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給側改革”暖場兩會 財政赤字增加驅動新元年
- 發佈時間:2016-03-07 07:11:48 來源:中國網財經 責任編輯:王斌
3月6日,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答記者問 (圖片來源:中國網財經) |
中國網財經3月7日訊(記者鄭嵐予)去年11月至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為中國政策話語體系最熱門詞彙,3月5日的政府工作報告及昨天兩會政協記者發佈會中頻頻出現。
政府工作報告部署了今年要重點做好的八個方面工作,“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強持續增長動力”是其中之一。
報告稱:“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強持續增長動力。圍繞解決重點領域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加快破除體制機制障礙,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供給體系的品質和效率,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 國家想要推進改革的決心,可見一斑。而從近兩天該詞彙被提及的具體內容來看,已經囊括了各個方面。
“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理念
昨日,發改委主任徐紹史在答記者問中指出,我國當前改革側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十三五”規劃期間的一條主線,是根據整個國際經濟的環境和國內經濟發展階段做出的一個重大判斷、重大部署。
徐紹史認為,總體上看,我國存在眾多矛盾,結構性矛盾凸顯,結構性矛盾在於製造業、服務業、農業等供給都跟不上需求的變化,“所以我們必須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來矯正要素配置的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這樣才能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發展。” 同時,徐紹史也總結了結構性改革的理念和思路:明確的理念實際就是“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清晰的思路實際就是我們的五大政策,“宏觀政策要穩,産業政策要準,微觀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實,社會政策要托底”,具體任務則為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
之所以要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國政協委員、經濟學家厲以寧在記者會上表示,進行結構性改革主要是形勢所逼,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使中國經濟發展的更好。
對於供給側改革中可能出現的困難,厲以寧表示,供給側發力主要是通過結構性改革,第一個要調整結構,要關停一些企業。厲以寧會上兩次強調:“中央現在的政策是包下來,與其養虧損的企業,不如養職工。”另一個困難,厲以寧認為在於補短板,補短板必須創新,也必須在結構上做一些調整。
加大財政支援和推動農業組織創新
同時,針對糧食問題,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兼辦公室主任、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陳錫文指出,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農業、尤其是糧食生産也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從這個意義上講,農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應該更加注重創新和改革,科技創新能夠推出更優良的品種,降低它的生産成本、提高它的效率。”陳錫文認為,要進行農業組織創新,一家一戶小規模的生産基礎要怎麼通過農業的社會化服務體系,怎麼通過土地耕地流轉集中去實現多種形式的規模經營,降低農業成本,提高農業效率。
陳錫文表示,此外還需要有體制機制方面的改革創新,目前一些重要農産品的價格形成機制、補貼制度、收儲制度正在積極推進改革。中國由於農民人數龐大,每一戶經營的耕地很少,競爭力是不夠的,因此政府要用其他形式對農民的合理收益給予必要的補貼。
記者會上厲以寧用簡單通俗的例子講了調整結構有可能遇到的狀況,這跟陳錫文在講述政府要對農民給予必要補貼類似,這與財政的支援密不可分。而全國政協委員、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專門針對財政赤字的問題作出回應,指出推進供給側改革短時間內會增加財政的不平衡,加大財政政策的力度也會階段性地適度增加財政赤字。
朱光耀認為,“在供給側改革過程中,減稅清費肯定是一個重要方面,同時簡政放權提高國家治理能力應該是更重要的內容。這些要結合在一起,推進有中國特色的供給體系改革。而減稅清費在短時間內會增加財政的不平衡,所以要加大財政政策的力度,就是階段性適度增加財政赤字;但是結構性改革從中長期而言,將增加中國經濟的動能,推動中國新經濟業態的發展,從長期來説則會增加財政收入,使中國經濟沿著健康持續的軌道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