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鄧兆安|以節搭臺客盈門

發佈時間:2024-09-27 09:24:15 | 來源:煙臺散文 | 作者:鄧兆安 | 責任編輯:姜一平

彈指一揮間,自我1994年從萊州調入煙臺,至今已過去30年了。雖身處異鄉,但始終心繫家鄉,無時不在牽掛著、關注著它點點滴滴的變化,尤其是從媒體上看到每年5月舉行的盛大月季花節,到處是人海花海,一片歡騰。再聽到那鏗鏘有力、心潮澎湃的《我們是萊州人》的“市歌”旋律時,心底裏立刻升騰起一種自豪感、成就感和幸福感。回想自己當年為設立“萊州月季花節”而建言獻策更是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那段往事像泉水一樣源源不斷地涌上心田……

(一)

20世紀80年代,伴隨著改革開放大潮的涌起,黨政機關的用人制度開始鬆動。農民合同工身份的我,在縣商業局任秘書兼職通訊報道六年半之後,于1984年5月被縣委宣傳部借調到通訊報道科工作。這裡舞臺廣闊,又是作專職報道,我如魚得水,大顯身手。在較短的時間內,就在《人民日報》《經濟日報》《農民日報》《大眾日報》等媒體上,刊發了一批主題新穎、影響廣泛的典型報道,得到了領導和同事們的讚揚。1984年底,組織上破例將我“農轉非”,不久又提拔為通訊報道科副科長。

為適應外向型經濟發展需要,進一步提高掖縣在國內外的知名度,縣委宣傳部于1989年6月,單獨增設了對外宣傳科,我隨之被任命為科長,與畢業不久、充滿朝氣的徐偉祎同志並肩作戰。從內宣轉向外宣,對我來説一切要從頭開始。因為外宣面向的受眾對象以海外讀者為主體,資訊發佈平臺也主要依託國內的對外宣傳機構,以及大量的海外媒體,這完全是一個陌生的領域,其任務的艱巨性、複雜性要遠遠超過內宣工作。面對如此嚴峻的挑戰,我與小徐沒有任何畏懼,堅持在幹中學,學中乾,不斷拓展外宣渠道,抓住本地的外向型企業和名特優産品,通過多種宣傳形式向海外推介,招來了許多外商前來合資合作和開展“三來一補”業務。日本東京廣播電視臺還慕名到萊州採訪報道一個多周,集仲介紹了銀磊石材、草藝品廠和制筆廠等8個出口企業,並專訪了分管外經工作的副市長。萊州外宣工作取得的優異成績,贏得了各級領導的充分肯定。1989年9月,山東省委外宣辦專門在萊州召開現場會進行總結推廣,並推薦我出席了全國外宣工作經驗交流會。1991年8月,時任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朱穆之還親臨萊州考察指導工作,並對萊州外宣工作主動服務當地經濟建設的做法給予較高評價。

在從事外宣工作期間,我敏銳地發現各地都十分注重立足本地優勢,大做特色文章,做到以節為媒,以節聚勢,不斷吸引國內外的賓客投資興業、貿易合作和旅遊度假,搞得轟轟烈烈,有聲有色。同時,外宣工作也主動擔當重要角色,在外媒上全方位、大容量地進行立體化宣傳,其所在城市的對外形象大放異彩,創出了一批可資借鑒的典型經驗。

1989年的金秋時節,應山東省政府新聞辦之邀,我與宣傳部領導觀摩了首屆中國曲阜國際孔子文化節和泰山國際登山節。前者是由孔子誕辰故里遊而剛剛升格為國家級、國際性的“中國旅遊節慶精選”之一,一下子提升了曲阜及濟寧市在世界上的影響力。後者自1987年起已成功舉辦了三屆,以突出經貿活動為主體,充分發揮登山節的載體作用。我們每到一地,看到的是中外賓客雲集,人頭攢動,熱鬧非凡。組委會精心安排的各項日程、活動項目豐富多樣,精彩紛呈,成果豐碩,讓賓客在此流連忘返。在親臨現場的考察過程中,我們一行廣開眼界,大為震撼,深切地感悟到“以節聯姻”對推動當地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特別是帶動招商引資的特殊意義,很值得借鑒學習。此行,我們也“借水行舟”,開闢外宣渠道。我在獲得外宣媒體前來參會的客人登記表時,如獲至寶。攜帶著提前準備好的名片和介紹萊州情況的小冊子,利用晚上的時間,挨個房間去拜會這些媒體的朋友,並真誠地邀請他們到萊州。僅在曲阜一地,就與新華社、中國日報、華聲報等十五六家外宣媒體建立起了聯繫,為以後加強合作奠定了基礎。

在“走出去”開闊視野的同時,我們又“走下去”調研採訪,驚喜地發現地處城北的幾個村莊靠種植月季花而帶火了農村經濟。花園村是萊州月季的發源地,每年向各地提供苗木60多萬株,還遠銷海外,僅此一項年收入就達20多萬元。村負責人自豪地説,“花卉還給俺們辦企業帶來了好運氣。”據介紹,這個村的肉雞出口專廠、粉末冶金齒輪廠都是以花為媒,引進項目和人才而創辦起來的,年總收入達500萬元,已成為全村的支柱産業。林家村在幫助諸城酒廠建起高標準的花園式工廠後,雙方的感情也加深了,廠家主動把印刷商標的業務交給了該村,由於他們注重産品品質和信譽,企業不斷發展壯大,年産值實現400多萬元,加上花卉,全村年總收入超過660萬元,成為遠近聞名的富裕村。緊靠林家村的路個莊,也是靠一朵朵月季花引來了彩印包裝項目,産品覆蓋到10多個省市,1989年實現工副業總收入800多萬元,被授予“煙臺市文明單位”榮譽稱號。為此,我與小徐撰寫了題為“鮮花惹得百業興”的通訊,被新華社主辦的《經濟參考報》突出刊發。

接下來,我們又潛心探析了萊州的草編、雕刻、魏碑、黃金、石材等眾多資源的不同優勢和對外影響,經反覆對比認為:被譽為花中“皇后”的萊州月季,花朵碩大,色彩絢麗,品種繁多,花期長,易栽培,遍佈城鄉,譽滿中外,以及“一年四季,月一披香”的鮮明特點和獨特魅力,已成為我市聯結四方賓客、推進對外開放的“友誼之花”和“美麗紐帶”,應該集中力量在月季花上做點文章。

(二)

1988年,這是一個註定在萊州發展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義的特殊年份。

2月份,國務院下文批准撤銷掖縣設立萊州市,並列入山東半島沿海經濟開放區,這是全市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喜事。

4月份,萊州市人民政府正式掛牌對外辦公,標誌著古老的掖縣從此步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時期。

5月份,市政府先後在濟南、北京分別召開擴大對外開放新聞發佈會,發佈一系列優惠政策,積極吸引海內外客商到萊州。我直接參與了這兩個發佈會的記者邀請和對外發稿工作,其中自己撰寫的《萊州熱忱歡迎外商投資》一稿先後被《新華社對外部》《人民日報海外版》《中國日報》等20多家媒體採用。

8月份,為探索我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新路子,市政府召開了撤縣設市後的第一次政府全體會議,要求各部門針對當前存在的突出問題,深入調查研究,探討解決辦法,其中首次提出將萊州月季花作為“市花”的論證課題。

12月份,市政府隆重舉行了萊州市經濟社會發展問題理論研討會,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全部參加,並對優秀論文進行評比獎勵,還專門編印了上下兩冊《論文集》,共收集了見解新穎、內容廣泛的45篇論文。其中包括由市林業局林廷歧和市政府辦公室郎喜豐聯合提交的“淺議市花”的重要論文。

“撤縣設市的重大轉變,極大地激勵鼓舞了全市廣大幹部群眾,大家熱情高漲,團結一心,奮力爭先。”回顧這段激情燃燒的歲月,時任萊州市政府辦公室副主任宋長虹(後調任煙臺市政府辦公室副秘書長、法制辦主任)記憶猶新,豪情滿懷。“在組織各部門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作調研的同時,又通過編印宣傳提綱和媒體廣泛宣傳,動員全市人民為建設繁榮昌盛的萊州市獻計獻策獻力量。”宋長虹同志還把當時起草的這些資料一併發給了我,幾十年過去了,仍然保存得如此完整令我十分驚訝和敬佩。

正是在這個大背景下,為響應市委、市政府的號召,結合自己做外宣工作的經驗,以及之前外出參加節慶活動、下鄉採訪花卉村莊的所見所聞,我腦海中突然冒出了利用月季花的獨特優勢舉辦“萊州月季花節”的大膽設想。

接著,我放開視野,從多方面去分析論證設立“萊州月季花節”的可行性、必要性:一是從世界範圍內舉行的重要節慶活動看,如荷蘭的鬱金香節源於1927年,後改為一年一度的國家節日,給主辦國帶來了巨大影響和耀眼成果。鬱金香已然成為荷蘭的國家標誌。二是從國內主辦的節慶活動看,如孔子國際文化節以“文化搭臺,經貿唱戲”,給其城市注入無限的生機與活力,拉動經濟發展進入了快車道。三是從月季花的栽培歷史、普及範圍、産業屬性、行業地位、美化環境、美好寓意及發展前景等入手,深刻闡述以月季花為載體舉辦重要節慶活動,順應時代發展和民意民俗,當之無愧,勢在必行。四是從對外宣傳的角度講,月季花節有利於聚焦和深入挖掘宣傳本地的優勢特色,有利於持續提升一個新型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有利於以充足的理由邀請更多中外記者前來採訪報道,大大增強“月季之鄉”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我將設立萊州月季花節的這些基本思路和建議,首先給時任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李惠堂和分管副部長王紹堂作了彙報,當即得到了兩位領導的認可和鼓勵。然後,我精心撰寫了《關於設立萊州市月季花節的建議》一文,約有900余字。最後,鄭重地交給了分管此項工作的市政府辦公室資訊科科長郎喜豐。他十分高興地接過此建議書,邊看邊抑制不住地稱讚道:“這個建議太好了,‘花節’與‘市花’能夠完美地結合起來,融為一體,相得益彰,我們會儘快處理向上提報。”他緊緊地握著我的手,一直把我送出辦公室。

不久,市政府辦公室將月季花定為“市花”與設立“萊州市月季花節”的這兩個建議,進一步整理加工合併到一起,經過深入調研,報告給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在經過市長辦公會和市委常委會順利通過之後,于1990年4月12日,由時任副市長李克英代表市政府在市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一次會議上,提出了《關於確定萊州市花和月季花節的提案》。由於論證充足,意義深遠,市人大常委會很快以高票審議通過了此提案。會議決定:以月季花為萊州市市花,每年5月25日為萊州市月季花節(因盛花期在這個時間而確定的)。

消息一傳出,萊州大地一片沸騰,人們奔相走告,欣喜若狂。我聞訊後心頭一熱,止不住地流下了激動的淚水:我的建議被採納了,萊州人民終於有了自己的節日了!機關大院裏的同事們也紛紛向我祝賀。

事隔幾十年後,我回到萊州遇見過去的老領導、老同事,每當提及此事,大家都不約而同地説:“兆安,你當年提出的舉辦月季花節的建議,真是為家鄉人民做了一件好事啊!”

(三)

市人大常委會莊嚴地通過決定後,距月季花節正式召開的時間僅有40余天了。

時間緊迫,任務繁重。根據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全市上下迅速轉入了組織籌備首屆月季花節的工作之中。成立了組委會,下設了地産展覽組、花展組、環境衛生組和項目洽談組等十個專班,其中“內外宣傳組”由市委宣傳部承擔,外宣科主要負責邀請和接待外宣口的媒體記者。為了爭取請到更多的客人,我們逐一摸清國內所有外宣機構的分佈、設置、職能和任務,然後通過上級主管部門協調、媒體之間推薦和直接溝通聯繫等多種方式,大力宣傳介紹萊州首屆月季花節的特點、優勢和意義,對一些重點媒體還親自登門拜訪邀請。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一個多月的密切聯繫,我們先後邀請到了《人民日報海外版》《新華社對外部》《中國新聞社》《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對台灣廣播》《華聲報》《國際商報》等一批國家級的權威媒體。與此同時,我們分工負責,晝夜奮戰,圍繞萊州的月季、黃金、石材、硬度機、臺鉗和掖單玉米良種、魏碑、毛筆、玉雕、草辮等享譽海外的名特産,采寫了大量的消息、特寫、通訊等作品,在各類媒體上進行了“密集報道”,還把花節將於5月25日舉辦的消息率先通過《新華通訊社》向中外媒體發佈,為首屆月季花節的勝利召開營造了濃厚的輿論氛圍,做到了先聲奪人。

1990年5月25日,春風吹拂,陽光明媚,怒放的月季花開遍了萊州城的大街小巷,五彩繽紛,美不勝收,濃香四溢。市區的人們扶老攜幼傾城出動,農村的人被城裏的親戚邀約而來,還有的自發地從四面八方結伴趕來,組成浩浩蕩蕩的觀賞隊伍,興高采烈地趕赴一場盛大的節日。

上午九時,萊州市首屆月季花節慶祝大會在裝飾一新的萊州劇院隆重開幕。在劇院的大門口,用月季花設計搭建的迎客城門新穎別致、蔚為壯觀,仿佛展開的雙臂,擁抱天南海北來的客人。共計1670多名中外嘉賓出席了花節,其規格之高、範圍之廣、規模之大,前所未有,在萊州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據市檔案館提供的資料介紹,首屆月季花節期間,全市共爭取各類資金10500萬人民幣和250萬美元,地産品成交額達16461萬元,其中出口額4069萬元,“以花為媒,以節聯姻”,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進一步拓展了萊州經濟發展的路子。

這期間,內宣與外宣工作也可圈可點,我們共邀請各級新聞單位20多家、50多名記者前來採訪,先後刊登和播發“首屆月季花節”及經濟建設等方面的新聞稿100多篇次,向外播發和落地的稿件達60余篇次,如《人民日報海外版》《中國日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海峽之聲廣播電臺》和香港《大公報》《文匯報》《星島日報》等媒體均在顯著位置刊發。其中我撰寫的《月季花城——萊州》專稿,在《中國新聞社》發出後,被法國的《歐洲時報》全文轉載。這次借助花節加大對內對外宣傳,極大地提高了“萊州月季城”在國內外的認知度、美譽度和知名度,進一步擴大了對外聯繫和招商引資的力度。

由此,市委宣傳部因做出突出貢獻被市委、市政府通報表彰,我個人也因做出優異成績被市委、市政府授予記大功獎勵,並被評為“萊州市專業技術拔尖人才”(後改為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同時,被煙臺市委宣傳部授予“十佳通訊員”的榮譽稱號。這段珍貴的人生經歷,激勵我在40餘年的新聞生涯中砥礪奮進,勇攀高峰。

花開花落又一年。隨著一年一度萊州月季花節的成功舉辦,各種榮譽桂冠紛紛降臨:全國月季花切花基地、中國月季花之都、世界月季聯合會會員……尤其是匯集國內外月季之精華的“中華月季園”“掖縣公園”的相繼建成,使月季花節的層次、舞臺進一步擴大和提升。與時俱進,精心運籌,承載著希望與夢想、奮鬥與收穫的萊州月季花節至今已達34屆。它見證了萊州人民在黨的改革開放政策的指引下,解放思想、敢為人先、勇立時代潮頭的嶄新風貌;見證了不甘落後、奮起直追、大步走向世界的自立自強精神;見證了古城萊州因月季而聲名遠播、美麗宜人、繁榮發達的輝煌足跡和歷史變遷。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曾在萊州市政府辦公室工作的高中同學徐永耀,他親自參加過多屆月季花節。聊起當今的變化,他感慨地説:“現在月季花節的內涵更加豐富,對外的吸引力更強了,城市的環境更美了,全民參與度也更加高漲,真正成為了80萬萊州人民不可或缺的盛大節日和心中濃濃的文化情結。”

伴隨天氣變暖,盛花期提前,萊州月季花節的時間從今年起正式改為5月15日,比往屆提前了10天。但萊州人民滿腔熱血創辦月季花節的初心宗旨永遠不會改變,我對家鄉月季花節的那份迷戀、嚮往也一往情深,愈加強烈……


作者:鄧兆安,曾任煙臺廣播電視副臺長、膠東線上網站編輯,榮獲第十三屆長江韜奮獎,全國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專業技術二級。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