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王石:中華文化能為當代世界貢獻什麼?

發佈時間:2023-10-10 09:01:12 | 來源:中國新聞網 | 作者:應妮 | 責任編輯:姜一平

中新社北京10月9日電 題:中華文化能為當代世界貢獻什麼?

——專訪中華文化促進會主席王石

中新社記者 應妮

改革開放在文化思想領域給中國人帶來深刻而顯著的影響。耳邊聽的,眼前看的,手中玩的,腳下舞的……文化産品供給從貧乏單一走向豐富多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和走向復興,成為時代的強音。

今年是改革開放45週年。如何看待改革開放給思想文化領域帶來的影響?中華文化能為當代世界貢獻什麼?中華文化促進會主席王石日前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就此闡述他的理解。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在改革開放45週年的歷史時刻回望,您如何看待這一重大政策給思想文化領域帶來的影響?

王石:中華傳統文化千年一以貫之的精神基因,始終深存在中國人的家常日用,以及普通百姓的生活倫理之中。改革開放以來文化上的重大變化,我想莫過於思想觀念之變。而其標誌,我認為就是“中華文化”這個稱謂與觀念的提出、確立以及不斷深化。

改革開放之前的文化稱謂或“提法”,基本以階級、革命階段、社會制度來劃分。比如無産階級文化、新民主主義文化、社會主義文化,還有封建主義文化、資本主義文化等。

國家實行改革開放以後,傳統文化、民族文化開始復蘇發展,越來越具有正面啟示意義。

改革開放初期有過不少提法:“華夏文化”“炎黃文化”“民族文化”“傳統文化”……這些稱謂各有所指,各有偏重。“中華文化”便成為一個古今相容、內外兼通的文化表達。中華文化是民族的,但這個民族不限于歷史上的華夏、炎黃,也不限于當今的漢族,甚至也不限于56個民族,她還涵蓋全球6000多萬華僑華人。這是一個無比巨大的多元一體的族群,也是一個通常以“海內外”加以形容的跨境型文化空間。她是全世界中華兒女的精神家園和民族認同。

需要強調的是,文化稱謂還有一層重要意義,即標誌著一個民族文化的自我意識和自覺。“中華民族”這一自稱,到20世紀初才出現,這應該歸功於梁啟超先生。這個稱呼的大普及則是在抗日戰爭時期,田漢先生寫在《義勇軍進行曲》裏的“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費孝通先生指出,自稱,標誌著一個民族從自在走向自覺,知道了“我們是誰”。同樣,“中華文化”也是一種文化的自稱,標誌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自覺、文化的自我意識。

中新社記者:您所在的中華文化促進會長期致力於中外人文交流,能否談談您所經歷的中華文化走向復興過程中,印象最深的幾個時刻?

王石:“20世紀華人音樂經典系列活動”是中華文化促進會創立後推出的第一個文化活動,其主旨是回顧和評選20世紀海內外華人的音樂代表作。除了音樂之外,這個活動的意義就在於鮮明地呈現了廣闊的文化空間。

活動的藝術委員會成員,既有大陸音樂家,也有港臺和海外音樂家,入選作品也是如此。比如台灣作曲家江文也的管弦樂作品《台灣舞曲》、張昊的管弦樂作品《大理石花》、許常惠的音樂作品《葬花吟》、馬水龍的《梆笛協奏曲》,香港作曲家林樂培的民族管弦樂作品《秋決》、陳永華的管弦樂作品《飛渡》,美國華裔作曲家周文中的管弦樂作品《花落知多少》、周龍的協奏曲作品《霸王卸甲》,旅法華人作曲家陳其鋼的協奏曲作品《逝去的時光》、許舒亞的《夕陽、水晶》等。

我至今記得,1995年“20世紀華人音樂經典”綜合音樂會赴台灣演出,不僅音樂廳內座無虛席,音樂廳外的廣場上也坐滿了聽眾。演出結束後,藝術家們應聽眾要求又在廣場上加演30分鐘。次日,台灣報紙的報道都對演出給予非常積極的評價。

再如,2004(甲申)年,由許嘉璐、季羨林、任繼愈、楊振寧、王蒙5人發起,中華文化促進會邀集海內外66位華人著名科學家、教育家、人文學者和藝術家,在北京舉行了“2004文化高峰論壇”。與會專家以“全球化與中華文化”為主題,用三天的時間暢所欲言,開放交流,凝聚成了一篇《甲申文化宣言》。季羨林先生認為,這是五四運動80多年後中國知識界再次向世界表達自己的文化主張。

三年後的2007年,“中華文化”一詞被寫入中共十七大報告,並以專門章節提出“弘揚中華文化”。此後“中華文化”一直是報刊網路上的熱詞。

我還有一個很深刻的記憶,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8月的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于中華文化沃土”。這一論述在解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同時,也解釋了中華文化。

常常有人問我:中華文化是否就是傳統文化?我也一再告訴他們,中華文化包含傳統文化,但又不只是傳統文化。傳統而外,中華文化還有與時俱進的現實品格。她一以貫之,又因時而變,繼往開來。繼往聖之絕學,也不斷開拓出新氣象。人們只要稍加留意就能看出,即使那些一向被稱為國粹的種種文化形態,如京劇、國畫、國樂等,今日之日,也已不同往昔,不再是舊時模樣。

中新社記者:在您看來,中華文化能為當代世界貢獻什麼?

王石:2015年6月,中華文化促進會與台灣太平洋文化基金會在長沙主辦“2015兩岸人文對話”。對話的主題是“周雖舊邦,其命維新——中華文化對人類未來可有的貢獻”。這個題目是我擬定的,出自錢穆先生的文章《中國文化對人類未來可有的貢獻》,是根據其1990年最後一次談話整理的。這是一篇短文,但涉及的問題很重大,是先生在生命最後階段提出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命題。他認為,“天人合一”應是中國最重要的哲學思想,也是將來可能貢獻給人類的重要思想。

那次討論,我對老先生所用“可有的貢獻”中的“可有”二字感慨頗深。“可有”意謂可以有、可能有,而非必定有——語氣謙和,留有餘地,而不乏自信,不乏力量!那次對話不僅有台灣的學者,還有來自哥倫比亞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的教授。“兩岸人文對話”迄今已在北京、台北、杭州、宜蘭、長沙、香港、桂林、梅州等地舉行了11次。最近一次是2022年于北京和台北之間舉行的視頻連線。每次討論中華文化,見到台灣學界朋友,大家都説不出的高興。

2018年12月,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文化研究所時任所長劉夢溪先生,曾邀我在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與人文高等研究院作過一次演講,並且給我出了一個題目:“人類在21世紀能否走向和解?”

走向和解不僅是全人類的共同願望,也應該是大趨勢。那麼,中國人、中華文化能夠提供什麼樣的思想呢?

那一次,我講到孔子的“和而不同”,講到阮修的“將無同”,講到張載的“仇必和而解”,講到王國維先生的“學無西東”,講到錢鐘書先生的“東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學北學,道術未裂”,也講到費孝通先生的“美美與共,天下大同”。我想説的是,中華文化中的異同之辯、和同之別、大同之想,包含著走向和解、走向命運共同體的豐富思想資源。而且這個思想從古到今是一貫的,可以説是中國人的文化精神。

什麼是和解?捐棄前嫌、化敵為友、顧全大局、握手言和,以及相逢一笑泯恩仇,固然都是和解,而所有指向和解的不懈努力,所有的妥協與讓步,所有的寬容與諒解,所有的耐心與等待,甚至在暫時沒有解決方案的情況下,保持現狀,擱置紛爭,管控風險,降低衝突,也同樣是走向和解的良策。

我堅定地認為中華文化能夠也應該成為人類走向和解的明燈。(完)

受訪者簡介:

王石,1948年生,祖籍山西襄垣,中華文化促進會主席、文化學者、中國民間組織國際交流促進會副會長,中央文史研究館特約研究員,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與人文高等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曾任教于解放軍藝術學院、北京大學,講授藝術概論,著有劇作和文化評論多種。1992年起致力於中華文化促進會的創立與發展,先後擔任該會副秘書長、秘書長、常務副主席;創立海內外區域組織、行業協作體和各門類專業委員會150余個;策劃並領導實施20世紀華人音樂經典系列活動、《今注本二十四史》編纂出版工程、中華文化論壇、中華文化年度人物評頒活動、中美音樂論壇、亞洲文化合作會議、兩岸人文對話、萬里茶道中蒙俄城市合作峰會等多項重大文化項目,以及創辦中央數字書畫頻道、音像世界頻道及世界遺産地理雜誌,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非政府組織(NGO)發展領域的代表人物之一。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