更多放在老百姓口袋裏。
新京報:從生産的角度,如何理解消費升級的必要性?
蔣洪:除了具有消費力,我們還要生産出更多、更好的産品。這依賴於企業活力,依賴於企業創新能力。沒有創新就沒有辦法生産出更好的産品。所以我們必須要有這樣一個土壤。
這跟我們政府也有關係。如果政府在生産經營方面過度介入,搞很多國有企業,而且國有企業的經營邊界不受限制的話,它會大大擠壓民營企業的空間。經濟要有活力和創新能力,一定要大力發展民營企業;要發展民營企業,一定要把國有企業限制在一定範圍裏面。
新京報:您認為國有企業應該退出哪些領域?
蔣洪:很多産業領域都可以退出。從長遠目標來看,國企可以參與一些公共事業。但如果是在民間願意做,而且能做得好的領域,國有企業就不要進了。
新京報:國有企業有資金優勢,是否意味著在創新領域同樣具有優勢?
蔣洪:這個想法不太對。真正創新資金不是從政府而來,而是來自民間,通過民間風險投資機制,通過市場方式,把錢籌來。這裡的好處是,誰投錢,誰負責。創新有一個特點,一定是絕大多數人不懂,甚至很多人反對的東西,如果大家都懂都贊成,就很難做到創新。在這方面,民企的機制更為靈活,也更有優勢。
“2016年是大消費的機會”
全國政協委員、蘇寧董事長 張近東
“對於大消費、大服務領域的企業來説,2016年應是我們難得的機遇年。”全國政協委員、蘇寧董事長張近東在3月4日接受媒體群訪時表示説。
據了解,張近東帶的5個提案中有兩個與拉動消費有關:一個是建議加強農村電商人才培養,大力發展農村電商;一個是建議加快跨境電商O2O發展,促進消費升級。
他認為,中國正在釋放出巨大的消費潛力,已經在蘇寧平臺上表現了出來。2015年的業績快報顯示,去年全渠道增長達到24%,線上增速達到94%,“這是我們啟動轉型發展以來的最大增速,蘇寧的轉型已經進入收穫的快車道。”
張近東説,今年我國進入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階段,一二級城市收入水準繼續提高,三四級市場城鎮化加速,這些都將帶來品質消費、品牌消費的高增長。
他表示,中國十幾億人口,要建立真正大消費的體系,要完成的事情很多:基礎設施、後臺、物流、服務,包括品牌,産品的品質等。他還表示,確實要從國家提出的産業結構調整,建設起未來經濟新的增長點,就是經濟的發動機。“我覺得消費一定是國家現在要真正去系統的、全面去開展。”
談及全社會都比較關注的“供給側改革”,張近東理解就是創新創優,“真正是有一種激發需求的,能夠滿足人民對品質生活要求的這樣一些産品和服務的出現,這才能夠真正的帶來我們製造業的升級和消費的升級。”
“我們如果今天再反思一下電子商務,中國經濟到底需要什麼?或者説電子商務跟傳統的渠道到底能給消費者帶來哪些不一樣的突破?”張近東自問自答道:“最大的不一樣是給消費者帶來便利。”
“希望國家支援企業品牌提升”
全國人大代表、TCL集團董事長 李東生
全國人大代表、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在他一份議案中的核心就是降低增值稅稅率,理由是,可以刺激國內的消費。
根據現行增值稅條例,中國製造業以生産、銷售貨物為主,適用17%的增值稅稅率。“我們增值稅稅率也遠高於大部分國家,我做了一個調查,和周邊國家和地區相比,日本增值稅率6%,南韓是10%,越南是10%,印尼是10%,中國台灣是5%,我們明顯高於周邊的國家和地區。”李東生説。
李東生解釋,該稅項最終實際由消費者承擔。此外,也造成同樣商品價格在國內要高於國外。
“去年統計我們有1.2萬億出口消費,為什麼那麼多?除了産品的差異,其實價格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他認為,如果稅率調整,也是能夠降低國內外同樣産品的價差,有利於提高國內産品的競爭力,引導消費,刺激國內消費增長。
李東生對新京報記者表示,供給側改革更多是一個概念,每個企業可以簡單理解,就是如何更好適應市場需要,如何能夠通過創新創造新的需求。
“從品牌建設來講,中國企業差距還是比較大。”他建議,希望國家以適當的方式對中國企業給予適當幫助,拿出資源,支援企業國際品牌的推廣。“這不是一個企業,而是一群企業,通過中國企業品牌的提升,中國的形象也會提升。”
“這個品牌是一個大概念,是‘中國’的概念,如果更多的中國企業有這個支援,就有機會在不太長的時間內形成中國品牌的群體,這個群體能夠互相支撐。”他舉例,就像30多年前電子産品是日本的品牌好,未來中國産品一定要脫離低檔的形象。“中國産品好,再分是華為好,聯想好,還是TCL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