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研究發現中國西南山地青銅時代存在“山地冶金傳統”

發佈時間:2024-09-13 08:57:45 | 來源:新華社 | 作者:許萬虎、嚴勇 | 責任編輯:姜一平

近日,我國研究人員針對雲南金平龍脖河遺址的一項最新研究,提出了中國西南山地青銅時代“山地冶金傳統”新認識。相關成果近日已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世界史前研究》。

龍脖河遺址位於中越邊境地帶的雲南省紅河州金平縣東南緣。2017年至2019年,四川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與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該遺址進行了數次調查,共發現遺址點12處、古礦洞20余處。

龍脖河遺址煉爐集群。(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圖)

論文共同作者、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館員胡長城介紹,2019年,研究人員對其中多個遺址點進行發掘,發現煉爐、房址、灰坑等遺跡,出土石杵、陶鑄范、坩堝殘片等冶金生産工具,其中最重要的是清理出28座地穴式煉爐。

經系統研究發現,龍脖河遺址年代為西元前1400年至西元前50年間,集採、冶、鑄一體,是目前中國西南山地及大陸東南亞地區發現年代最早、冶金“操作鏈”最完整的冶金遺址。

多年來,國際學界對中國西南山地及大陸東南亞地區冶金技術傳播年代與路徑存在爭議。“龍脖河遺址考古對青銅時代冶金技術在中國西南山地及大陸東南亞地區的傳播年代與路徑進行了重新審視。”胡長城説,結合雲南另一處冶金遺址吉岔遺址的考古研究,團隊獲得了最新的測年數據,認為中國西南山地應在西元前1600年至西元前1400年間進入青銅時代。

據介紹,“山地冶金傳統”的特徵包括山地選址、石質礦採工具與加工技術、地穴式爐及耐火技術、雙合范和坩堝及其熔鑄技術等,為觀察我國西南地區青銅時代冶金與西南山地的青銅文化提供了新視角與新方法。

此外,研究團隊還通過對中國西南山地及大陸東南亞地區古代冶金遺存的比較分析,提出了冶金技術以伊洛瓦底江、怒江、瀾滄江等南北向河流作為通道、由中國西南山地進入大陸東南亞的認識,進一步深化了關於冶金技術傳播線路的研究。(記者許萬虎、嚴勇)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