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的力量
- 發佈時間:2015-10-08 09:32:20 來源:中國品質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 本報記者 沈 洪
媒體採訪全球經濟對“中國製造”的影響時,第一個想到的省份,往往是廣東。
媒體採訪勞動密集型産業升級轉型的經驗時,第一個想到的省份,往往也是廣東。
10年前,在世界金融危機造成國際經濟環境惡化的情況下,廣東製造業曾被逼上了“絕路”。
然而,廣東通過實施十年的標準化戰略,使産業轉型升級和産業結構調整呈現“厚積薄發”的成效。
落戶廣東的國際、國家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組織(TC/SC/WG),分別達到9和190個,搶佔了産業發展“制高點”,成為産業轉型升級和應對國際、國內市場競爭的有力武器。
廣東企事業單位共主導或參與制修訂國際、國家、行業標準,分別達891、3912、3207項,組成了的“廣東團隊”,擴大了優勢産業在標準化領域的“話語權”。
推動成立210個標準聯盟組織,發佈實施聯盟標準742項,使一些企業攜手從“聯軍”到“地方隊”,再擠進“國家隊”,用標準再造了傳統産業新優勢。
10年來,從數字看廣東實施標準化戰略帶來的變化,就好像看一位田徑百米運動員比賽,越到後程速度越快,因而,也就完成了一次次精彩的超越。
推動“廣東製造”向“廣東智造”轉變
在中國,“有家居的地方,就有廣東産的家電;有建築的地方,就有廣東産的建築材料”,這一説法絲毫沒有誇張。
格力、美的、格蘭仕等企業都大名鼎鼎,家電佔到全國市場的15%;堅美、蒙娜麗莎等鋁型材和陶瓷品牌集群更是廣東一張亮麗名片,其産量佔了全國的60%……
尤其是逐步形成的珠三角的裝備製造、電子資訊、建築材料、傢具、燈具、家電;粵東和粵西的化工、金屬製品、海洋水産等100多個産業集群和區域品牌,勾勒出了廣東“製造業城市群”這一最鮮明的特徵。
然而,因製造業發達而揚名的廣東,憂患也恰恰在於製造業。
進入21世紀後,隨著國際産業分工發生根本變化,加工貿易利潤空間急劇萎縮,使得廣東原先得天獨厚的優勢變得越來越不明顯。靠傳統粗放的製造業不是紮根本土的植物,而像一根根竹竿,插得容易拔走也快。一旦土地、勞動力等生産要素成本升高,産業資本就會掉頭而去另覓低處。起步于製造、發達于製造、揚名于製造的廣東卻充滿了憂患意識。
為此,廣東將標準化工作上升到經濟發展與競爭的戰略層面。
早在2004年,當全國大批企業還在大搞加工製造業,單靠廉價勞動力和低廉産品佔領市場時,廣東省委、省政府出臺了《關於加快建設科技強省的決定》,率先提出以實施技術標準戰略為契機,亮出了標準化戰略推動“廣東製造”向“廣東標準”轉變的旗幟。
進入“十一五”,廣東的領導們認識到,産業轉型升級首先要解決的便是由“廣東製造”轉向“廣東創造”。2007年2月,廣東省政府印發《廣東省實施技術標準戰略“十一五”規劃》,進一步明確實施技術標準戰略工作的要求,旨在推動“廣東標準”向“廣東智造”躍升。
進入“十二五”,廣東省的領導們更加清醒地認識到,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競爭的格局也在變化,從原來的産品競爭、企業競爭演化到區域間整體競爭力的比拼,其背後是標準化戰略。2010年剛開年,省政府出臺《關於實施技術標準戰略的意見》的1號文件;2011年10月發佈《廣東省實施技術標準戰略“十二五”規劃》,旨在推動全省標準化戰略呈現出協同發展的大格局。
這一系列高規格、系統化政策文件,表明瞭該省各級黨委、政府對標準化戰略的高度重視。
佛山市委、市政府將標準化戰略作為“佛山製造”向“佛山智造”躍升的推動力。2007年8月20日,佛山市政府頒布《關於推進産品技術標準戰略的實施意見及其獎勵辦法》和《一份是實施技術標準戰略專項經費實施細則》的文件,亮出了技術標準戰略推動“佛山製造”的旗幟。此舉旨在促進企業自主創新和技術標準的融合,搶佔産業制高點,推動‘佛山製造’向‘佛山智造’躍升。
東莞市委、市政府把標準化戰略放在了突出位置,自2008年以來,該市兩次出臺了“推進製造業標準化工作實施辦法”。尤其是2011年出臺的“技術標準戰略“十二五”規劃”,作為標準化戰略工作的綱領性文件,首次把標準化工作上升到戰略規劃層面,為該市標準化工作開展提供了理論指導,旨在進一步加速外源型經濟向內源型經濟並舉發展轉變,從而推動産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步伐。
中山市委、市政府通過積極搭建多層次實施技術標準戰略構架,加強實施技術標準戰略工作的組織領導和政策激勵。通過動員各鎮(區)實施技術標準戰略,有的鎮(區)設立了鼓勵支援企業參與標準化工作專項基金。通過堅持政府引導、企業主體、社會參與、國際接軌,充分調動社會各方積極實施標準化戰略,形成了各部門分工合作、齊抓共管的工作機制。
茂名市委、市政府為加快産業轉型升級,推動品質強市建設,發佈出臺了一系列引導産業發展的方針政策,將實施標準化戰略作為“優化産業結構,發展為世界級石化基地、全省重要能源物流基地和特色現代農業基地”的戰略定位,旨在著力推進産業升級,構建茂名特色的現代産業體系,加快城市轉型,構建現代産業和城市發展新格局。
目前,廣東省各地市都出臺了標準化戰略的相關係統化政策文件,旨在引導和推動縣、區級黨委、政府重視標準化戰略的實施,鼓勵企事業單位加大技術創新力度,加強技術創新成果向標準化的轉化,從而加速推進“廣東製造”向“廣東智造”的轉變。
實現“質”和“量”的提升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使得標準化工作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這不僅關係到科技、産業、貿易和社會的全面協調發展,而且關係到區域競爭優勢的成敗。
為此,廣東通過政策激勵機制,將制修訂國家標準視為標準化戰略的重點,把參與制修訂國際標準提升到了戰略競爭的高度,使承擔標準研製的企事業單位配套資金投入得以呈幾何級數增長,從而推動“廣東製造”向“廣東智造”躍升。
在廣東省每年1500萬元的標準化戰略專項經費財政支援下,帶動了21個地級以上市財政設立專項資金超過3億元,撬動企業標準化研製經費投入超過幾十億元,企業已成為標準研發、制定的主力軍,從而加強了先進製造業、戰略性新興産業、重點領域和重要專項標準的制定和修訂工作,促進了自主創新和技術標準的融合,搶佔了産業制高點。
廣州市自“十二五”以來,市財政共投入6700多萬元標準化戰略專項資金,帶動了8個區相繼制定、設立實施標準化戰略的專項財政資金規劃6400多萬元,帶動企業投入比例到達1:17。5年來,廣州市在標準化戰略的引領下,已經有103個國家和省級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TC/SC/WG)秘書處落戶廣州,引領産業健康發展。該市企事業單位主導和參與制修訂國家、行業、地方標準分別為687、450、319項,掌握産業發展“話語權”。
佛山市自2009以來,在每年1000萬元技術標準研製專項資金的資助下,實質資助企事業單位主導和參與標準制定修訂的經費已達5000多萬元,推動了企事業單位主導和參與標準研製的積極性,增強了該市企業的行業影響力,掌握了行業發展的話語權和主動權,提升了自主創新能力,促進了産業優化升級。
珠海市通過設立標準創新獎,金獎、銀獎和優秀獎,每兩年為一屆,並給予獎金50萬、30萬、10萬元人民幣的獎勵,旨在推動企業自主創新、促進産業轉型升級,增強産業、産品核心競爭力,從而打造“珠海標準”。截至2014年,珠海市財政安排用於推進標準戰略專項資金已達3810萬元。
東莞市不斷出臺的相關政策,以考核激勵和財政資助為手段,引導全社會積極參與標準化工作。據不完全統計,2009年至今,市財政已投入7000多萬元用於標準化戰略專項資金,對每主導制定一項國際、國家、行業、地方標準,分別給予100、50、30、10萬元的獎勵。通過激勵政策,推動企業由單純被動的執行標準向結合企業技術創新研究標準轉變,從而推動該市産業的調整升級。
中山市從2011年開始,每年設立不少於300萬元的標準化食品、建材、化學工業、紡織服裝、裝備製造、電子資訊、LED産業、風能、節能環保、服務業及農業等行業,有效地提高了企事業單位參與各類標準化活動的積極性。
標準化戰略資金的引導和帶動效應,極大提升了企事業單位參與標準化工作的積極性,進一步推動了標準化戰略的實施,調動了企業主導和參與標準研製的積極性,一些企事業單位通過實質性參與國際和國家標準化活動,企事業單位成為標準制修訂的主力軍,不僅掌握了行業發展的主導權,而且在各自的産業中,保持著行業領先地位。
用聯盟標準再造傳統産業新優勢
“一鎮一品”的區域性産業集群經濟是廣東製造業的一大特色。
當前,傳統製造業面臨著“加快轉型升級”的壓力。企業如何轉型升級?如何加快?
廣東省各級質監部門面對這個難題,在一些産業聚集鎮(街)成立210個標準聯盟組織,發佈實施聯盟標準742項,不僅引領産業走出了無序競爭的困境,再造鎮(街)産業發展新優勢,而且也成為尋求傳統産業加快轉型升級的一把“鑰匙”。
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廣東形成了一批以鎮(街)為地理單元,由成百家同類生産企業匯聚而成的産業集群。然而,在産業集群的發展過程中,由於一些産業沒有産品標準或行業標準“門檻”不高,以及企業數量雖多,但規模較小,産業同質化程度較高,品質意識淡薄。隨著市場競爭激烈,一些企業把犧牲廉價資源和偷工減料來降低成本作為企業競爭主要手段,制約了産業轉型升級的步伐。
為此,廣東省質監局在引導傳統優勢産業加快轉型升級中,創新工作思路,瞄準一些尚未建立國家、地方或行業標準的優勢産品,採取自願結合的形式,將行業內的企業聚集在一起,制定和實施企業聯盟標準。通過幾年的努力,逐步建起了“政府+行業協會+企業”制定和推廣聯盟標準的模式,先後制定並實施的産業集群聯盟標準,推動了産業集群優化升級,提升了産業競爭力。
在聯盟標準的制定和實施過程中,各級質監部門通過組織企業自願結盟發起,共同起草、制定並承諾執行的標準,以標準為紐帶促進各企業變分散發展為整體發展,實現産業借力聯盟標準脫胎換骨。
2011年6月8日,由順德區組織的“美的”、“創迪”等10家電壓力鍋標準聯盟企業,以産業聯盟形式組團代表我國向國際電工委員會提出的電壓力鍋國際標準修訂提案獲大會通過成為了國際標準。這是順德以標準聯盟為紐帶,以産業聯盟的形式抱團主導國際標準的制修訂,從“聯盟標準”上升為地方標準再到奪取國際標準,實現標準的“三級跳”。
電風扇行業産品品質提升一直是佛山市的老大難問題,佛山市質監局通過在實施聯盟標準,破解産業鏈中的品質問題,使電風扇行業的産品品質兩年內大幅提升。佛山市和南海區質監局採取“政府引導,協會牽頭,企業主體”的模式,以標準為紐帶,將企業聚集在一起,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聯盟為基礎,以政府支援為後盾,由企業制定出了《電風扇網罩》、等3個聯盟標準,作為企業採購零配件標準,倒逼配件企業提高産品品質水準,從而確保整機的産品品質水準的提升,實現了産業借力聯盟標準脫胎換骨,不僅提升了産品競爭力,而且引領産業走出了無序競爭的困境。
汕頭市通過積極引導地方産業集群內的企業以企業聯盟為基礎,由企業積極參與的“鎮(區)政府+行業協會+企業”産業集群聯盟標準工作模式,通過建立標準聯盟和制定區域性“聯盟標準”,使産業集群鎮在“聯盟標準”的約束下,實現了企業由數量型向品質效益型的跨越,推動了産業集群的聚集壯大。例如《日用塑膠製品》等一系列聯盟標準,大大推動了專業鎮企業産品提高技術標準水準,打造了産業集群品牌,提高了産業整體競爭力,促進了産業轉型升級。
珠海市為大力推行企業標準聯盟建設,帶動高新技術産業轉型升級,以“協會+企業+技術機構”的模式推進高端聯盟標準制定。珠海市質監局圍繞特色産業集群,支援和指導珠海優勢傳統産業建立標準聯盟,在耗材、裝備製造、化工、水産等優勢傳統産業專業鎮和産業園區及外貿基地等集聚産業建立標準聯盟,先後制定了19項聯盟標準,促進各企業變分散發展為整體發展,實現産業借力聯盟標準脫胎換骨。
揭陽市為提升産業技術標準門檻,進一步提升産品品質,擴大區域競爭力,增強産品競爭力,該市質監局通過在硬質塑膠容器産業大力推廣集群聯盟標準,引導集群企業共同開發、應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先後制定了《硬質塑膠容器》等7項塑膠製品聯盟標準,統一了技術門檻,既解決了無序生産帶來的産品參差不齊問題,也提高了産業的整體品質水準,帶動傳統優勢産業升級提速。
廣東省通過實施聯盟標準,即促進了産業技術進步和節能降耗,提高産品品質水準,也提高了産業技術門檻,促進産業集群做強做大。在“聯盟標準”的約束下,企業相互之間競爭發生了變化,以前暗鬥“鬥”的是價格,現在明鬥“鬥”的則是品質。
抓戰略性新興産業標準建設
如何使戰略性新興産業健康發展?解決好産業快速發展與標準制修訂、標準實施與檢測之間的矛盾,才能提升廣東在新一輪産業發展中的競爭力。
基於戰略性新興産業屬技術前沿領域,現有的國家、行業、地方標準無論是實效性、先進性,還是協調性等都不能適應發展的需要,甚至成為發展的瓶頸。為解決戰略性新興産業標準發展落後於産業發展的問題,廣東省質監局根據新興産業發展、變化、更新快以及技術含量高,産品應用越來越廣泛的特點,把建立新興産業標準體系建設放在了標準化戰略的突出位置。
近年來,廣東省確定了高端新型電子資訊、新能源汽車、LED、生物、高端裝備製造、節能環保、新能源、新材料和電子商務等9個戰略性新興産業。廣東省質監局按照“産業發展,標準先行,創新驅動”的工作思路,先後部署了戰略性新興産業標準體系專項規劃與路線圖的研究工作。
在LED照明、電動汽車、高端新型電子資訊等新興産業標準體系規劃和路線圖的指引下,一些企業為贏得標準話語權,將自主研發的“獨門絕技”轉化為標準,搶佔産業制高點,實現了技術人才90%以上在企業、研發資金90%以上來源於企業、研製標準項目90%以上來源於企業的集聚發展模式。新興産業在行業、國家和國際標準中,更多地體現廣東的技術特點和優勢,從而提升在新一輪産業發展中的競爭力。
高端裝備製造産業是裝備製造業的高端領域,在産業鏈中佔據核心位置,其發展水準決定産業鏈的整體競爭力,是國家或地區綜合實力的集中體現,被列入廣東省重點突破的戰略性新興産業之一。廣東雄厚的電子資訊産業基礎和較為完善的工業體系為高端裝備製造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産業支撐和市場空間。
2015年9月6日,廣東省質監局聯合省經濟和資訊化委在國內率先出臺的首個區域性産業標準體系規劃與路線圖是在全面調研該省高端裝備製造産業的特徵、現狀、趨勢分析的基礎上,從頂層設計出發,規劃了智慧製造裝備、通用航空裝備、城市軌道交通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和船舶製造4個産業標準體系,並分別從“標準化研究、平臺建設、關鍵標準制修訂、政策措施、專家隊伍與專業人才建設”等5個方面提出了産業標準化的戰略推進進程和目標,對産業科學健康發展將起到積極、深遠的引領作用。
構建“雙輪驅動”現代産業體系
如何擺正製造業和服務業的關係?
産業轉型升級與結構調整,是不是光盯著製造業,不要服務業?是不是只要新興産業,把農業都“轉”出去?
廣東清醒地認識到,作為製造業大省,必須修補現代服務業“短板”,破解服務業已佔該省GDP50%卻無標可循的困局;必須以農業標準化為紐帶,形成現代農業的規模效應和集聚效應,實現傳統農業向大農業的轉變。
在標準化戰略的指引下,廣東省在2010年對10家服務業企業開展現代服務業標準化試點工作,通過推進標準化試點工作助推現代服務業做強做大,以此改變長期以來標準化工作基本上都圍繞製造業,使服務業領域標準化工作相對滯後的狀況,打破這種“一條腿走路”影響著現代服務業健康快速發展的局面,從而構建以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雙輪驅動”為特色的現代産業體系。目前,廣東承擔了國家級服務業標準化試點29個,省質監局組織下達的省級現代服務業標準化試點56個。
廣州市質監局針對服務業領域標準化相對滯後,服務標準數量少,覆蓋面有限,工作基礎薄弱等問題,著重在金融業、物流業、會展業、資訊服務業、科技服務業、社區服務業、旅遊業、文化創意服務業等重點領域的企業中開展現代服務業標準化試點工作。通過制定和實施服務標準,推行服務業標準化,實現有效規範服務市場秩序,向消費者提供統一的、可追溯的和可檢驗的服務,從而確保服務業在該省生産總值中有大幅提升。
東莞市質監局為破解該市展會、物流等服務業無標可循的困局,根據廣東省質監局在服務業領域開展標準化試點的要求,選擇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服務業企業開展現代服務業標準化試點工作,以此改變長期以來標準化工作基本上都圍繞製造業,使服務業領域標準化工作相對滯後的局面,從而構建以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雙輪驅動”為特色的現代産業體系。
在標準化戰略的引領下,廣東以750個國家和省級農業標準化示範區為紐帶,以市場為導向,跨行業跨所有制聯合,以“公司+農戶”為主要形式的農業産業化經營,推動了農村經濟發展的深刻變革。在示範區的帶動下,以一種或一類優勢農産品建立龍頭企業,整合了農業、工業、文化、旅遊、生態等相關資源,使示範區不斷向二三産業延伸,通過“接二連三”真正實現産加銷協調發展、生産生活生態有機結合,推動農業生産經營向規模化、産業化邁進,帶動了農業的轉型升級。
茂名市,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飛躍的過程中,通過農業標準化示範區建設,推動了高效農業發展。該市種植荔枝、龍眼、香蕉等近50個品種的水果達面積23.53萬公頃,産量274.51萬噸,按照標準化種植的面積近40%;種植豆角、青椒、甜玉米等蔬菜面積達10.08萬公頃,總産253.48萬噸,全部實現標準化種植,成為全國最大的水果生産基地和北運菜生産基地。
汕頭市,在國家、省、市級三級農業標準化示範區建設中,以高效農業作為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突破口,以農業標準化作為提高土地利用率、産出率和勞動生産率的技術支撐,有效地解決了汕頭地區人多地少的問題。5.4萬多農戶在75個國家、省、市級的農業標準化示範區的6000多公頃耕地和2.3萬公頃的水面上,從事標準化種植和養殖,帶來了農業産業結構的深刻變革,使該市農林牧漁業總産值達160多億元,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10097元。
近3年來,廣東通過農業標準化示範區建設,輻射帶動農用面積達114萬公頃;漁業、種植業、林業平均單産分別提升11%、13.9%、20%;使102萬個示範農戶單産純收入平均提升了20.7%。
廣東省通過實施標準化戰略,已逐步建立起了國際、國家、行業三個層次、構築形成了覆蓋該省一、二、三産業的標準化體系,不僅促進産業轉型升級,提升經濟發展的核心競爭力,而且實現了企業與産業的雙升級。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