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科幻歌劇《七日》亮相北京國際音樂節 從藝術角度反思人類與“智慧人”如何共存

發佈時間:2023-10-07 11:26:59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宋柏霖 | 責任編輯:秦金月

中國網北京10月7日訊(記者 宋柏霖)日前,科幻歌劇《七日》作為第二十五/二十六屆北京國際音樂節上演的第二部科幻題材歌劇在中山公園音樂堂上演。這是作曲家郝維亞創作的中國第一部科幻歌劇,同時也是“中國新歌劇”系列的第二部作品。

繼2021年在上海首演後,歌唱家周正中、李晶晶、董芳領銜的《七日》經過全新的編排和創演登上北京國際音樂節的舞臺,這部作品通過半舞臺的演出形式,以新的音樂語言展現對人類未來的憧憬與想像,並從音樂藝術的角度假設和探討了未來的“智慧人”和人類共存時,人類的愛情、藝術等方面可能受到的挑戰。

科幻歌劇《七日》亮相北京國際音樂節(中國網記者 宋柏霖 攝 )

郝維亞介紹,《七日》這部劇有兩個重要的特點,其一是它不像古典歌劇以情節和戲劇人物為主,藝術表達的目的更多訴諸心理層面,相對來説情節是忽略的;其二,在整個舞臺效果中注重“光”的使用。該劇講述了在未來的某個時刻,藝術家司徒睿陷入創作的僵局同時面臨身體死亡,女科學家酈堯利用人工智慧技術全面“更新”了司徒睿。得到消息前來看望這個“全新”的司徒睿的戀人楚蕎無法面對。三人用各自的語言和不同的理解加劇了這次會面的衝突,繼而引發人們對作品主題深思。

科幻歌劇《七日》亮相北京國際音樂節(中國網記者 宋柏霖 攝 )

《七日》作為“中國新系列”的首部原創科幻背景歌劇,處處透露著新意。選題新穎,將故事時間設定在千年之後,試圖探討未來,探討人工智慧與人類關係的邊界,及生命的本質等哲學命題。敘事手段按照我國觀眾欣賞習慣使用,臺詞符合中文語言邏輯。不過多依賴舞臺視覺效果,運用室內樂編制,在抽象的主題與具有經典性“氛圍”的音樂風格中,對人在極端環境中的孤獨、掙扎發出了步步進逼的拷問。全劇徵引了一些文學與音樂的經典和音樂史上著名的“氛圍”,如:莎士比亞,理查施特勞斯的《死與凈化》、德彪西的《牧神午後》等。主創們“相信音樂的力量”能夠打造具有創新性的當代歌劇。

科幻歌劇《七日》亮相北京國際音樂節(中國網記者 宋柏霖 攝 )

郝維亞表示,科幻這種題材,以音樂或者以聲音藝術為代表的形式表達,要比繪畫或影視等形式更加抽象,同時也更加直指人心。科幻是推測未來的世界,未來有無限的可能,這就給了想像力充分發揮的空間。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