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的銷售利潤極薄,對於有意拓展公募業務的機構來説,基金銷售牌照只是一塊“墊腳石”。而這塊“墊腳石”,正是如今大資管時代下,金融機構追求“全牌照”道路上的一個縮影。
由國內債券私募界領軍人物楊愛斌發起成立的公募基金——鵬揚基金日前獲批設立,陽光私募進軍公募終於破冰。業內猜測,鵬揚介入公募採取的全面“私轉公”模式,或許是其能率先取得突破的重要原因。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想要進軍公募的私募機構和資管機構不在少數,但要取得公募基金管理牌照並非易事。
諾遠控股董事長兼CEO韓學淵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坦言,由於不能做私募股權投資基金,雖然已經有了私募基金牌照,諾遠無法解決資産端的問題。而且私募本身銷售是有限制的,不能做公開宣傳,對於想要在基金方面有一番作為的私募公司來説,實在是頗多掣肘。
因此,不少機構不得不轉而選擇“曲線救國”,通過先申請比較容易的公募基金銷售牌照,銷售其他公募基金,一邊增加用戶黏性,一邊增強本身申請公募管理牌照成功的籌碼。
“我們目前也申請到了基金管理牌照,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管理牌照,公募基金代銷牌照應該9月份就批下來了,已經申請很長時間了。”韓學淵告訴記者,私募申請公募牌照還是管理人的概念,原先是私募基金管理人,發展到一定規模,成立時間夠了,就可以申請公募基金管理人牌照。“申請完之後就可以找銀行,或者一些其他三方公司來代銷。而銷售牌照則是另外一塊牌照,是由證監會批准簽發的。”韓學淵解釋説,一個是基金管理牌照,一個是基金銷售牌照。
三塊牌照含金量不同
記者了解到,根據《私募投資基金管理人登記和基金備案辦法(試行)》第二條規定,本辦法所稱私募投資基金指以非公開方式向合格投資者募集資金設立的投資基金,包括資産由基金管理人或者普通合夥人管理的以投資活動為目的設立的公司或者合夥企業。
所謂申請私募基金牌照類似于企業經營的營業執照,有四項條件需要滿足。首先,根據《證券投資基金法》規定,基金管理人由依法設立的公司或者合夥企業擔任。自然人不能登記為私募基金管理人。其次是註冊資金要1000萬元以上。此外,需要至少有3名高級管理人員具備私募基金從業資格。最後,申請機構具備滿足業務運營需要的場所、設施和基本管理制度。
與私募牌照相比,公募基金牌照具有很高的含金量,公募基金牌照申請條件要求也比較高,擁有該項金融業務許可,可以通過公開募集的方式設立證券投資基金並銷售。
基金銷售牌照與公募牌照比較,無論是在申請資質還是在具體業務開展上有著巨大的差異。比如,公募牌照要求具有3年以上證券管理經驗,最近3年管理的證券類産品業績良好,並要求最近3年經營狀況良好,財務穩健,在監管部門無重大違法違規記錄,沒有因違法違規行為正在被監管部門調查,或者正處於整改期間。而基金銷售牌照並沒有這些“3年”要求,也就是説新成立的資産公司能夠申請銷售牌照,卻不得不在良好經營滿3年才能夠申請公募牌照。
此外,在最重要的資金要求方面,公募基金牌照要求實繳資本或者實際繳付出資不低於1億元,最近3年證券資産規模年均不低於20億元。而基金銷售牌照則只需要有2000萬以上實繳註冊資本。
另外一項重要的區別在於申請成本的區別上,公募基金牌照成本約1200萬-1500萬,而基金銷售牌照成本則只有125萬-170萬,無疑這也使得銷售牌照成為私募轉型公募的一條捷徑。
銷售牌照成“墊腳石”
據中國證監會官網披露,截至2016年2月22日,共有335家獲批資格的基金銷售機構,其中包括商業銀行122家、證券公司98家、期貨公司15家、保險公司8家、證券投資諮詢機構6家以及獨立基金銷售機構86家。
其中獨立銷售機構成長最快,自2012年2月22日首批4家機構獲得第三方基金銷售牌照以來,獨立基金銷售機構數量在過去的4年時間裏猛增至86家,數量擴容20.5倍,在主要的七類銷售渠道中成長最快,目前排名第三,佔基金銷售機構總數量的25.67%。
隨著大資管混業經營時代的到來,公募基金牌照也成為各路資本群雄逐鹿的蛋糕,眼下公募基金牌照放開已達3年之久,PE係、保險係、券商係也積極搶拿公募牌照。
“今年新基金公司有望超過10家,甚至更多。”凱石基金研究中心分析人士表示。根據最新的行政許可資訊,尚有20家公司提交的設立申請已被受理,其中7家得到了第一次反饋意見。而值得一提的是,從時間表上不難發現,今年五六月,監管層審核速度明顯加快;從獲批公司被要求儘量低調的監管態度看,監管層對目前業態的“呵護”之心也可窺一斑。
“私募壯大後自然想要擁有公募牌照,一方面是公募投資門檻低,大眾投資者認同參與度高。另一方面,産品發行也不再受到第三方平臺制約限制。”上海理成資産合夥人劉文財表示。
韓學淵告訴記者,現在做公募基金代銷,對於三方機構來講利潤相對比較薄,光做代銷賺代銷費用比較低。因此,做公募代銷實際上更多的是在為做公募管理做準備。
“我們現在做公募代銷目的有兩個,一個是增加客戶的黏性,客戶可以通過平臺在我們這裡購買保險品種,也可以買我們的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可以做海外資産配置,同時可以購買公募基金。最終我們的想法還是從公募基金代銷轉向申請公募管理資格。”韓學淵表示,私募機構轉做公募基金的計劃希望能在近期一兩年內完成,“只要做好充足準備,明年就可以去申請,現在我們私募牌照申請公募是沒有問題的”。
各類主體發起設立公募基金公司的熱情愈演愈烈,除了今年已經獲准設立的匯安基金、先鋒基金、中航基金、恒生前海基金、鵬揚基金、華泰保興基金6家公募基金公司之外,證監會網站資訊顯示,截至7月15日,列在基金管理公司設立審批表中的公司多達28家。
棄私轉公還是公私並存?
對於鵬揚基金能在眾多候審私募機構中率先獲批的原因,不少業內人士猜測,與鵬揚採取的全面“私轉公”模式有關。據悉,為杜絕可能存在的利益衝突和道德風險,鵬揚基金成立後將專注公募,而公司第一大股東楊愛斌(佔股55%)于2010年創立的鵬揚投資也將停止私募業務,原有未到期産品將可能轉換為鵬揚基金的特定客戶資産管理業務。這意味著,鵬揚將徹底“由私轉公”。
記者採訪發現,確實有私募欲選擇鵬揚的“棄私轉公”模式,不過該私募表示主要還是由於公司精力有限,無法同時開展公私募業務。當然,該私募也認可這種模式可能會更容易申請到公募牌照。
當然,並非所有待審私募都願意選擇全面“私轉公”的模式,另一家同樣已上報了公募設立申請材料的私募,就欲採用“公私並存”的模式。確實,對於不少二級市場的陽光私募,並不願意“自廢武功”而“另起爐灶”。對這類私募機構而言,目前更多地只能等待相關針對性的細則或是審批標準出爐。
一位私募人士告訴記者,“雖然監管層鼓勵私募進軍公募,但畢竟也只是剛剛開始,對於一些敏感問題怎麼處理,還需要測試和討論,這也是審批上非常審慎的原因。”
證監會此前公佈的資訊顯示,目前有28家新基金公司發起設立,名單中就有不少知名的私募機構。其中,有11家公司已接受第一次反饋意見,包括知名私募凱石投資,該公司于去年9月24日遞交申請材料,最新進度更新於今年2月2日(第一次反饋意見)。此外,有8家公司目前還未顯示證監會的受理資訊。
(責任編輯:張明江)
免責聲明:中國網財經轉載此文目的在於傳遞更多資訊,不代表本網的觀點和立場。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