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典籍展”在國圖開展 54種珍品亮相

發佈時間:2024-09-09 20:21:02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蘇向東 | 責任編輯:姜壹平

圖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典籍展現場。   攝影  中國網記者 蘇向東

中國網9月9日訊(記者 蘇向東)揭示殷人祭祀中貢獻大冊儀式的“工典”卜骨、《易》《書》等5部民族元典、宋池陽郡齋刻本《山海經》、熹平石經《尚書·堯典》殘石……54種75冊件珍貴文物今天一一亮相“亙古巨制 煌煌文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典籍展”。該展將於9月10日在國家圖書館(國家典籍博物館)面向公眾開放。

在國家圖書館建館115週年之際,國家圖書館聯合國內8家圖書館、博物館,粹選傳世善本與出土文獻,包括甲骨、簡牘、石刻、善本等多種類型,聚焦典籍深刻內涵,展示“中華古籍保護計劃”“中華傳統文化百部經典”等項目成果。

漢代熹平石經《尚書·堯典》殘石。   攝影 中國網記者 蘇向東

本次展覽重點展品包括國家圖書館藏宋淳熙七年(1180)池陽郡齋刻本《山海經》、熹平石經《尚書·堯典》殘石、宋嘉定十年(1217)當涂郡齋刻嘉熙四年(1240)淳祐八年(1248)十二年(1252)遞修本《四書章句集注》、宋紹興二年至三年(1132-1133)兩浙東路茶鹽司公使庫刻本《資治通鑒》、宋刻本《陶靖節先生詩》,山東博物館藏“工典”卜骨等。

典籍展分為“民族元典”“軸心時代”“中華一統”“交流互鑒”“文化高峰”五個單元。

展覽第一單元“民族元典”從“五經”出發,展示《易》《書》《詩》《禮》《春秋》這5部民族元典的氣勢磅薄和深刻思想,再到經後世學者不斷擴充形成的“十三經”,揭示了中華民族代代相傳的價值理念與道德規範。

商代“工典”卜骨。卜辭大意為商王占卜,貞問下一旬有無災禍。辭末記錄了四月“甲子”日要舉行祭祀儀式。  攝影 中國網記者 蘇向東

該單元開篇第一件文物——山東博物館藏“工典”卜骨十分引人矚目。在放大的拓片左側豎行最下方能清晰看到“工典”兩個字。卜骨上“典”字的寫法,上面是竹簡並列成的“冊”字,代表一卷書籍,下面是兩隻手,代表手捧大冊,揭示的是供奉大策的儀式。而“工典”就是商代在祭祀時,以供奉大冊祭祀祖先和神靈的儀式。這説明早在殷商時期,古代中國就已經有典籍記載朝代更疊的歷史了,而甲骨文中又出現了“典”和“冊”字,是出土文物和傳統文獻的一個相互呼應,證明了中國文化之所以能夠傳承發展,離不開文字,離不開書籍,離不開我們對書籍的守護和傳承。

《周易》被譽為“群經之首”,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倫理實踐的根源,是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對中國文化産生了巨大的影響。圖為國家圖書館藏宋刻本《周易九卷》,是三國魏人王弼所注並撰《略例》,體現了其試圖以新的玄學代替已漸失勢的漢儒經學的思想。   攝影 中國網記者 蘇向東

第二單元“軸心時代”立體呈現了中國文化思想史上的首個盛世——百家爭鳴時代,有志之士們提出了一系列理論思想並積極進行學以致用的社會實踐,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激烈的交鋒碰撞出智慧的火花,這些偉大的思想超越時空,至今仍閃耀著智慧的光芒。

第三單元“中華一統”梳理了“大一統”概念的提出、深入闡釋和擴充,並通過史書、輿圖、地理文獻等多種類型典籍闡述了政治制度、法理法令、地理空間,乃至文化教育的統一是“大一統”觀唸經久不衰、日久彌新的堅實基礎,揭示“大一統”是維繫中華民族共同體發展的重要文化紐帶,也是中華兒女情感深處的共同追求與價值認同。

第四單元“交流互鑒”展示了源遠流長的中外文化交往,體現了中華文明的開放包容與兼收並蓄。

資治通鑒二百九十四卷目錄三十卷

第五單元“文化高峰”通過展示中華民族在數學、藝術、科技等不同領域創新進取、不斷探索的智慧結晶,以及詩經、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説等承載著文人墨客風雅逸趣和精神追求的文學作品,串聯起磅薄生長的中華文脈,全面呈現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

圖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典籍展現場。  攝影 中國網記者 蘇向東

為全方位提升觀眾的觀展體驗,使觀展過程更具趣味性,展廳內設置了多種形式的多媒體互動展項,引領觀眾利用新技術走進典籍的世界。展廳墻面設有紗幕氛圍投影,為整個展覽烘托出古典氛圍;長條特型觸摸屏輿圖互動區,配合展品進行內容拓展展示;百部經典古今對話區,以時間線為檢索方式,對百部經典內容進行展示;展櫃互動透明屏可感應觀眾在指定點位位置自動展示《楚辭》內容,觸摸螢幕還可了解更多展品資訊,為觀眾創造獨特的閱讀互動方式。此外,展廳中還提供了供觀眾免費掃碼聽讀的中英文語音導覽,觀眾還可在觀看珍貴古籍了解展簽內容的基礎上,通過掃碼拓展閱讀查看更多展品相關資源內容。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