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基金 > 基金看市 > 正文

字號:  

華安基金孫麗娜:債市為何“熊短牛長”

  • 發佈時間:2016-05-09 01:30:44  來源:新京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張明江

  2003年十六屆三中全會上,中央正式定調要發展債券市場,債市自此經歷了一番波瀾壯闊的巨變。債券存量從不到3萬億發展到去年年底已經超過48萬億,體量實現飛躍的同時,市場結構逐步向發達經濟體靠攏,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公司債、定向工具、私募債和資産支援證券都相繼涌現。債券作為一種低風險的金融資産,已經伴隨著銀行理財、基金、信託等投資産品走進了千家萬戶。

  2003年至今,債券市場總共經歷了5輪比較明確的牛熊週期。在這5輪交替中,熊市共經歷37個月,其中最長持續1年,最短4個月;牛市共經歷52個月,其中最短6個月,最長超過兩年。兩者相比,我們發現牛市佔據的時間遠遠長于熊市,而且從長期來看債券指數的走勢總是持續向上的。

  那麼我們不禁要問,債市為何“熊短牛長”?

  首先,從經濟規律上説,經濟增長和通脹水準是影響債券最重要的兩個變數。經濟增長與通脹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繫,無論是經濟週期啟動還是經濟週期下落,經濟增長的變化總是跑在通脹的前面,而通脹的變化左右著整個收益率曲線的變化。過去十餘年,債市長牛的背後是經濟增長從高速換擋到中高速,GDP從10%以上降至今年一季度的6.7%,工業增加值則從20%的高位回落到5.8%。2014年以來,中國步入經濟結構轉換週期,産能相對過剩,CPI持續下降,因此債市開啟了一輪超過兩年的牛市行情。

  其次,經濟基本面之外,寬鬆的流動性格局起到了推波助瀾、錦上添花的作用。次貸危機和歐債危機以來,全球主要經濟體都採取了貨幣量化寬鬆政策。為了應對國際金融危機、降低社會融資成本和維穩經濟,中國央行自次貸危機以來三次啟動降息週期,分別是2008年,2012年和2014年至今,特別是2014年10月啟動本輪貨幣寬鬆以來,共計降息7次,全面降準和定向降準共9次,為此輪證券市場重建以來的最長牛市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第三,機構和個人資産配置偏好和資産負債結構的影響。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推進以及投資理財意識的覺醒,居民的理財方式從單一存款向銀行理財、基金、信託等進行轉移。去年股市劇烈震蕩,債市則成為資金“避風港”,這種投資行為的變化同樣推升了債市的繁榮。

  展望未來,美國復蘇根基未穩,人民幣貶值壓力有所緩解,為國內債券市場創造了有利環境。而經濟結構轉型是一個漫長且艱難的過程,上游行業的産能過剩格局依然嚴峻,經濟依然有下行壓力。貨幣政策在此背景下將繼續維持寬鬆,靈活適度。長期來看,債券牛市的小船將在波動中繼續揚帆航行。

  (華安年年盈債券、華安匯財通貨幣基金經理 孫麗娜)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