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天

財經 > 保險 > 保險要聞 > 正文

字號:  

新規實施按下葫蘆浮起瓢 中短期理財險將過苦日子

  • 發佈時間:2016-03-23 07:37:17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張明江

  理財型保險正在“瘦身”。保監會近日明文要求一年期以內的理財型保險下架,這對於打高收益、短平快的網銷渠道而言,無疑是晴天霹靂。對此,負責網銷保險的人士紛紛表示,正在進行産品結構調整,加大1-3年期産品開發,而此類産品蜂擁而入無疑會進一步引起混戰,並增加運營成本。

  一年期産品被叫停

  中短存續期産品設限額

  網際網路保險經歷過瘋狂,曾經創下三天銷售200億元的“奇跡”,而這背後卻是去保險化、拼高收益的結果,在低利率時代吸引了很多客戶投保。然而,這樣的産品往往存續時間較短,有的少則三五年,多則一年期,在一年內退保也可有較高的收益,這給險企經營帶來了潛在的現金流風險,以及加大了投資壓力。

  為了規避資金負債錯配風險,保監會開始對此類産品“動刀”。3月18日,保監會發佈《關於規範中短存續期人身保險産品有關事項通知》,一方面不再強調高現金價值産品,而是延伸至預計存續期不滿五年的産品。其中,存續期不滿一年的産品自3月21日起已被叫停。從目前市場銷售的産品來看,存續期在一年以內的,絕大多數是沒有保障而只求收益的短期萬能險。

  所謂中短存續期産品,是指前4個保單年度中任一保單年度末保單現金價值(賬戶價值)與累計生存保險金之和超過累計所繳保費,且預期該産品60%以上的保單存續時間不滿五年的人身保險産品。除了一年期以內的産品被叫停外,其他産品則將限額銷售,且掛鉤資本金。如自年初開始,中短存續期産品年度保費收入應控制在公司最近季度末投入資本和凈資産較大者的2倍以內。也就是説,當保險公司的資本金為100億元,此類産品銷售額一年最高為200億元。

  為了防範市場波動太大,保監會也為目前預計存續期在1-3年的産品銷售設置了“緩衝期”,如今年的年度保費收入應控制在總體限額的90%以內,兩年內逐年遞減為70%和50%以內。一旦銷售規模超過限額,險企須在3個月內通過增資等方式確保滿足要求。有統計顯示,去年中短存續期産品規模達到6500億元。有分析人士指出,新規實施後,受超短期産品停售影響,此類産品規模很可能會縮減到5000億元。

  嚴控錯配風險

  險企投資有望減壓

  事實上,萬能險並非洪水猛獸,它以高透明性、保障和投資雙重屬性、實際存續期較短及靈活多變等多種優勢成為中小險企迅速佔領市場擴大資産規模的利器。但隨著低利率環境帶來的投資壓力、信用風險帶來的資産品質損失、股市下跌帶來的股票投資虧損等多重因素疊加,給保險公司的投資帶來了壓力,尤其中短期保險産品佔比加大,現金流迅速增長加劇中小公司經營風險。保監會相關負責人就表示,在銀保渠道或網際網路渠道,個別中小公司投資于中長期資産博取高收益,而銷售的中短存續期産品實際存續期限只有一或兩年,存在“短錢長投”風險隱患。

  據了解,目前中短存續期産品承諾收益普遍在3.5%以上,部分萬能險預期結算利率甚至超過7%,投資收益難覆蓋成本;另一方面,此類産品存續期一般在1-2年,而資金投向多為債權計劃、權益等久期較長的資産,一旦集中退保遭遇新增保費下滑,保險公司將面臨巨大的現金流壓力。

  《通知》正在通過結構性調整,引導險企開發較長期限的保險産品,以適應保險資金的投資特點。平安人壽董事長兼CEO丁當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指出,中短存續期保險産品的負債成本較高,為覆蓋其高成本,投資端一定程度採取了提升風險偏好,或者拉長資産久期的策略以獲取較高的投資回報。在他看來,加強對中短存續期産品的規範,可以減小對保險投資端的壓力、降低資産負債久期錯配風險,有利於保險投資回歸到注重大類資産配置,以固收資産為主的長期穩健、分散投資的策略,該策略與保險資金長期負債特點和各類資産的風險收益特徵相一致,有利於保險行業長期穩健發展。

  網銷欲轉戰場

  三年期産品恐上演混戰

  據了解,中短存續期産品主要是通過銀保和網際網路渠道銷售,其中一年期以內的萬能險主要是網銷的“專利”。有業內人士預計,此前一年期以內的萬能險保費佔比大約20%-30%,以去年6500億元規模的中短存續期産品來計算,一年期以內的産品保費達到了1300億-1900億元。

  北京商報記者在調查中獲悉,目前多家險企正在對網銷産品進行重新設計,以滿足監管的要求,最直接簡單的操作將是拉長保障期限、繳費期限和收益回報期限。一位網銷産品開發人員指出,網銷産品開發,將適應網際網路用戶習慣,很少開發繳費期超過五年的産品,下一步將以1-3年期為主。“讓人擔憂的是,一旦險企集中開發1-3年期産品,這將加大此類産品的市場競爭。”另有網銷人士坦言,這樣會進一步增加險企在這一類産品銷售的成本,尤其銀保産品也多為1-5年期,網銷將對銀保市場形成挑戰,很可能會進一步推動銀保手續費的增加。

  不過,一位保險專家指出,從目前網銷轉型來看,理論上説可能加劇1-3年期市場的競爭,但實際上,此類中短存續期産品的銷售也將受到限額限制,險企並不會像以往瘋狂比收益來做大蛋糕。有保險資管人士則另有解釋,目前絕大多數追求規模的意願並不強烈,此次新規也並不會成為險企保費增長放緩的決定性因素,現在關鍵的因素在於投資市場的走勢,從去年下半年到目前,股市不好,其他另類投資也需要慎重選擇,一旦資金放出去了,沒有很好的收益,將會直接導致利差損。

  丁當也在近日披露,目前平安正在研究投資驅動型保險産品的開發,一方面要加強資産獲取能力,另一方面也要加強投資能力建設。例如,開發固定收益類的中長期理財型産品,做到負債與資産久期匹配,並且産品利率根據市場利率或者銀行理財收益率水準變化而做相應調整;開發多元化、多策略、全球化的凈值型産品,如在低利率環境下可以開發保本且與指數掛鉤分享其上漲空間的結構化産品。

  新規執行不要“走了樣”

  當監管層正式發佈關於“中短存續期産品”新規時,一些渠道單一、網銷佔比居高、以短期産品為主力的中小險企“炸了鍋”,感覺這把達摩克利斯之劍就懸在頭頂,不久的將來就要落地。轉型就成為了必然的選擇。

  雖然這一新規對一些公司來説算得上是暫時的“噩耗”,但長期來看,卻利於公司和行業持續穩定發展,産品銷售可以長短結合,規模增長可以與投資取向匹配,儘量避免保險業務發展“看上去很美”,隱現泡沫。

  當新規發佈後,多家險企紛紛表示,要進行産品結構調整,更加注重價值取向,發行一些具有成長價值、給公司和客戶帶來長期利益的産品。然而,卻仍緊緊盯著那些三年期的産品不放。通常而言,壽險需求短則十年,長則一輩子,為何非和三年期的産品較勁?再則,雖然目前利率走低,客戶急著理財,但客戶理財也想獲得長期的回報,很大一部分是希望在養老時派上用場。産品開發需要創新,但勿太急功近利,別讓規範中短存續期産品的新規在執行的時候“走了樣”。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