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茶煙透窗魂生香:歷史流變中的茶生活與茶傢具

發佈時間:2023-09-22 11:26:34 | 來源:光明日報 | 作者:楊瑋娣 | 責任編輯:蘇向東

  攆茶圖(中國畫)劉松年

  攆茶圖(中國畫·局部)劉松年

  唐人宮樂圖(中國畫·局部)佚名

  唐人宮樂圖(中國畫) 佚名

  品茶圖(中國畫)文徵明

  品茶圖(中國畫·局部)文徵明

  莫高窟第257窟北魏壁畫中的胡床

  漢代畫像磚中展現了貴族席地而坐的宴飲場景

“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茶,起源於中華大地,最早可追溯至上古神農時期。歷經歲月滌蕩,茶生活早已深深融入國人的日常起居,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茶入畫,以畫釋茶,古代繪畫承載著不同歷史時期的人文、藝術、美學等資訊,以古代茶畫為媒,可以探尋不同時代人們的生活起居和飲茶方式的變遷,以及茶傢具和相關陳設用品的演變等,從而梳理茶生活與茶傢具的發展脈絡。

從“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即茶字)而解之”的傳説中可見,最初茶的出現是被當作一種可以解毒的藥材。東漢之前,茶文化還處於萌芽階段,以粗放的吃茶方式為主,沒有專門的茶傢具或器皿,所用器具都是與日常生活用具混用。拙樸的漢墓壁畫和漢代畫像磚中展現了當時人們席地而坐的生活場景,貴族宴飲中所用的低矮榻、曲足案、食案、圓檈等,皆是茶傢具的早期雛形。

成書于三國時期的《廣雅》,最早記載了餅茶的製作方法和飲用方式:“荊巴間採葉作餅,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之。”可以看出,隨著人們對茶葉種植認識的深入,出現了易於存放的餅茶。此外,魏晉南北朝時期僧人飲茶的普及促進了“茶禪一味”思想的形成,加之貴族中出現的“以茶代酒”的風尚,都極大地推動了茶文化的發展。人們開始以煮茶作為主要的飲茶方式,並適量加入鹽和各種佐料,熬成羹湯,史料記載有“茗粥”之説。這一時期,雖然依舊沒有出現專用的茶傢具,但是隨著文化的融合,西域的胡床傳入中國,配合人們席地而坐的低矮傢具逐漸向高型傢具過渡,並在絢爛華美的石窟壁畫中留下了珍貴的印記。

隨著茶在各個階層中的逐漸流行,到了隋唐時期,人們更加注重飲茶的儀式感。唐代陸羽所著《茶經》的問世,更是將茶文化推向空前繁榮的發展時期,煎茶成為當時主要的飲茶方式。從《唐人宮樂圖》這幅經典茶畫中可以看到雍容華貴的仕女和精美華麗的宮廷傢具,富麗的設色更是將唐代審美展現得淋漓盡致。畫中,宮女們分坐于雕飾精美的月牙凳上,圍著寬大的長案或在吹篥,或彈琵琶,案上擺放著精緻的茶盞,人們沉浸在美妙的樂音中享受著煎茶的美好時光。宮廷茶宴成為唐代宮廷休閒與文化生活的一部分,亦是唐代茶事活動的一個縮影,相應的茶傢具種類和形式也逐漸豐富起來。此時用於飲茶的長案與月牙凳可以滿足多人共同參與,足見飲茶已經具有了一定的社交屬性。

時至宋代,茶文化和茶美學在彼時獨特審美風格的影響下進入極為興盛的時期。這一階段,飲茶方式在煎茶法的基礎上逐漸發生變化,從宮廷貴族到市井百姓,出現了點茶、鬥茶、茶百戲等多種多樣的方式,它們已經和人們的生活融為一體。此時的茶傢具不僅種類繁多,而且展現出極簡的雅致之美。

攆茶,即把已經焙幹的茶餅敲碎,然後放進碾槽裏研磨成粉狀的茶葉末。以南宋宮廷畫家劉松年所繪《攆茶圖》為例,畫中不僅有香、墨和字畫,還有僕人送上的茶。這幅畫作細緻地描繪了文人雅士一起品茶、賞畫的茶會情景。畫中劃分出備茶區和品茶區兩個區域。備茶區的大方桌用來擺放點茶所需的各種茶器和杯盞,攆茶、煮水等環節也都有相應的傢具或承具作為依託,品茶區則展現了文人品茗賞畫的雅集場面。可以看到,備茶區的方桌上陳列有篩茶的茶羅、貯茶的茶盒以及白色茶盞、紅色杯托、茶匙、茶筅等,一名僕人正騎坐在長條矮幾上攆茶,矮幾的榫卯結構清晰可見。桌旁,另一名僕人正拿起細嘴湯瓶進行點茶。宋人點茶的講究皆體現在細節之處,如茶爐並非直接放在地上,而是置於一個雕花小案之上,又名瓶座。畫中還出現了雕飾精美的貯水甕,荷葉蓋別具清雅韻味。

此外,不同版本的“鬥茶圖”也生動展現出市井百姓的飲茶生活。數百年歲月流轉,鬥茶帶給人們的那些煙火往事早已消散在輕揚的茶湯裏,然而畫作中那些穿街過巷、擔著茶箱的茶人,卻演繹著一段段多姿多彩的茶生活。形形色色的茶箱裏,各類茶盞、湯瓶、茶爐讓人們看到宋代飲茶的精緻與儀式感,更讓我們體會到文人雅士對茶美學和茶傢具傾注的那份心意與情懷。

南宋之後,精緻的點茶技藝逐漸淹沒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成為永恒的經典。明代,隨著餅茶進貢制度的廢除,散茶興起,簡單易行的泡茶法逐漸盛行,飲茶不再拘泥于形式,一人一杯,一桌一凳就可以愜意地喝茶,飲茶也由此更為普及。此時的泡茶法注重水質和泡茶壺的選擇,紫砂壺開始流行。泡茶流程簡化的同時,茶傢具也逐漸簡化,主要與書房空間的傢具共用。隨著明代園林建築的興起,飲茶的場景多轉向戶外或庭院中,由此逐漸形成了茶寮。與自然情趣相融合的茶寮文化成為明清飲茶的一大特色,再一次推動了茶空間與茶美學的發展。文徵明的《品茶圖》以清簡蕭疏的筆墨展現了品茶于山水間的文人雅趣。畫中,一山一水,一室一茶,品茶對飲,通山水之靈氣,令人神往。

飲茶,不僅是一種生活方式,也是一種生活態度。中國古代繪畫中展現的茶人、茶事,積澱著杯盞中的美好,生動反映出那個時代的生活場景,訴説著茶文化的歷史更疊。今天,從源頭上了解中國茶文化,尤其是讓更多的年輕人從中汲取精神養分,挖掘隱藏于其中的文化基因,在繼承傳統的同時推陳出新,對於我們思考茶文化的當下與未來有著重要意義。

 (作者:楊瑋娣,係北京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副教授)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