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文藝片票房遇冷,別先怪觀眾

發佈時間:2023-10-07 09:25:55 | 來源:中國青年報 | 作者:楊鑫宇 | 責任編輯:秦金月

如果説電影創作者能從最近幾部國産文藝片的頹勢中學到什麼,或許就是不要凡事先怪觀眾、怪院線。

近段時間,與春風得意的國産商業片相比,國産文藝片面臨的市場反響,卻是另一番景象。從暑期檔算起,入圍戛納“一種關注”單元的《燃冬》、獲得金爵獎最佳導演加最佳男主角的《不虛此行》、在平遙影展大獲好評的《永安鎮故事集》……哪部不是深孚眾望?又有哪部不是慘敗而歸。

以票房論,這幾部在電影界頗受看重的文藝片,票房最高2000多萬元,最低的300多萬元。正式在院線上映後,這幾部作品的豆瓣評分,也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細數比較集中的差評,有人覺得《燃冬》中的情慾拉扯用力過猛、無病呻吟,讓普通觀眾難以看懂;有人覺得《不虛此行》對生死議題的探討自説自話,顯得懸浮、缺乏真實感;有人覺得《永安鎮故事集》題材太窄,純粹是電影人的圈內“自嗨”……對文藝片而言,這些批評並不致命,也不會遮擋影片的其他閃光點,但都是縮小範圍的“票房毒點”。

除了這些影評性質的聲音,也有許多差評,把重點落在影片本身內容之外。在這幾部作品中,最先上映的《燃冬》,因為選在七夕節當天上映,讓不少衝著小清新愛情片去的觀眾覺得自己遭到了“題材詐騙”。《不虛此行》引發的爭議,則與主演胡歌路演時強調非商業片“也需要票房”有關。很多網友聽到這句話,第一反應就是“拒絕綁架”“不要賣慘”。至於《永安鎮故事集》,更是把圈裏圈外都得罪了一遍——電影製片人面對票房不佳的現實,發微網志公開攻擊部分差評影評人與觀眾,隨即遭遇輿論反噬。如此種種,顯得國産文藝片觀眾不多、“瓜”卻不少,進一步加深了公眾心中的負面印象。

作為一名電影愛好者,我對商業片和文藝片“葷素不忌”。上文提到的這幾部電影,我都去影院看過。一方面,我挺喜歡其中一些表達,對網上的批評意見並不完全認同;另一方面,我也很能理解,為什麼有人會從這些角度對作品展開批評。這幾部作品確實偏重作者表達、相對懸浮、不對主流觀眾的胃口。這並不代表這些作品拍得不好或是不值得拍,但是,影片的主創和投資方對票房成績也該心中有數,而不是到公映後才哀怨“錯付”市場。

拋開個人主觀感受,從可信度較高且偏愛文藝片的豆瓣評分上看,這幾部遭遇票房滑鐵盧的文藝片,都是合格、有亮點,但品質並不過硬的作品。處在這個區間的文藝片,如果不能和大眾關注的社會議題形成共振,又不去迎合主流觀眾的口味,本身就很難出圈。過去,某些國産文藝片的確靠“賣慘”式宣發,取得超出類型預期的票房,但那樣的成功很難複製,而且只會越來越讓觀眾産生疲勞感乃至“上當感”。

一個健康、開放的電影市場,當然應該對文藝片敞開大門,給大銀幕上的各種表達提供空間和機會,但電影市場從來不會保證、也沒有義務保證每部電影都能成功、都能賺錢。拍文藝片不容易,但這既然是主創的表達、主創的選擇,主創就要有足夠的勇氣承擔不同的結果。有些影史留名的文藝片,不需要用票房證明自己,依舊贏得業界的一致好評;也有一些文藝片,從一開始就有很強的“求生意識”,願意把身段放低,以此換取更好的票房表現。

近年來,也有文藝片取得了不錯的票房成績,比如去年的《隱入塵煙》、今年上半年的《宇宙探索編輯部》。這些作品也有與商業片不同的獨特表達,能看到強烈的作者性,但完成度更高,也與現實議題、當代人的精神狀態更為貼近。從這個角度出發,它們的票房成功不是偶然。未來的文藝片作者如果想要追求高票房,不妨好好總結一下這些成功經驗;那些更想追求作者性、不願為了市場調整方向的創作者,也要學會放下票房執念。

如果説電影創作者能從最近幾部國産文藝片的頹勢中學到什麼,或許就是不要凡事先怪觀眾、怪院線。怪來怪去,不僅無法得到想要的結果,還會壞了口碑。先認清自己想要什麼,然後踏實地把作品呈現出來,帶著合理的預期迎接結果,才是一種成熟的創作態度。也期待在未來,我們能看到更多優秀的國産文藝片“百花齊放”——不論票房成功與否。

楊鑫宇 來源:中國青年報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