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生肖和春節何以風靡全球

發佈時間:2024-01-26 10:45:42 |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 作者:曾慶香 | 責任編輯:張靜

據媒體報道,聯合國郵政管理局于2024年1月19日在紐約發行中國農曆甲辰年特別版郵票版張——龍票版張,慶祝中國農曆新年的到來。

自2010年開始,聯合國郵政管理局開始發行以“中國農曆新年”為主題的生肖郵票。在第一輪十二生肖郵票發行完畢之後,2022年1月21日,聯合國郵政管理局開始了中國農曆新年郵票的第二輪發行。令人欣喜的是,2023年12月22日,第78屆聯合國大會協商一致通過決議,將春節(農曆新年)確定為聯合國假日。這兩項舉措一方面體現了聯合國對多元、包容的文化價值理念的踐行,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充滿敬意;另一方面詮釋了文明交流互鑒之美,給增強中華文明的傳播力影響力帶來啟示。

一歲一瑞獸。十二生肖不僅以人類品性一一映射動物性格,而且將中華民族的人生觀、世界觀、宇宙觀、時間觀蘊含其中,成為中華傳統文化中獨特的風景。從傳播效果上講,生肖文化符合人類喜愛動物、樂於融入自然的普遍心理,易被全球各國民眾接受、認同。憑藉親切的形象和豐富的意涵,生肖備受全世界人民青睞,各國紛紛在中國春節前夕發行生肖郵票,讓新年祝福洋溢“方寸窗口”。正所謂“方寸納世界,集郵博古今”。如今,每年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發行生肖郵票。生肖作為中國特有的文化符號,得到範圍廣、多元化的呈現,衍生出無數中外合璧的藝術佳品,成為推動文明交流互鑒的典範。

農曆新年雖是中國的傳統佳節,但歡慶活動遍及全球,儼然成為全球性文化盛事。據不完全統計,春節民俗活動已在全球近200個國家和地區遍地開花,近20個國家將春節作為法定節假日,全球約有1/5的人口以不同形式慶祝農曆新年。究其原因,有兩方面重要因素成就了春節非凡魅力。一方面,春節作為文化符號,具有豐富的意涵和鮮明的特色。對於非儒家文化圈的人來説,無論是窗花、對聯、紅燈籠、年夜飯、壓歲錢等象徵著春節的吉祥事物;還是逛廟會、聽戲曲、看表演、守歲拜年、祭祖供神等春節期間的特色民俗,都充滿異域風情,能夠讓文化他者因新奇而産生好奇,因好奇而産生興趣,從而被春節文化、中華文化深深吸引。

另一方面,春節背後蘊含著全人類共有的情感、期待與價值。中國人在春節情結驅動下,即便身處天涯海角,也要跋山涉水回家過年,甚至形成一年一度“全球最大規模人口遷移”的盛景。春節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寄託著人們回歸故里、闔家團圓、辭舊迎新的共同渴盼,表達著對親朋好友等珍重之人的牽掛惦念,承載著祈福所有人平安快樂的美好祝願,還傳承著家庭和睦、鄰里和諧、國家和平的共同追求。這些美好的情感,都讓文化他者因認同而共鳴,因共鳴而參與,讓春節的全球影響力日益擴大。歸根結底,各種獨具特色的事物、習俗、活動是春節的“外表”,全人類共通的情感、期待與價值是春節的“靈魂”。不僅對春節的“外表”産生好奇,還對其“靈魂”産生共鳴,兩者相輔相成,方能成就“春節時光,全球歡度”的蔚為大觀,彰顯著我國在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方面取得顯著效果。

生肖符號和春節文化的全球化還為促進文明交流互鑒帶來重要啟示。一是在暢達“交流”上花功夫。即憑藉特色鮮明、異域風情的具象化文化符號吸引廣泛關注、激發受眾交流的熱情。具象化文化符號的載體可以是藝術繪畫、著名建築、圖形紋樣;亦可以是影視作品、文學創作、名人故事等。中國外文局連續幾年進行的全球調查結果顯示,最能代表中國文化元素的前17項幾乎是清一色的具象元素,排名前五的依次是:中餐、中醫藥、武術、傳統曆法、自然風光。全球各地遍佈中華文化的具象元素、不少外國人對象徵中華文化的具象元素如數家珍,這些現象正是中華文明魅力的明證,也説明瞭具象化文化符號作為中華文明的生動載體,具有強大的國際傳播能力。二是在促成“互鑒”上下力氣。即憑藉各民族之間共通的情感、期待、價值使他人萌發共鳴、認可、信任,最終參與踐行。共鳴、認可、信任等深層次的情感體驗,往往需要建立在具象化文化符號成功吸引注意、激發興趣的基礎上,日積月累、潛移默化,方可逐漸沉澱,讓文明的影響力更加深遠、持久。通過深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的文化資源,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向世界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方能從根本上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讓中華文明的傳播力、影響力不斷增強,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作者:曾慶香(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研究員)

《光明日報》(2024年01月25日 02版)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