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守護全人類共同的珍寶——世界遺産可持續發展的中國實踐

發佈時間:2023-09-19 09:29:53 | 來源:新華社 | 作者:齊菲、許雪毅、嚴勇、張玉潔、房寧 | 責任編輯:姜一平

新華社北京9月18日電 題:守護全人類共同的珍寶——世界遺産可持續發展的中國實踐

新華社記者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5屆世界遺産大會日前通過決議,將中國“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中國是世界遺産大國,目前擁有57項世界遺産,世界自然遺産、自然與文化雙遺産數量均位居世界第一。

自1985年加入《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産公約》以來,中國世界遺産事業從無到有,方興未艾,努力實現世界遺産的可持續發展,守護全人類共同的珍寶。

留住過去:與時間賽跑

秋日,行走在景邁山古茶林,就像靜靜翻看一部活的中國茶史書。這處新晉世界遺産地位於雲南省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包括5片古茶林、9個古村寨和3片分隔防護林。

山共林、林生茶、茶繞村,千年來,這裡延續著人茶共生的古老故事。如今,當地20多部針對古茶林保護的規章制度修訂完善,遺産地村落開展文物建築修繕、基礎設施改造等舉措書寫著世界遺産保護的現代續篇。

文化和旅遊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李群表示,“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體現尊重自然、保護山林的樸素生態倫理思想,蘊含因地制宜、綠色發展的傳統農耕知識體系,承載和平友好、開放包容的多民族社會治理理念,生動展現了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

幾千公里外,還有一群人為保護世界遺産與時間賽跑。

在國家古代壁畫與土遺址保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多場耦合實驗室內,工作人員在認真記錄科研數據。

735個洞窟、4.5萬平方米壁畫、2000多身彩塑,始建於西元366年的敦煌莫高窟不僅是中國的千年瑰寶,也是古絲綢之路多元文明交流、多民族文化交融的見證。1987年,莫高窟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是中國首批世界遺産之一。

物質文化遺産,躲不開時間的追逐。如何從時間之手裏留住敦煌的千年絢爛,一直是莫高窟人面對的難題。

崖體加固、風沙防治,嚴格控制遊客數量、實時監測預警洞窟微環境,開展數字化保護、建立多場耦合實驗室……經過幾十年努力,莫高窟已從被動搶救性保護到主動預防性保護,並形成一套較為完善的科學保護體系。

從2006年施行《世界文化遺産保護管理辦法》,到各地方、各遺産地陸續出臺相關保護條例;從完善世界自然遺産保護相關法律法規,到實施各項重點生態工程,中國始終重視世界遺産的保護工作。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2020年世界遺産展望》評估報告顯示,中國18處世界自然遺産和雙遺産總體保護狀況良好,優於國際平均水準。

綻放此刻:古老遺産的現代新生

2021年7月,“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成為中國第56項世界遺産。

“泉州申遺成功兩年來,世遺概念已深入人心。”泉州市文旅局黨組書記、局長呂秀家説,如今到泉州,處處都能看到、聽到甚至吃到世遺元素。

在日前舉辦的泉州市文旅經濟發展大會上,世界遺産IP“宋元中國·海絲泉州”是一大亮點。“世遺+文藝”的視覺盛宴——大型情景文藝演出《遇見泉州》精彩亮相,傳統戲曲與時尚科技跨界融合,將千年海絲泉州的故事在觀眾眼前徐徐鋪展。

新閩菜“宋元‘泉’席”泉州旅遊美食IP也在大會開幕當天發佈。呂秀家説,泉州本土美食加上海上絲綢之路帶來的多元飲食文化,融匯成中西結合的僑鄉特色佳肴。希望大家在舌尖上也能與世遺相遇,品嘗到地道泉州菜。

世遺還能與時尚攜手。國際運動品牌安踏、匹克等都來自泉州,當古老遺産與現代時尚碰撞出花火,世遺聯名款應運而生。

今年,“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世界遺産地成功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世界遺産地保護和管理”項目可持續生計活動第五處試點地,並命名為“古厝新聲”。

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指出,進一步努力保護和捍衛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産。當下,如何更好實現世界遺産的活化利用與可持續發展是全人類面對的共同課題。

北京大學世界遺産研究中心主任陳耀華表示,實現世界遺産的可持續發展,首先要把遺産保護工作放在第一位,在此基礎上將其同經濟社會發展整合,以實現世界遺産自身的可持續發展,並對人類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照見未來:有形與無形的傳承

壁畫上,身姿曼妙的舞者反彈琵琶,踏足而舞;操場上,一個個青春身影靈動優美,翩然起舞,模倣著工匠筆下善樂善舞的伎樂天。

最近,敦煌中學師生共同編排的課間操《舞美敦煌》在網路走紅,相關視頻收穫過萬點讚。這套課間操精心融入了許多莫高窟壁畫中天宮樂舞、民俗歌舞等元素,網友們説,這是在學生心中種下敦煌文化的種子。

世界遺産的傳承,在物也在人。數字化等現代技術使物質實體實現永久保存永續利用,而其背後蘊藏的文化和精神則需要一代代人的接續傳承。

故宮博物院面向中小學生進行各類專題教育項目,開發“故宮青少年博物館線上教育資源平臺”“故宮雲課App”;嘉峪關關城景區開展“我在嘉峪關修長城”“小小長城講解員”等研學活動,使學生實地了解長城營建歷史;紅河哈尼梯田開展農耕技能風采大賽、實景農耕文化節等活動,傳承展示古老農耕文化……通過各種形式的推廣傳承活動,中國各地的世界遺産融會貫通到普通人的生活中。

77歲的蘇國文家住景邁山古茶林中的芒景上寨,是布朗族祭茶祖儀式的傳承人。申遺成功當晚,他也在興奮歡慶的人群中。

他説:“景邁山古茶林的遺産是人創造的,守住遺産也要靠人。我們要繼續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牢記祖先遺訓,保護好茶園和茶樹,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代代傳承下去。”(記者齊菲、許雪毅、嚴勇、張玉潔、房寧)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