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文旅部部長孫業禮:深化文化和旅遊領域改革

發佈時間:2024-09-02 08:55:39 | 來源:新華社 | 作者:周瑋 徐壯 | 責任編輯:姜一平

新華社北京9月1日電 題:深化文化和旅遊領域改革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訪文化和旅遊部黨組書記、部長孫業禮

新華社記者周瑋、徐壯

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聚焦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對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作出全面部署,為新時代新征程文化改革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黨的十八大以來文化和旅遊領域改革有何成就?怎樣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如何健全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新華社記者採訪了文化和旅遊部黨組書記、部長孫業禮。

新時代文化和旅遊領域改革取得顯著成就

問:如何看待新時代文化和旅遊領域改革成就?

答: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文化建設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把文化體制改革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加以謀劃推進,引領文化和旅遊工作取得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成果。

文化和旅遊部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持續推進所有重大改革任務落地落實,推動文化和旅遊改革發展取得顯著成就。

推動文化事業繁榮發展的體制機制更加健全。圍繞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按照標準化、均等化要求,建成覆蓋城鄉的六級公共文化服務網路,文化館、圖書館總分館制建設紮實推進,群眾文化活動參與度不斷提升。完善文藝創作生産引導機制,深化國有文藝院團改革,《偉大征程》《永不消逝的電波》等精品力作持續涌現。深化文物保護利用改革,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傳承制度建設,文化遺産得到更好保護。

文化産業和旅遊業蓬勃發展。健全現代文化産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完善文化經濟政策,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深入實施,新型文化業態和消費模式加快培育,我國文化産業整體規模持續擴大、經營主體發展壯大、品質效益明顯提升。完善現代旅遊業體系,推進旅遊業綜合改革,構建景區、度假區産品體系,旅遊産品供給更加豐富,成功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中國旅遊發展之路。

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建立完善。落實黨和國家機構改革部署,整合組建文化和旅遊部,統籌文化事業、文化産業和旅遊業發展。發揮文化賦能、旅遊帶動作用,深化“文化+”“旅遊+”,融合業態生機勃勃。

文化和旅遊交流合作體系不斷拓展。重大主場外交文化活動精彩紛呈,“你好!中國”等活動影響日益擴大。“一帶一路”文化交流機制更加完善。海外中國文化中心達到49家,外籍人員入境旅遊便利化水準有效提升,越來越多外國民眾親身感受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

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問:如何優化文化和旅遊産品和服務的供給機制?

答: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以後,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內涵更加豐富、要求更高,這就要求我們通過深化改革,統籌好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提供更多優質産品和服務,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一是優化文藝作品創作生産機制。要實施好新時代藝術創作系列工程,充分調動廣大藝術家積極性主動性,營造有利於創新創造的文化生態。加強服務組織,引導廣大文藝工作者深入基層、紮根人民,推出更多接地氣有人氣、留得下傳得開的精品佳作。完善文藝院團建設發展機制,持續提升創演品質、管理水準、服務效能。

二是完善公共服務提供機制。《決定》提出“建立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機制”。我們要聚焦“優質”“直達”兩個關鍵詞做好制度設計,加強各類優質資源的整合整合,線下線上兩條腿走路:線下提供高品質、精準化文化服務;線上提升數字化智慧化服務水準。健全社會力量參與機制。提升公共文化設施使用效能,創新拓展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完善旅遊公共服務體系,加強旅遊基礎設施建設。

三是健全文化産業和旅遊業高品質發展機制。要健全文化産業體系和市場體系,提高供給能力,優化供給結構。要著力完善現代旅遊業體系,提升供給水準和服務品質,讓旅遊業更好服務美好生活。

四是探索文化、旅遊和科技融合有效機制。要加快適應資訊技術迅猛發展新形勢,加快發展以智慧交互、沉浸體驗等為特徵的新型業態,增強文化産品的表現力、傳播力和感染力,提升旅遊産品的體驗性、舒適性和便捷性。

讓中華文化愈發展現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

問:如何完善文化遺産保護傳承體制機制?

答:文化遺産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保護好、傳承好文化遺産是我們的歷史責任。我們將切實提高文化遺産保護傳承制度建設水準,加大文化遺産保護督察力度,推動文化遺産系統性保護和統一監管,處理好繼承和創新、保護和發展的關係,讓中華文化愈發展現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

一是提升文物保護利用和考古研究水準。要持續加大文物保護工作力度,組織實施好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強化文物資源空間管控。實施好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國”等重大項目。發揮好文物保護單位、博物館、紀念館作用,健全大遺址保護利用共建共用機制,創新展覽展陳形式,生動鮮活講好文物故事。

二是統籌推進非遺研究、保護、傳承、傳播。要完善非遺保護傳承體制機制和工作體系,健全政策法規體系、名錄體系、人才體系,豐富保護手段,根據非遺項目存續、傳承實際選擇合理保護方式,健全非遺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動態管理制度,引導社會力量參與非遺保護傳承。完善區域性整體保護制度,推進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持續探索非遺與現代生活的連接點。

三是構建中華文明標識體系。要充分運用我國豐富的文化和旅遊資源,推動構建中華文明標識體系。依託世界文化遺産、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等,推介以文物資源為載體的國家文化地標。依託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提煉各民族共用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建好用好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長江國家文化公園,集中打造中華文化重要標誌。

讓“詩”和“遠方”相得益彰、渾然一體

問:如何健全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發展體制機制?

答:我們要健全體制機制,持續深化融合,讓“詩”和“遠方”相得益彰、渾然一體。同時,持續做好“文旅+百業”“百業+文旅”的大文章。

加強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的制度設計。研究推出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的指導性文件,加強頂層設計、系統規劃、資源統籌、政策保障,促進理念、機制、業態、模式等方面創新,推動更廣範圍、更深層次、更高水準的融合。

推進“文旅+百業”“百業+文旅”。培育文體旅、文商旅、農文旅等融合發展業態,挖掘文化價值,壯大人文經濟,帶動高品質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發揮好文化和旅遊在鄉村振興、城市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繁榮鄉村文化、建設人文城市。

促進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鑒、和諧共存

問:文化和旅遊在擴大國際人文交流合作、促進文明交流互鑒方面如何發揮作用?

答:我們將緊密結合自身職責,踐行全球文明倡議,健全文化和旅遊交流合作機制,發揮文化和旅遊獨特作用,促進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鑒、和諧共存。

提升文化交流合作水準。豐富文化交流合作形式,借助網路化、數字化的現代載體,讓中華文化在海外民眾中更加可感可及。持續打造“歡樂春節”等對外文化品牌活動,辦好“中秋詩會”等大型全球聯動活動,展現中華文化獨有魅力。完善文化遺産國際交流合作機制,實施好文物精品外展、中外聯合考古等項目,共同守護人類文化瑰寶。

持續深化旅遊交流合作。我們將持續提升入境旅遊便利化水準,誠摯歡迎世界各國遊客到中國參觀、旅遊。同時,中國也是國際旅遊最大客源國,我們希望更多國家簡化出入境手續,方便更多中國遊客到國外旅行,與各國人民加深了解、增進友誼。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