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9月29日電(記者 上官雲)孔子,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亦是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仁”的思想,以及為人處世的態度等等,都為人們提供了優秀示範。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孟琢介紹,孔子的誕辰日是9月28日。歷史上的孔子也絕對不是個文弱書生,從《論語》以及其他史料記載可以看出,他其實是個身材高大、武藝高強的人。=
“《論語》記錄了孔子的言行,從中可以看出,孔子為人鮮活有趣,思想博大而豐富,他講述的那些哲理,能給今天的我們帶來一種內在的精神鼓舞和心靈的滋養。”他總結道。
孔子是否“武藝高強”?
紀念孔子之時,許多人可能也會好奇,孔子到底相貌如何?
對此,孟琢表示,自己曾經在博物館裏看到過明朝的孔子像,即便是老年時期,孔子看上去也十分魁梧。
“孔子的父親叔梁紇是春秋時期魯國的一員猛將。”孟琢解釋,孔子的身材也很高大,有個説法是“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有考證説,孔子的身高可能超過了一米九。
此外,孔子還精通“君子六藝”,即“禮”“樂”“射”“禦”“書”“數”。孟琢介紹,“射”就是射箭,“禦”是駕車,從這個角度看,按照《禮記》記載,孔子算得上“武藝高強”。
“古代的射箭不僅要求準,還要求儀態要好看。所以,當時有個成語叫‘觀者如堵’,就是説看孔子射箭的人數量特別多,密集如墻,人山人海。”他説。
因此,結合《論語》中説,孔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孟琢認為,孔子絕對不是文弱的書生,而是身材高大健壯,氣度不凡。
“仁”有哪些含義?
翻開《論語》,人們可以了從中解孔子的言行舉止,歲月流逝,書中記錄的內容,也一直在潛移默化中對人們産生影響。
在《經典來了:一起讀論語》一書中,孟琢列舉了出自《論語》的諸多成語,如舉一反三、任重道遠等等,這些成語典故,早已在不知不覺中融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
比如,孔子説,“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孟琢認為,這是孔子對自己不同人生境界的描述,一句話裏出了好幾個成語。
“我們講‘四十不惑’,説的是到了這個年紀,經歷了許多事情,面對各種選擇和誘惑時,會有自己的判斷力,有一種高度的理性。”他説。
《論語》中提到“裏仁為美”,孟琢介紹,“仁”字在《論語》中一共出現了109次,貫穿全篇,它的一個重要含義,就是“平等愛人”。
“正所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體現了一種積極奉獻的精神。”孟琢進一步解釋,而孔子所説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意思是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也不強加給別人,二者結合起來,就是對“仁”的一個核心表達。
從《論語》中,能讀懂什麼?
“君子固窮”,“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論語》中的“金句”隨處可見,也有不少人將其視為座右銘。
《經典來了:一起讀論語》仲介紹了不少與孔子有關的故事。天天出版社供圖
“孔子曾經身處‘陳蔡絕糧’的困厄之中,這時子路有點鬱悶,便跟孔子説,君子也有這種走投無論的困境,孔子便説‘君子固窮’。”孟琢覺得,這表明孔子在逆境中依然心志堅定。
孔子也有非常灑脫的一面。孟琢舉了一個例子,孔子曾經和弟子對話,大家都談談自己的理想,曾皙描述了一幅春遊圖景,人們融入到大自然之中,自如灑脫,孔子對此十分讚賞。
在孟琢看來,《論語》中很多篇章都為人們揭示了一種很有意思的人生態度,面對挫折時的淡定從容,展現了一種自在灑脫、天人合一的氣象。
“對面臨壓力、容易焦慮的現代人來説,可以去細細品讀《論語》,在心靈的碰撞中,獲得一種內在的生命力、信念感和力量感。”他説。
孟琢認為,人們真正讀懂《論語》、理解孔子之後,就能感受到一種昂揚向上的生命力,“孔子經歷過諸多艱難困苦,但依然內心堅定,精神振奮而又快樂,這很能打動人心。”(完)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