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9月25日電(記者 邵萌) 位於北京市西城區的妙應寺,以一座巍然矗立在衚同民居之間的白塔為人所熟知,故又被稱為“白塔寺”。
這座白塔始建於元朝至元八年(西元1271年),《元史》記載中有“京城為之生輝”的美譽,與元大都並稱為“金城玉塔”。此後的七百多年間,白塔歷經戰火和歲月磨礪,經過多次修繕,最終得以相對完整地保留下來,成為我國現存年代最早、規模最大的喇嘛塔。1961年,妙應寺白塔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北京妙應寺(也稱白塔寺)。中新社記者 富田 攝
它存在的意義不止於此。這座白塔由尼泊爾工藝家阿尼哥主持設計與建造,融合了中尼兩國的建築風格。不僅是重要的元代建築遺存,也是中尼兩國文化交流源遠流長的歷史見證。
在中尼文化交流的歷史長河中,阿尼哥及其藝術成就是濃墨重彩的一筆。據史料記載,阿尼哥1244年出生於尼泊爾古城帕坦,自幼學習工藝製造。他在中國生活了40多年,主持修建了十余處寺廟、佛塔,為中尼兩國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
文明對話的腳步不斷向前,中尼兩國的文化交流和互學互鑒,在今天譜寫著共建“一帶一路”新故事。
在阿尼哥主持修建白塔的七個多世紀後,中國派遣專業隊伍赴尼泊爾,全力修復尼泊爾的建築瑰寶——九層神廟建築群。
九層神廟建築群位於世界文化遺産加德滿都杜巴廣場核心區。2015年4月25日,尼泊爾發生8.1級強震,整個九層神廟建築群受到嚴重損壞。
震後,應尼泊爾政府請求,中方派遣了一支文物修復隊赴尼開展相關修復工作,這是中國在尼泊爾開展的首個大規模文物援外項目。經過近5年的整修和復原,尼泊爾文化瑰寶得以重煥生機。
跨越700多年的兩個故事,是中尼兩國文明交流互鑒世代延續的一個縮影。
北京白塔寺內矗立的阿尼哥塑像。杜建坡 攝
如今,“阿尼哥”已成為中尼友好的重要象徵。由中國援建的阿尼哥公路連接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和中國西藏樟木口岸,被尼泊爾人民稱作中尼友誼之路。同樣以阿尼哥的名字命名的還有阿尼哥協會,由曾赴華留學的尼泊爾畢業生組成,致力於推動中尼兩國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
人類始終在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相遇相知中向前發展。正是在綿延不絕的文明對話和交流互鑒中,中尼兩國之間的人文交流煥發出新的光彩,續寫著夢想相通、相互支援的友好篇章。
跨越喜馬拉雅的友誼歷久彌新,而作為見證中尼文化交流的一個重要符號,雄偉古樸的白塔長久矗立於妙應寺內,繼續見證著中尼的友好交往。(完)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