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北京朝陽城市更新論壇:四大經驗引領北京城市更新

發佈時間:2023-09-27 21:43:52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蘇向東 | 責任編輯:姜壹平

中國網9月27日訊  (記者 蘇向東) “更朝陽 新朝陽 更新朝陽”2023年北京朝陽城市更新論壇27日在京舉辦。論壇設置1場年度峰會和金融活水賦能城市更新、以河道復興帶動城市更新2場平行論壇,全面展示朝陽區城市更新方面的實踐成果,探索總結中國式現代化超大城市更新行動的“朝陽模式”。

城市更新形成四大“朝陽經驗”

16個城市更新項目入選市級示範項目 位居全市首位

老舊廠房變身751D·PARK、“百腦匯”電腦城升級為美克洞學館,亮馬河蝶變成國際風情水岸……近年來,朝陽區積極踐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重要理念,立足於以城市更新為引領,全力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自2021年以來,朝陽區共有16個城市更新項目入選市級示範項目,居全市首位,為北京城市更新貢獻了“朝陽經驗”。

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朝陽分局黨組書記、局長馬紅傑作“更朝陽·新朝陽·更新朝陽”主題報告。馬紅傑表示,近年來,朝陽區多措並舉推進城市更新,在市民生活品質、公共空間品質、城市風貌品質、區域功能品質提升四個方面形成了城市更新的四種“朝陽模式”:

推進老舊小區有機更新,讓百姓“住有宜居”。全市首個拆除重建項目-建外光華里5、6號樓項目原地重建實現了“老樓煥新生”,為同類型房屋通過進行解危排險來提高居民生活品質探索模式,形成有複製推廣價值的“朝陽經驗”;

推進存量空間換新重塑,讓百姓“創有宜業”。依託老舊廠房,推動一批工業遺存化身751D·PARK、中關村電子城IC·創新中心,以城市更新再造創新空間。

推進商場商圈提質升級,讓百姓“營有宜商”。推進以美克洞學館、SKP-S為代表的傳統商業改造,升級商業消費新場景,推動整個區域文化、經濟雙發展;

推進區域環境品質提升,讓百姓“逛有宜遊”,以人為本建設公園城市,43個公園全面開放,全線貫通從奧森到望京、再到朝陽公園35公里綠道,建成首都綠肺-溫榆河大尺度生態公園示範區,以河道復興帶動城市更新,亮馬河實現6公里通航,形成1河2湖24橋景觀。

峰會上,“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北京朝陽分站”計劃發佈;舉行了朝陽區城市更新重點項目-“數字智谷産業園”和“住總麗景嘉苑”簽約儀式。建行北京朝陽支行等12家金融機構集體電子簽約發起共建“朝陽區城市更新金融服務平臺”;朝陽城發集團 、朝陽文旅集團 等10家單位集體發起共建北京朝陽城市更新促進會。

在主旨演講環節,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原副部長仇保興,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中國中建設計研究院首席總建築師崔彤分別作題為《朝陽·在地·向天:基於中國傳統文化基因建築空間建構圖景》《舊城區更新分清必備與拓展項目》的主旨演講。

做活“水文章”激發“水經濟”

專家把脈問診 引導城市更新行動

作為本次論壇的主要活動之一,在金融活水賦能城市更新、以河道復興帶動城市更新專題平行論壇上,多位知名專家、學者從不同角度切入主題,為朝陽區城市更新出謀劃策、把脈問診,為“五宜”朝陽建設賦能增勢。

近年來,朝陽區以河道復興帶動城市更新,做活“水文章”激發“水經濟”,在探索以河道復興帶動城市更新路徑的進程中,實現了水與城共生共榮。

亮馬河串起“1河2湖24橋18景”,步道、綠蔭、橋梁、親水準臺、兩岸建築被彩色燈帶一齊點亮,成為市民遊客夜遊北京的好去處,如今躍升為北京城市新地標、旅遊打卡勝地,入選了首批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遊消費集聚區、北京市高品質發展十大經典案例。

第四使館區南側于去年建成了1.5公里的濱水休閒空間。以前的壩河平平無奇,隨著鱗次櫛比的高樓拔地而起,新建商業中心、醫院、學校地鐵等,將成為第四使館區最亮的“眸子”。

通惠渠(高碑店路—五環路段)治理工程建設將於10月底完工,改造後的通惠灌渠(高碑店路—五環路段)濱水空間將與周邊商街和古味里弄交織交融,再現北京運河商業文化場景。以“水街”為主旋律,譜寫區域微更新、濱水空間景觀帶動業態經濟的新樂章。

平行論壇上,來自金融界、水務界、産業界和學術界的嘉賓,圍繞城市更新的投融資機制、增強城市的生態功能等方面進行分享,共同探索城市更新可持續實施路徑。

北京朝陽城市更新論壇由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政府主辦,北京市朝陽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朝陽分局承辦,北京朝陽城市發展集團有限公司運營,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中國經濟改革研究基金會支援。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