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突破手工藝傳承和設計發展的瓶頸,關鍵在於回歸生活。在回歸生活的過程中,在建設更美好生活的實踐中,我們的設計文化、設計理念和設計風格,都將獲得淬煉和發展。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潘魯生新著《工藝的智慧》與《設計的時代》,輯錄了作者近10年來發表的關於手工藝傳承及設計發展的相關文章。兩部著作通過剖析一系列熱點現象、實踐案例和理論命題,集中探討了中國手工藝與中國設計的發展方向和創新路徑等問題。
在作者看來,要突破手工藝傳承和設計發展的瓶頸,關鍵在於回歸生活。手工藝是生活的技藝,生活孕育滋養了無比豐富的中華手工藝品類。千百年來,這些手工技藝代代相承,也離不開人們在生活中的自覺取用和傳承創新。在經歷工業化和資訊化的社會變革後,要想激活那些有著悠久歷史的農業時代手工技藝,需要遵循生活的邏輯,在當代生活中找到新的實用點和審美生長點。同時,回歸生活也是當代中國設計的發展方向。設計不只是産業經濟的推動力,更是以美好生活為導向的創新創造。讓中國設計強起來,不能局限于表面的美感,而要基於對民族歷史文化的深度思考,回應包括生態文明建設、鄉村振興、城市更新等在內的社會生活深層次課題。在回歸生活的過程中,在建設更美好生活的實踐中,我們的設計文化、設計理念和設計風格,都將獲得淬煉和發展。
此外,兩部著作也多次論及手工藝與設計的關係——通過在設計中不斷回溯手工藝的文脈,在文脈中尋找與當代生活適配的設計方案,手工藝和設計實現了突破與革新。作者從歷史傳統和發展現實出發,從當代實踐和典型案例著手,對手工藝與設計的關係及其回歸生活的方式作出有啟發意義的分析闡釋。
手工藝與設計需要回歸生活以獲得動力,社會生活也需要通過二者實現審美涵養。作者寫道:“呱呱墜地時母親或外婆親手縫製的虎頭鞋,滿月時親友鄰里的‘百家衣’,年節窗欞上紅火靈透的窗花,出嫁成家時的‘十里紅粧’……傳統歲月裏的一生,是民間藝術點染串聯起的記憶、情誼和情結,這些溫暖的親情牽掛、生活的色彩氣息、關於吉祥美好的期待,讓人生不荒蕪不寂寥。”今天,生活美學的發展離不開手工藝和設計實踐。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文化自信不斷增強,青年一代審美品位發生著深刻變化,更加重視我們特有的文化傳統、生活記憶和情感體驗,國風國潮蔚為大觀,手工製作、設計定制受到青睞。在作者看來,這種社會背景的變化,要求藝術設計在理念和實踐上不斷深化,與時俱進地豐富設計內涵。這些闡釋有助於我們理解文化發展與社會生活之間千絲萬縷、相互賦能的關係。
手工藝與設計也關乎社會審美素養與文化創造力的培育塑造。這兩部著作以相當篇幅探討教育問題,涉及高等教育領域民間藝術與設計學科建設、中小學相關課程建設以及更廣泛的民間技藝傳承學習等。設計的目的並不局限于作品或産品本身,而是要將審美趣味和日常生活結合在一起,在衣食住行各方面實現人文之美。對此,專業教育與社會美育都起到重要作用,要從生活出發發展美育,從傳承和發揚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中汲取美的養分與力量。
手工藝既心手相應,以最素樸的形式進行創造,也賦情于物,賦予風土人情、集體記憶以可見可感的形態。《工藝的智慧》《設計的時代》兩部著作,打開了我們認識中國手工藝及設計的視野,啟發我們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背景下,思考手工藝與設計、傳統與時代、經濟發展與生活方式的關係,繼續以民間藝術賦能美好生活,不斷增強文化的凝聚力和創造力。
《人民日報 》( 2023年05月16日 20版)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