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山野間飄出的生命天籟!侗族大歌涵蓋了生活的全部

發佈時間:2024-09-02 09:01:12 | 來源:中國新聞網 | 作者:楊茜 | 責任編輯:張靜

 題:侗族大歌:山野間飄出的生命天籟

已經出伏,但小黃村熱浪依舊翻涌,蟬鳴聲聲入耳。再仔細一聽,模擬蟬鳴的歌聲也從鼓樓下飄出,有侗語唱著“靜靜聽我模倣蟬兒鳴,希望大家來和聲,雖不似蟬的聲音好,生活卻讓我充滿激情……”

鼓樓裏唱歌的是小黃村村民吳榮德的歌隊,他們剛參加完一個侗族大歌比賽回到村裏。午後無事,大家穿著侗族便衣聚在鼓樓下閒聊,聽到蟬鳴,開口便唱起了侗族大歌經典曲目《蟬之歌》。

“我們聊天、講事、迎客、擺桌、吃飯、談情説愛和祭祀,都是用歌來唱。”村子裏的老人對中新社記者説,侗族大歌涵蓋了侗族人生活的全部內容。

2023年11月,小黃村舉行小黃侗寨原生態千人大歌文化藝術節。(資料圖)吳德軍 攝

2023年11月,小黃村舉行小黃侗寨原生態千人大歌文化藝術節。(資料圖)吳德軍 攝

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從江縣小黃村是侗族大歌發源地之一,被譽為“侗族大歌之鄉”。

侗族大歌有2500多年曆史,是一種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的民間合唱形式,以“眾低獨高”的復調式多聲部合唱為主要演唱方式。侗族大歌音調有高有低、有強有弱,時而奔放、時而舒緩。從歷史故事到生活禮儀,侗族人以歌代言、以歌傳情、以歌記事。

吳榮德説,侗族大歌需要3人以上的歌隊才能演唱,每個歌隊包括至少一個領唱,一個高音和若干低音。侗族沒有自己的文字,只能通過口傳親授的方式將侗族大歌代代相傳。

在侗寨,上至八九十歲的老人,下至四五歲的孩童,幾乎人人都會唱歌。約4000人的小黃村,全村有不同年齡段的歌隊百餘支,涵蓋了超3000人。

到了夏天,村子裏最熱鬧的,就數樹上的蟬聲和水裏的蛙聲。蔣晗明是村子裏的孩子。天氣炎熱,他便到鼓樓旁的長廊乘涼,悠閒地晃著腳丫唱著侗族大歌的兒歌《青蛙歌》,唱的是模倣青蛙的聲音。

蔣晗明的外曾祖母潘查銀花聽他唱完笑著對記者説:“他唱得不錯。他可是他們歌隊的領唱。”

2024年8月,潘查銀花給遊客介紹侗族大歌。(受訪者供圖)

  2024年8月,潘查銀花給遊客介紹侗族大歌。(受訪者供圖)

潘查銀花是侗族大歌代表性傳承人。“人不唱歌人會老,花不聽歌花不開。”81歲的潘查銀花笑著説。

侗族人相信,“飯養身,歌養心”。潘查銀花向記者介紹,侗族大歌裏的內容有模倣自然界裏的鳥雀聲、蛙聲、蟬鳴等聲音,用歌聲讚頌自然之美,或者表達對愛情的嚮往,也在紀念祖先。

“第一次聽《蟬之歌》是在稻田邊,幾個村民走著走著就突然唱起來了,她們的和聲會隨著身邊的流水聲調整,在稻田邊聽著,感覺蟬鳴、鳥聲、風聲、水聲和她們的聲音融合在一起了。”連續5年帶著研學團隊到小黃村的羅婷,始終忘不了第一次聽侗族大歌時的情景。

羅婷喜歡這種聲音背後的感覺。她説在侗族大歌裏,能感受到情感的流動和侗族人對生活的熱忱,體會鄉村裏張揚的生命力和質樸的情感。

3月11日,在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梅林鄉,“二月二”侗族大歌節進行民俗巡遊活動。(資料圖)吳練勳 攝

3月11日,在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梅林鄉,“二月二”侗族大歌節進行民俗巡遊活動。(資料圖)吳練勳 攝

2006年,侗族大歌經中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200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給予侗族大歌的評價是:一個民族的聲音,一種人類的文化。

“侗族大歌是侗族的一種文化實踐,也是這個民族長期處於無字社會的經驗總結。”貴州師範大學文學院副院長何嵩昱説:“侗族大歌除了模倣自然,還真實反映了侗民族的生産生活、人際關係,它對生活的真實反映,為‘美’提供了基礎。”

自20世紀80年代,侗族大歌唱響法國,第一次跨出國門後,侗族大歌就開始在許多國家的重要舞臺上唱響。如今,更多人開始通過不同渠道了解到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的聲音出現在貴州“村超”、離貴陽3700公里的內蒙古草原、流行歌手周深演唱會貴陽站......侗族大歌跨越語言的障礙,帶著“清泉般閃光的音樂,掠過古夢邊緣的旋律”美譽,通過更多樣的形式讓人們了解它、感受它、熱愛它。(完)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