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天

財經 > 保險 > 保險要聞 > 正文

字號:  

保監會叫停理財壽險首日:網銷大戶下架短期産品

  • 發佈時間:2016-03-22 09:44:23  來源:中國日報  作者:吉雪嬌  責任編輯:郭偉瑩

  對於短期理財險産品而言,監管部門的“緊箍咒”已經到來。按照保監會要求,3月21日起,《關於規範中短存續期産品有關事項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正式實施,這也意味著,“存續期限不滿1年的中短存續期産品立即停售”的要求隨即生效。

  那麼,目前網路渠道的理財險産品是否仍在正常銷售呢?又是否會對險企突飛猛進的業務規模造成影響?記者對此展開了調查。

   進一步限制高現價産品銷售

  3月18日,保監會下發《通知》,要求人身保險公司對存續期限不滿1年的中短存續期産品立即停售,存續期限在1年以上且不滿3年的中短存續期産品的銷售規模在3年內按照總體限額的90%、70%、50%逐年縮減,3年後控制在總體限額的50%以內。該《通知》于2016年3月21日起正式實施。

  關於高現價産品監管的收緊這並非首次。今年1月末,保監會召開了高現價産品監管規定修訂座談會,出臺包括“立即叫停1年期及以下産品(自宣佈修訂規則之日起),並自2016年10月1日起禁止銷售存續期間3年以內的産品”。

  較此前的高現價産品定義,此次《通知》對於“中短存續期産品”範圍則有所擴大。按現行規定,高現金價值産品是指第二保單年度末保單現金價值與累計生存保險金之和超過累計所繳保費,且預期該産品60%以上的保單存續時間不滿3年的産品,投資連接保險産品、變額年金保險産品除外。而範圍修改後的監管規則將“中短存續期産品”的實際存續期間由不滿3年擴大至不滿5年,希望借此引導行業調整業務結構,發展長期業務。

  多數理財險産品銷聲匿跡

  3月21日,記者在淘寶保險平臺搜索“理財險”發現,相關頁面顯示,“沒有找到你需要的保險”。而微信理財通保險理財頻道目前仍有一款“隨時可取,t+1日到賬”的養老理財産品仍可以購買,其最新的萬份收益為0.8746元。此外,京東金融與翼支付的甜橙理財中,亦再無理財險蹤跡。

  其中,京東金融發佈的定期理財公告顯示,“自2016年3月21日起,京東金融平臺將不再銷售未滿足通知要求的産品”。而對於已經購買的用戶,這份公告稱,“産品收益將繼續按照公佈的結算利率每日推送,保單如需領取或退保可繼續線上操作”。

  從此前的理財險網銷大戶來看,3月21日,記者調查國華人壽、珠江人壽、弘康人壽三家的天貓旗艦店發現,轉型最早的國華人壽目前店舖中上線的全部是保障類産品,主要為養老保障、少兒保障、重疾健康險、駕乘保障和意外險四大類;珠江人壽雖然仍保留了“理財險”的功能表,但記者進入內頁看到,其中並沒有找到符合條件的商品;此外,弘康人壽天貓旗艦店中,目前僅有一款意外險産品在售。

  值得關注的是,與此前網銷理財險繁盛時期動輒數十萬的銷量相比,目前這三家“網銷大戶”亦有些風光不再,月銷量多為數十筆。

  規範強度超出市場預期

  在分析人士看來,低利率環境下,高現價産品的利差損風險和現金流風險加大,保監會進行規範屬預期之中,但強度依然超出市場預期。

  海通證券分析師孫婷認為,高現價産品存續期較短,在目前央行頻繁降息的背景下面臨著利差損風險與期限錯配風險。“此類産品承諾收益普遍在3.5%以上,部分萬能險預期結算利率甚至超過7%,投資收益難覆蓋成本”。孫婷指出,同時此類産品存續期一般在1-2年,而資金投向多為債權計劃、權益等久期較長的資産,一旦集中退保遭遇新增保費下滑,保險公司將面臨巨大的現金流壓力。

  此前,不少中小險企為了拼保費規模,在網際網路渠道或銀保渠道大肆開賣保險責任簡單、偏重於收益的理財型保險産品。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的短期理財型保險規模保費在6500億元左右,佔人身險總體規模的27%,有中小險企佔比甚至在90%以上。

  對此,孫婷指出,中小保險公司將面臨巨大現金流壓力,負債成本可能進一步提升。而對大型保險公司影響則有限。“低息環境下,保險産品吸引力顯著增強,保單銷售持續好轉,個險新單保費和新業務價值增速仍會較快。”

  據保監會人身保險監管部主任袁序成透露,保監會計劃在三年內將市場上的該類産品調整回落至5000-5500億。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