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慶後2014年兩會建議和議案(5)
- 發佈時間:2015-02-28 17:22:18 來源:中國網財經 責任編輯:時習
8、關於進一步提高大學教育品質的建議
杭州娃哈哈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 宗慶後
教育問題是民生的重中之重,高等教育尤為如此,因為它關乎到人的成長和成才,關乎到國家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改革開放30年多來,我國高等教育得到快速發展,為國家培養了大批人才,為社會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同時我們也看到,目前大學教育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已影響到大學教育的品質,使人才培養不能很好地滿足社會發展需求。
一、目前大學教育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1、大學校園受社會不良風氣影響,追求物質享受
當前社會上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一些不良風氣都在衝擊著大學生們的觀念,“錢”字越來越重要,大學生因貧富差距在校園生活中體現無余,一部分貧困大學生為了支付高額學費,不得不省吃儉用、打工掙學費,另一部分富家子弟卻開豪車、穿名牌,種種現實很容易讓人産生心態不平衡,不安心學業,甚至會認為不公平而對社會産生不滿。
2、重科研輕教學的考核體系使大學教學品質不斷下降
當前高校對教師考核重科研輕教學,對教師的考核科研經費、論文等佔70%以上,而教學任務佔比不到30%,出現了本末倒置的現象,為了生計和前途教師們忙於跑課題、寫論文、拉科研經費,而忽視了教學的本職工作,不少學生也都在為教授打工掙錢,無心學習。教師不能安心教學,學生教育品質也自然大打折扣。
3、嚴進寬出的大學教育機制使學生缺乏學習自主性
大學時期是培養一個人觀察力、理解力和創新能力的關鍵階段,但我國長期實行的“嚴進寬出”的大學招生、培養制度,反正不管好壞都能畢業,使得一些辛辛苦苦考上大學的學生,進了大學後放鬆了學習,結果亦沒有真正學習到更多的知識和本領,畢業後也無法適應社會的需求。
二、為進一步提高大學教育品質,為社會培養更多的優秀人才,建議:
1、優化大學校園育人環境,提倡勤儉風尚
大學生在大學期間,人生觀還有很大的可塑性,價值取向也在選擇之中。因此,應該進一步優化高校育人環境,形成強大的社會輿論,激勵和引導大學生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在大學校園裏大力提倡勤儉風尚,大學生必須做到艱苦樸素,禁止奢華消費,甚至可以統一穿校服,統一吃食堂飯,取消校園內高檔餐飲消費,避免貧富差距給學生帶來的心理反差,使其安心、全心投身學習。
2、對貧困大學生實行免費定向培養
國家應加大高校教育投入,讓那些品學兼優、沒錢讀書的年輕人都能享受到大學教育的權利,對來自貧困階層品學兼優的大學生實行免費定向培養,鼓勵其畢業後回到原籍就業,一方面可緩解各地區人才分配不均衡的問題,另一方面亦可滿足中小城市及鄉鎮對人才的需求,進一步提高人口素質。
3、大學教育應實行“寬進嚴出”的培養模式
改變目前大學考試“嚴進寬出”的現狀,實行“寬進嚴出”的高校淘汰機制,必須通過嚴格的考試、考核後才能畢業,讓大學生從入學起就不敢懈怠,專心學習。同時,高校在教學內容、教育方式、培養模式等方面也應進行改革創新,應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真正為社會培養需要的人才,提高大學“含金量”。
4、建立合理的大學教育評價體系
改變目前大學“重科研輕教學”的教師評價體系,建立教學和科研兩套評價體系,教學歸教學,科研歸科研。對擅長科研與擅長教學的大學教師進行明確分工,實施不同的考核辦法,制定適合教學型教師的薪酬體系和晉級晉陞通道,通過制度設計引導教授們回歸教學講臺,鼓勵教師潛心教學,專心培養人才。
9、關於推動産業下鄉 實現真正城鎮化的建議
杭州娃哈哈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 宗慶後
近年來,我國城鎮化步伐明顯加快,城鎮化率大幅提高,為經濟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但以大城市及沿海發達地區為中心的城鎮化同時也帶來了諸多問題。
由於農村生産力的提高,大量的農村剩餘勞動力涌入大城市和沿海發達地區打工,但大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使他們無法真正融入城市生活,大城市也無力為他們提供足夠的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導致農村富餘勞動力無法在大城市安家立業,並沒有實現真正轉移,也沒有真正實現城鎮化。同時,大城市規模越來越大,人口越來越多,還造成城市交通擁堵、住房緊張、就業困難、教育醫療資源緊張、環境惡化等大城市病,農村也衍生出留守兒童、空巢老人、土地閒置等若干問題。
因此,建議嚴格控制大城市發展規模,積極推進産業下鄉,讓2.6億農民工回家鄉就業,實現就近轉移,同時帶動教育醫療文化和人才下鄉,並在此基礎上規範土地流轉,推動農業集約化發展。具體建議如下:
第一,通過優惠政策積極推進産業下縣。
國家在規劃産業佈局時,應將國家重大項目和製造業産業鏈從大中城市向中小城市特別是縣城轉移,同時通過一定的財政、稅收、信貸等優惠政策,吸引各類生産要素和市場要素向縣鎮集中,引導就業主體向中西部、內地、中小城市和小城鎮轉移,實現勞動力就近轉移,同時企業還可以實現就地生産、就地銷售,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在中小城市特別是縣鎮的發展中,要注意合理規劃,堅決杜絕以城鎮建設為名侵佔農業用地。
第二,推動文化教育醫療衛生下鄉,吸引和鼓勵人才下鄉。
通過産業下鄉,帶動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等社會基本服務資源在中小城鎮的落地,提高中小城鎮的社會保障水準和公共服務能力,使人們在中小城鎮可以享受和大城市一樣的生活品質,吸引他們下鄉。同時,政府應參考借鑒大城市引進海外優秀人才的做法,制定一些有吸引力的優惠政策,吸引大學生到中小城鎮工作,既能解決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又能給産業下鄉以切實的智力支撐。
第三,嚴格控制大城市發展規模,調整大城市定位。
國家在制定大城市發展規劃時應限制其發展規模,嚴格控制建設用地審批,並調整大城市考核指標,逐步降低GDP、財政收入等數據在考核體系中的比重,將大城市的功能定位於研發中心、金融中心和總部經濟,重點發展高端服務業,降低人口聚集,實現資源和人口的可持續發展。
第四,促進中小城市城鄉統籌,推動農業集約化發展。
在中小城市和城鎮發展的過程中,鼓勵進行土地制度、戶籍制度、社會保障全方位覆蓋等方面的積極探索和試點改革,對已在城鎮就業並已實行社會保障的農村剩餘勞動力,政府可將他們的土地進行流轉給務農的農民進行繼續種植,實現農業集約化生産,同時給在城鎮就業的農民工一定的補貼,讓他們在城鎮購房,並轉為城鎮戶口,讓他們安居樂業,真正實現從農民轉向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