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國産電影市場份額創歷史新高 探尋國産電影強勢崛起的奧秘

發佈時間:2023-09-22 10:39:54 | 來源:光明日報 | 作者:李蕾 牛夢笛 | 責任編輯:姜一平

【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44】

光明日報記者 李蕾 牛夢笛

傍晚,李艷檢票步入水鄉記憶電影院。這座位於四川成都郫都區的影院,座無虛席。

影片開演前,李艷和記者聊劇情、論特效,甚至場景設計的一個個細節,都爛熟於心。“就是喜歡!”她説,這已經是她“三刷”《長安三萬里》了。

“國産電影,越來越受觀眾喜愛。有的觀眾一遍看不夠,二刷甚至三刷,黃金時段幾乎場場爆滿。”影院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如今的電影院裏,再也不是進口片‘一家獨大’了。”

6月1日至8月31日,2023年暑期檔電影總票房達206.19億元,觀影人次5.05億,國産影片市場佔比87.58%,創歷史新高。

“持續走強的數據表明,國産電影已經成長為中國電影市場的絕對主力。”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院長楊乘虎表示,國産電影崛起的背後,是中國電影産業的發展和文化自信的支撐。

“與世界上最優質的電影作品同臺競技,國産電影的生産模式要從‘小作坊’變為‘大工廠’,要在豐富的類型化創作、科學系統的製片管理、高新技術的應用上下功夫。”導演烏爾善説。

——週一陪父母看《封神第一部:朝歌風雲》,從奇幻片中感受視效震撼;週二帶孩子看《雪豹和她的朋友們》,在紀錄片中領略自然之美;週四跟表妹看《熱烈》,于體育片中品味青春奮鬥。這個暑期,吉林長春的觀眾孫媛媛一週裏去了三趟電影院:“我們一家人都找到了符合自己口味的電影。”

2023年暑期檔共有116部電影上映,涵蓋奇幻、喜劇、懸疑、現實、動畫、紀實等多種題材類型。“可以滿足不同群體的觀影需求。”中國傳媒大學研究生院院長任孟山説,豐富的類型化創作提高了電影産業的競爭力和影響力。

——拍攝時長18個月,拍攝規劃精確到每一天:駐地至外景地的距離、季節天氣變化、突發情況應急預案,週到考量讓整個拍攝沒有因意外發生停拍;準備3000張概念設計圖、8000張分鏡頭畫稿,製作1萬件道具,搭建10萬延展平方米的實景,一部電影籌備製作4年……如今,國産電影生産往往需要來自不同國家、不同領域、不同行業的從業者協同作戰,以科學的工作方法,全流程再造電影製作各環節。

跟焦員、燈光師、航拍攝影師、數字影像工程師……電影片尾滾動的創作人員名單越來越長,在攝影、錄音、美術、後期製作等門類下還細分很多具體崗位。“幕後人員多、工種雜、分工細,如齒輪般緊扣電影工業體系的每個環節。”《流浪地球》系列電影製片人龔格爾説,國産電影製作的細緻分工,帶出協同作業,各部門之間實現高效溝通運轉。

——《深海》研發的“粒子水墨”技術,第一次實現中國水墨畫與三維技術的結合;《刺殺小説家》為故事裏的數字角色設計了一套毛孔演算法,按照皮膚的部位去分佈毛孔,使想像裏的人物“活”了起來;《獨行月球》利用拍攝機器人拍出了月球行走時的飄逸……科技深度介入中國影視創作生産傳播的各個環節,電影拍攝掀起新一輪技術革命。

“這些只是科技創新賦能電影創作的一個縮影。”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饒曙光感慨,“科技創新成果不斷融入影視産業發展,帶動內容策劃、製作工藝、生産效率、藝術風格和傳播方式升級迭代,拓展了影視藝術的內容邊界、想像空間。”

如果説電影工業化水準的進步是中國電影製作層面的保障,那麼,璀璨而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為中國電影創作提供了內容層面的底氣。

北京海淀劇院的電影剛散場。“‘長風破浪會有時’……下一句是什麼來著?”5歲的甘子桐奶聲奶氣地問媽媽。旁邊一位小學生搭腔:“直挂雲帆濟滄海。”甘子桐媽媽笑著對記者説:“《長安三萬里》勾起了孩子背古詩的興趣。”

這部取材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國風動畫獲得了眾多觀眾的喜愛:“這不僅是一部動畫電影、一場唐詩盛宴,我們更從中找到了專屬於中國人的文化自信。”

電影背後堅定的文化自信,展示出豐富的文化創造力,涌動著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美與當下生活之用結合在一起的文化生命力。

《流浪地球2》《宇宙探索編輯部》等科幻創作通過對外太空的想像,折射出獨具中國文化內涵的宇宙觀、價值觀;

《白蛇:緣起》《哪吒之魔童降世》《大魚海棠》等動畫精品深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寶庫,覓得珍寶無數,優秀傳統文化通過電影的影像語言表達深入人心;

《我和我的祖國》《我和我的家鄉》《我和我的父輩》等獻禮佳作通過記錄中國發展過程中值得被銘記的重要歷史瞬間,展示不同歷史階段中國人的奮鬥經歷,反映民族精神的傳承延續;

《我不是藥神》《奇跡·笨小孩》《人生大事》等現實題材著重關注普通人的生活,直面社會現實問題,深刻挖掘生活本質,並以積極向上的正能量給人帶來撫慰激勵……

“從推崇迪士尼公主、皮克斯怪獸到喜歡李白、雷震子,從對漫威英雄如數家珍到背唐詩、讀古文,國産電影火熱的背後是廣大觀眾對國家和民族文化的高度認同。”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何天平表示,“這些備受好評的國産電影,在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共同追求中,立足當下中國社會,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真正講好了中國故事,傳遞了中國精神、中國價值。”

《光明日報》(2023年09月22日 01版)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