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古老文明揚中外 匠心妙手煥光彩——記秦兵馬俑考古發掘50週年

發佈時間:2024-09-13 09:28:21 | 來源:光明日報 | 作者:李潔 張哲浩 | 責任編輯:姜一平

2024年是秦兵馬俑考古發掘50週年。1974年,秦兵馬俑的發現揭開了秦始皇帝陵系統考古工作的篇章。半個世紀間,幾代考古工作者不斷探索追尋,讓沉睡地下2000多年氣勢磅薄的軍陣、栩栩如生的陶俑得以重見天日,讓觀眾在領略“世界第八大奇跡”的同時,感受秦始皇帝陵及兵馬俑坑在考古發掘、保護研究、活化利用等方面的豐碩成果。

“秦兵馬俑是世界文物展覽史上的奇觀,也是中國文化遺産外交的‘金名片’。”9月8日,在秦兵馬俑考古發掘50週年暨秦始皇陵大遺址保護研究國際會議上,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院長李崗介紹,截至目前,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累計接待海內外觀眾超過1.6億人次,成功入選全球知名文化旅遊目的地,成為保護、研究和利用文化遺産的示範樣板。

實證中華文明發展脈絡

史書記載,秦始皇帝陵建設工程耗時38年之久,陵墓參建人數達70萬之巨,規模之宏大、埋藏之豐富世所罕見。

1974年3月,秦兵馬俑坑被發現,同年7月15日,秦兵馬俑考古發掘正式開始。1975年8月,國務院決定在秦兵馬俑坑遺址上建立博物館。1979年10月1日,博物館建成開放,主要參觀點包括秦兵馬俑一、二、三號坑,銅車馬陳列廳及相關臨時展覽。1987年12月11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秦始皇帝陵(含兵馬俑坑)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隨著考古工作不斷深入,陵寢建築、地宮形制、陵園結構以及性質各異的陪葬坑、陪葬墓一個個“浮出地面”,銅車馬、彩繪跪射俑、石甲胄、百戲俑等重要的“奇器珍怪”相繼面世,秦始皇帝陵的外藏、祭祀、墻垣、門闕、道路、工程以及附屬遺存逐步明晰,為秦始皇帝陵的全面保護和系統展示提供了科學依據。

近十年來,對一、二號坑的持續發掘不斷更新著對兵馬俑軍陣的排列規律認知;帝陵規制下的帝國第一陪葬墓——陵西1號大墓的發掘,見證了中國古代中央政權從“血緣政治”向“地緣政治”的轉變;陵園門址、城垣建築、寢殿遺址、道路遺存系統的勘探發掘,為認識始皇陵喪葬禮儀進程與遺跡建制結構體系、遺存空間佈局等重要問題提供了新的資料。

50年的考古工作,明晰了秦始皇帝陵以封土為中心、圍繞封土形成內外城格局和分佈陪葬坑的總體佈局特徵,以及模擬秦帝國的都邑格局、政治體制、宮廷生活、社會文化、軍事制度等內容的規劃設計理念。數量頗豐、價值極高的出土遺跡文物,更是反映了秦統一前後物質文化、科技成就及制度文明,對於實證中華文明發展脈絡、展示中華文明燦爛成就發揮了重要作用。

從簡單考古到國家級保護

9月8日,記者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內看到了剛剛正式投入使用的秦兵馬俑一號坑“現場應急保護實驗室”和二號坑“考古現場發掘與保護平臺”。“兵馬俑埋藏在地下多年,生漆層已經劣化,在挖掘的瞬間,生漆層存在脫落的風險。”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保護部副主任惠娜介紹,現場應急保護實驗室和考古現場發掘與保護平臺建立後,將對兵馬俑出土時的溫濕度環境等進行及時調控,使陶俑的彩繪尤其是漆底彩繪得到更為及時的全面保護,實現文物從出土環境向文物庫房保存環境的平穩過渡,探索形成“現場應急保護體系+考古平臺體系+專用裝備+資訊化支撐體系”的秦兵馬俑發掘新模式。

50年間,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通過跨領域攻關、跨學科研究、多團隊協作,文物保護和考古工作實現了從簡單的考古發掘發展到國家級文物保護基地的跨越,人才隊伍也從十幾名發掘人員發展到今天的擁有數百名成員的專業考古和文保團隊,成功走出了一條大型考古工程多學科、國際化合作的新路子。

在依法保護方面,2005年7月,陜西省人大常委會正式公佈《陜西省秦始皇陵保護條例》,為秦始皇帝陵世界遺産地保護管理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2010年7月,陜西省政府頒布《秦始皇陵保護規劃》,進一步明確了秦始皇陵保護利用的長遠發展方向和建設藍圖;2021年,《陜西省秦始皇陵保護條例》結合實際進行了修訂,讓秦陵遺址保護更具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秦陵大遺址保護穩步走入科學化、規範化、法制化軌道。

在科技保護方面,20世紀90年代起,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積極與德國、比利時等國研究機構開展文物保護修複合作,先後承擔多個文物保護和考古領域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863”“973”計劃課題,相繼建成“微生物實驗室”“彩繪文物修復保護實驗室”和“金屬文物修復室”,逐步確立了以秦俑彩繪保護技術為核心的陶質彩繪文物保護修復、彩繪顏料科學分析研究、微生物防治和環境監測控制等優勢科研領域。

50年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保團隊不斷推進文物保護科技創新,運用現代科學技術不斷攻克秦始皇帝陵出土的兵馬俑等珍貴文物在考古發掘、保護修復中的難題,“秦俑彩繪保護技術研究”“秦陵一號銅車馬修復技術”等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全面展現古代中國和現代中國

在秦兵馬俑考古發掘50週年暨秦始皇陵大遺址保護研究國際會議上發佈的秦始皇陵沉浸式數字體驗項目和百戲俑坑考古成果創新性轉化案例,以百戲俑為原型、結合雜技藝術的精彩演出贏得觀眾的陣陣掌聲。

長期以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始終致力於策劃精品原創展覽、開展特色教育活動、開發優質文創産品等。20世紀90年代起,以“秦俑”“銅車馬”為代表的系列文創産品就作為國家級禮品饋贈來訪貴賓,近年來又通過跨界合作,開發出上千種文創産品,依託秦兵馬俑開發創作的文化演藝産品,更是廣受遊客歡迎。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依託百戲俑坑、文吏俑坑、銅車馬坑等考古發掘和文物保護成果,推動圖像數字虛擬技術發展,增強現實技術等新技術與陳列展示、遺址展示等傳統方式相結合,構建展示歷史與當下“對話”的平臺,迄今已經三次獲得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

作為世界級文化IP,50年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成為國家外事活動的重要場所。截至目前,秦陵文物已經在49個國家和地區的近200個城市巡展277個場次、2000萬人先後參觀展覽,外展數量和受眾人數在全世界首屈一指。在發揮秦俑文物的影響力上,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積極開展國際交流合作,先後與德國、比利時、英國等多個國家簽署一系列合作協議、備忘錄。

秦陵考古至今已逾半個世紀,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如今已發展成集考古發掘、文物保護、科學研究、陳列展示、交流等諸多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機構,在保護、研究、利用兵馬俑文化遺産和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為全面、立體、真實展現古代中國和現代中國作出獨特貢獻。

“我們將繼續以創建世界一流博物館為目標,進一步強化秦陵考古研究多學科聯合攻關,切實做好世界遺産的整體性、系統性保護,努力向世界講好秦始皇陵故事、秦兵馬俑故事,積極打造文化遺産守護、傳承、傳播的典範。”李崗表示。

《光明日報》(2024年09月13日 09版)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