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全同期錄音 唱片《敘事琴歌:胡笳十八拍》發行

發佈時間:2023-09-28 14:08:07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秦金月 | 責任編輯:謝榮宇

中國網北京9月28日訊 9月27日,國家大劇院舉辦“文人琴歌的表達意蘊”——龔琳娜《敘事琴歌:胡笳十八拍》唱片分享會。

這張由國家大劇院音樂廠牌NCPA Classics最新製作發行的唱片,是由中國新藝術音樂歌者、創始人龔琳娜與古琴演奏家林晨、笛簫演奏家王華、國家一級演奏員聶雲雷、中國青年打擊樂演奏家李尚五位藝術家聯袂演繹。此外,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古琴藝術代表性傳承人、中國音樂學院資深教授吳文光,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所長、研究員李宏鋒,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學系教授蕭梅,作曲家黃薈等嘉賓也出席了分享會。

龔琳娜(國家大劇院供圖)

長詩《胡笳十八拍》傳為東漢蔡琰(蔡文姬)所作,明代中晚期出現的《綠猗新聲》(1597年)與《琴適》(1611年)均載有琴歌版本的《胡笳十八拍》,在歷史上有著重要地位。此次發行的《敘事琴歌:胡笳十八拍》依據《琴適》本,由古琴演奏家林晨打譜,“十八拍”的每段音樂曲調簡潔而富情感,雖似重復而又富變化,在這“變”與“不變”之間,既訴説著戰爭中人們悲慘的生命狀態,又慨嘆著蔡文姬自身流落他鄉的悲苦、返回故土時的興奮以及骨肉別離時糾結、兩難的心緒。與傳統琴歌不同的是,為了更好地表達《胡笳十八拍》中所蘊含的情感變化,歌者龔琳娜在本張專輯中加入了笙、笛、簫、塤與打擊樂,不僅擴大了傳統琴歌作品的表現力,在聲樂演唱部分的可聽性也顯著提升。

《胡笳十八拍》採用了全同期的錄音方式,也就是所有藝術家在同一聲學空間中演奏,一次成形。負責本次錄音和後期的冀翔博士表示:“這對於藝術家和錄音師來説都是非常大的挑戰:藝術家們需要在演奏準確無誤的基礎上進行藝術加工和表達,而錄音師則需要在音色、平衡和串音控制上做好把控,在確保對聲音做高品質捕捉的基礎上,為後期製作留出充分的操作空間。”據悉,《敘事琴歌:胡笳十八拍》也是該作品琴歌全本錄音的首個正式公開出版物。同時,此項目也入選了“第五屆華人國學大典國學活化計劃。”

分享會以《胡笳十八拍》的第一拍開場,隨後龔琳娜向觀眾講述了她與琴歌的淵源以及對其的熱愛。龔琳娜認為:“琴歌是文人音樂中很重要的部分,如果你不去學習和研究它,那麼你做中國音樂就缺失了一塊,文人音樂的表達是內省的,琴歌專輯能夠體現琴歌的歷史和風格”。

分享會現場(國家大劇院供圖)

琴歌不僅是音樂和文學的表現形式,更是中國古代文人審美情趣和智慧的象徵。龔琳娜與林晨向觀眾分享了專輯從構想、籌備、製作的幕後歷程。林晨表示,希望在浮躁的時代,通過古琴帶給人們“對自然,對生存,對生命的理解”。與此同時,龔琳娜在活動現場攜手林晨、王華、聶雲雷、李尚共同演繹了精彩片段。聶雲雷、王華、李尚分別分享了與琴歌合作的感受。幾位嘉賓從歌唱家、演奏家、作曲家等不同視角出發,解讀出龔琳娜對琴歌的藝術理解、音樂實踐和對傳統音樂文化的現代表達。

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所長李宏鋒稱:“《胡笳十八拍》專輯的發佈無論對我們的民族聲樂、學術研究,還是我們未來民族器樂的弘揚和發展都是具備巨大意義的。”吳文光表示:“龔琳娜唱奏組合所錄製的琴歌《胡笳十八拍》是胡笳奏唱文化中的又一次有著探索精神的可貴嘗試,它的問世一定會對古曲開發的多樣性及個性化的琴歌演唱起到積極的作用。”蕭梅坦言:“龔琳娜這些年不斷的走向民間,再走向古典,這是我們歌唱家要走的一條路。這樣我們才能共同讓中國音樂在當代有更加豐富的,更美好的,為我們中國人所喜聞樂見的聲音。”黃薈説道:“我認識的龔琳娜是極度熱愛唱歌的人,我希望她不辜負這份天選和熱愛,用自己的歌唱藝術來證明自己,去達到高峰!”。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