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0月01日 星期二

財經 > 消費 > 正文

字號:  

知識改變消費命運

  • 發佈時間:2015-07-10 09:36:36  來源:中國品質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 胡立彪

  俗話説,“便宜沒好貨,好貨不便宜”。應該説有一定道理,但是你若全信這話,恐怕還會上當受騙。近日有網友花了800多塊在網上購買了一雙知名品牌跑步鞋,本以為這麼高的價錢應該不會有問題,可是拿到專櫃驗貨卻發現是冒牌産品。雖然幾經週折最後把貨退掉了,可這事還是讓他鬱悶了好多天。事實上,像這位消費者一樣被不便宜的假貨騙了的大有人在。

  要知道,這句俗語的道理騙子也懂,他們很可能會把不好的假貨定價高些,通過“不便宜”標簽把假貨偽裝得更像真貨。儘管俗語的邏輯會産生誤導,但其擁躉仍然不少。何以如此?不是人們非要相信俗語,而是具有科學性、指導性的消費知識未得到廣泛散佈,未能像民間俗語那樣真正影響人們的生活。

  絕大多數消費者因職業及時間精力等原因,都很難通過自主途徑習得很多消費知識。換句話説,消費知識一般都是被動獲得的,這就決定了大多數人的消費知識積累有限。與消費者的這種情況形成對比,生産經營者卻因各自從事的職業而具備相當完備的專業知識。這就形成了人們常説的“資訊不對稱”現象。以懂對不懂,欺騙就有了空間,也很容易達成。看來,被動習得消費知識的狀況,只能面臨也無力改變被欺騙的命運。而要主動學習,又花不起那麼多時間精力,這卻是一個非常現實的矛盾。

  有人説,根本就沒必要讓消費者學這學那,而且消費者也不可能成為消費領域的專家。識假辨偽、防坑防騙,這是市場監管部門的職責,他們應該為消費者把好關。話雖這麼説,可就像有警察管治安也防不盡、抓不完各種壞人一樣,市場監管部門事前防事後治的工作做得再好,市場壞人還是會存在。所以,在監管部門盡職盡責的同時,消費者也應該有所行動,不能坐以待騙。而有用的行動之一,就是主動學習一些消費知識。考慮到時間精力的限制,要提高學習效果,就需要有人幫忙了。誰來幫?當然是包括相關監管部門及消費者組織在內的權威機構。

  不過,幫助消費者學習消費知識,只是搞一些簡單、生硬、枯燥的宣傳顯然是不行的。事實上,正是由於這種宣傳不給力,消費者被動接受,沒有興趣,致使從監管部門而言的宣傳效果和從消費者而言的學習效果,均不太好。正如“知識改變命運”,改變學習(宣傳)知識的方式也必然會改變學習(傳播)的效果。在剛剛結束的2015全國食品安全宣傳週期間,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舉行開放日活動,邀請一些市民到研究院參觀,讓他們實地了解食品微生物檢驗、食品農藥殘留檢測等過程。相比于進學校、下廠區等“走出去”的傳統宣傳方式,這種“請進來”的做法因更體現互動性、直觀性、現場性而可以收到更好的宣傳教育和知識傳播的實效。

  宣傳的確需要創新,而創新的空間無限。比如有質監部門借助網路傳播的快速、廣泛和生動等特點,自編自製關於品質、標準、計量等方面的視頻、動漫等宣傳片,讓民眾了解質監職能和消費知識。這樣做不僅適應了讀圖時代消費者學習方式的改變,用知識傳播載體的創新輕鬆化解了消費者學習沒有時間、缺少興趣的矛盾,使他們在學習上變得愉快而主動。

  當然,幫助消費者主動學習並非只有這一種方法。既然與科技進步相伴,消費領域的違法犯罪行為也花樣翻新,假冒偽劣産品的科技含量也越來越高,假借科技之名忽悠誤導消費的現象也變得普遍起來,那麼監管部門就應該適應這種形勢,在破解各種忽悠新招的同時,把防忽悠的知識通過新的形式途徑傳播給廣大消費者。

  所謂“知識改變命運”,消費者習得更多的消費知識,其所能改變的不光是自己的消費命運,還可能改變整個市場的命運。基於市場環境複雜多變的特性,由資訊不對稱引致的市場失靈難以完全避免,但是市場監管部門充分利用社會輿論工具對廣大消費者進行消費者權益保護方面的教育,消費者通過學習不斷提高風險防範意識,可以改善資訊不對稱的狀態。而成熟的消費者群體的形成,反過來會促使生産者自覺披露商品和服務資訊,有利於市場有序競爭形成。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