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王鵬、施雨岑
“雲岡石窟在中國石窟史上佔有特殊地位”“要深入挖掘雲岡石窟蘊含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內涵”……日前,國家文物局、山西省人民政府舉辦的雲岡學建設學術座談會在太原舉行。與會專家學者共話雲岡石窟保護工作,熱議雲岡學建設發展。
雲岡石窟位於山西大同,距今已有1500多年曆史,現存主要洞窟45座,造像59000余尊,是中外文化、中國少數民族文化和中原文化、佛教藝術與石刻藝術相融合的一座文化藝術寶庫。
“作為世界文化遺産的雲岡石窟,融匯了鮮卑、漢等民族以及外來文化精髓,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結晶。”中國歷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所長卜憲群説。
卜憲群介紹,雲岡早期洞窟的佛像粗獷渾厚、雄渾大氣,體現外來佛教石窟藝術、中原傳統審美特徵以及鮮卑文化相交融的風貌。中期洞窟則集中反映了古印度、古希臘與漢式風格等多元文化交流。
歷史文化遺産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要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座談會上,專家學者們就雲岡石窟保護工作積累的經驗展開討論。
在上海大學文化遺産與資訊管理學院院長黃繼忠看來,雲岡石窟保護實踐中既有理念探索、方法創新,也有科技層面的突破,由此在我國石窟寺保護歷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黃繼忠表示,雲岡石窟保護工作,一方面堅持多學科合作,解決石窟保護共性技術問題,另一方面堅持問題導向,切實解決石窟面臨的個性化問題。“近年來,雲岡石窟本體殘損岩體修復加固關鍵技術研究、雲岡石窟典型洞窟數字化建模與三維資訊系統構建等一批重要科研項目全面啟動,使得雲岡石窟保護邁入又一個全新階段。”他説。
據悉,為充分發掘弘揚雲岡石窟文化價值,講好雲岡故事,雲岡研究院不斷加速構建和發展雲岡學。2020年9月,山西大同大學雲岡學學院和雲岡文化生態研究院揭牌,山西大學雲岡學研究院暨北京大學—山西大學雲岡學研究中心也于當年在山西大學成立。
雲岡研究院院長杭侃介紹,如今,雲岡研究院建設了“數字雲岡”先進計算中心,雲岡石窟一半洞窟已完成數字化採集工作。“通過匯集權威、系統的科學數據,可以更好促進雲岡學研究資料開放共用,推動雲岡學數字化工作向智慧化發展。”
此外,“‘雲岡學’建設”“雲岡紋飾研究”等一系列專題學術研討活動也于近年舉辦,通過邀請國內外石窟寺考古領域專家學者開展學術交流,進一步擴大了雲岡學傳播力和影響力。
記者了解到,為加強雲岡研究院石窟保護、研究、利用工作,推動雲岡學建設,國家文物局還同山西省人民政府簽署了共建雲岡研究院協議。協議將給雲岡研究院提供人才隊伍、機構建設、資源配置、體制機制創新等方面的政策保障。
“我們支援設立了雲岡學研究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搭建雲岡學學科體系框架,為進一步加強雲岡文化遺産系統性保護,加快雲岡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奠定堅實基礎。下一步,我們將持續加強體制機制創新,強化‘平臺—學科—專業’一體化建設,營造人才脫穎而出的良好環境,加強雲岡學建設,更好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文化和旅遊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李群説。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