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文脈綿延 古韻新生——北京以文物活化利用促高品質發展

發佈時間:2023-05-11 09:42:50 |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 作者:光明日報調研組 | 責任編輯:秦金月

作者:光明日報調研組 

編者按

文物和文化遺産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考察北京傳統文化和革命歷史紀念場所,強調“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産”“要用心用情用力保護好、管理好、運用好紅色資源”。在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物保護利用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指引下,北京將文物活化利用作為建設全國文化中心的重要途徑,作為推動新時代首都發展工作的有效抓手,在大力推進文物活化利用進程中,充分彰顯大國首都的文化自信,走出了一條具有北京特色的文物保護利用之路。

宛如巨龍的長城、氣魄宏偉的故宮、融匯古今的京杭大運河……北京是我國世界文化遺産總量最多、最集中的城市,3000年建城史、800多年建都史,以及“五四”以來100多年革命史所留下的大批文物,無疑是大國首都最為寶貴的文化資源和發展資源。

曾經,北京也有過大拆大建的慘痛教訓:2005年北京老城308處名人故居中,有189處暫未列入文物保護項目,且87處已被拆除。20世紀90年代,北京老城衚同有2257條,而到2003年,只剩下1571條。

加速文物騰退,加強文物保護修繕,立法保護老城風貌……黨的十八大以來,北京堅決落實“老城不能再拆了”的要求,以前所未有的力度保護、傳承、利用好文化遺産,高品質推進中軸線申遺,推進長城、大運河兩個國家文化公園和大運河、長城、西山永定河三條文化帶建設,加大文物保護力度,打造博物館之城,合理利用好文物資源,實現文物保護傳承與經濟社會發展齊頭並進,歷史文化名城建設取得一系列重大進展,充分彰顯首都風範、古都風韻、時代風貌,擦亮了歷史文化遺産金名片。

一、文物活化利用事關“國之大者”

近年來,北京中軸線申遺駛入“快車道”,北京市實施的100多項文物保護工程,助力中軸線上的各類文物“延年益壽”。

其中,備受關注的太廟(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騰退修繕工作取得一系列實質性進展。2018年12月,太廟文物保護區內73戶居民100%簽約並全部實現搬遷;2019年5月,北京專門出臺居民住房騰退後太廟保護利用方案,對騰退區域的保護利用、園林保護及環境整治進行整體設計;如期完成了享殿東西配殿、寢殿東西配殿修繕,有序推進戟門、祧廟、犧牲所等古建築及漢白玉構件修繕工程。目前,太廟歷史文化專題展布設工作已全部完成。

作為北京中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現存最完好的古代皇家檔案庫,皇史宬集中體現了中國古代藏書保護的優良傳統和技術成就。皇史宬分南北兩院,由於歷史原因,南院成為居民居住的大雜院,院內違建、私拉電線等問題嚴重。2019年底,皇史宬文物騰退工作完成。修復後的南院將與保存完好的北院合璧,向世人展示獨特的建築魅力和文化風采。

調研組了解到,中軸線上一些高層建築,如北海醫院、天意商城等,在申遺中通過降層,讓景觀視廊更加通暢,文物的賦存環境因此得到極大改善。鐘鼓樓和周圍平房再現北京衚同四合院的肌理,老北京的城市記憶得到了留存。

長期以來,作為北京老城主要肌理的傳統四合院地區存在人口密度高、風貌破壞程度重、居民生活現代化水準低等現實問題。北京著力創新文物保護模式,在為文物建築解危解困的同時,推進文物合理適度利用,切實解決了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使文物活化利用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眾,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

“屋外有花有草,家裏全電廚房,生活有裏又有面兒。”在草廠四條衚同,75歲的“老街坊”朱茂錦老人説,“如果用一個詞兒來形容今天咱北京人的生活,那就是‘愜意’!”

在首都功能核心區,草廠衚同、帽兒衚同、雨兒衚同等大批衚同按照原有衚同肌理進行恢復性修建和保護性修繕,老衚同重現古樸風貌;拆除違建、架空線入地、見縫插綠,窄仄破舊的衚同日漸舒朗雅致;古色古香的四合院裏,現代化廚衛設施便利又安全。北京將城市精細化治理和社區共建相結合,城市更新與院落共生相銜接。老街坊們共用的,不僅是四合院,更是文物活化利用的“福利”。

作為北京市探索歷史文化街區保護修繕新模式的試點——楊梅竹斜街,改造過程中摒棄了以往大拆大建模式,最大限度保留了楊梅竹斜街的歷史原貌,並聯合設計師、規劃師通過“節點式改造”與“在地再生”方式,為騰退空間引入文化創意項目,讓近70%的老住戶能夠免於搬遷,長久生活於此。在北京大柵欄更新計劃中,“衚同花草堂2017”項目通過建立“衚同花草堂”,改善衚同的生活環境,同時也讓居民通過養花、種菜等方式相互交流、協作共用,修復與重建老北京衚同文化中遺失的意境。

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王易認為,北京在文物活化利用中找到了政治自覺與文化自覺的重要交匯點,使兩者同頻共振、同向同行,將文物保護利用寓于新時代首都發展之中,成為詮釋“如何正確處理好‘都’與‘城’關係”的生動實例。

二、文物活化利用成果豐碩

中軸線申遺取得一系列重要進展。在中國文物學會會長單霽翔看來,北京中軸線長達7.8公里的空間裏,形成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五位一體的中軸線城市文化風貌,蘊含著從古到今勞動人民創造的動人的文化與歷史。

北京以中軸線申遺保護帶動老城整體保護復興,遺産保護狀況與賦存環境持續改善,取得全領域多點突破。鐘樓、景山興慶閣、正陽門箭樓等重點文物有序修繕,社稷壇、太廟、先農壇的核心區辦公用房完成騰退,醇親王府、賢良祠等文物移交和騰退事宜加速推進,鐘鼓樓周邊申請式退租和第五立面(屋頂)整治成效顯著。

“中軸線是北京的城市脊梁,北京在中軸線文物建築的活化利用上下足了功夫。”清華大學國家遺産保護中心主任呂舟介紹,為喚起北京老城晨鐘暮鼓的時間記憶,鼓樓修繕恢復了券洞歷史原貌,首次對公眾開放,全新的數字沉浸展帶領觀眾穿越古今,探秘鐘鼓樓和中軸線上“時間的故事”。

2022年10月1日,《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産保護條例》正式施行,該條例明確中軸線文物的所有人、管理人以及社會公眾、社會組織的責任,鼓勵全社會共同參與到文化遺産的保護和傳承中來。

隨著申遺保護工作影響力不斷擴大,百姓與中軸線保護的“親密接觸”越來越多——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北京雨燕分別列入2018年中考語文卷試題、2022年高考思想政治考題;首屆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産傳承與創新大賽報名作品累計達35433件;文化音樂競演真人秀《最美中軸線》借音樂助力中軸線申遺……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日益獲得全社會高度認同。

歷史文化金名片熠熠生輝。擁有長城、大運河等7處世界文化遺産,擦亮歷史文化金名片,始終是北京文物活化利用的“重頭戲”。

疫情期間,北京箭扣長城修繕項目重啟。此前,一批技藝精湛的老匠人參與了長城修繕,積累了大量實踐經驗。為了克服疫情防控帶來的不便,安全高效地把老匠人都請回來,北京對相關人員進行精準服務,通過定點接送、統一隔離、防疫培訓、集中接送等多種途徑,確保這些經驗豐富的老匠人全部及時回到箭扣長城修繕現場。此舉對於疫情下文化文物修繕項目有序科學復工,發揮了重要作用。

2021年7月,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4屆世界遺産大會上,八達嶺長城被評為保護管理示範案例,以北京箭扣長城保護工程和八達嶺遺産影響評估為代表的長城保護管理實踐,為各國開展線性文化遺産保護貢獻了“中國經驗”。

作為京杭大運河的北起點,大運河流經北京約82公里。千百年來,運河水匯聚於此,凝結成深厚的運河文化。大運河申遺成功後,北京著力恢復和提升大運河防洪排澇、輸水供水、內河航運、生態景觀、文化傳承等功能,開啟“北京通州大運河文化旅遊景區”國家5A級旅遊景區創建工作。目前,“燃燈塔及周邊古建築群”景區已按歷史格局完成了近3000平方米的提升修繕,再現“古塔淩雲”的壯麗景觀。

永定河是北京的母親河,也是北京的著名文化符號,沿線匯聚了北京千百年來眾多歷史文化資源。2022年年底,西山永定河文化帶中的琉璃河遺址入選第四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大遺址保護利用融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公共文化需求,展現傳統文化魅力。

“三山五園”是世界造園史上的傑作,是中國文化被世界認知的重要代表之一。以圓明園為代表的中國造園藝術走向世界,曾對歐洲園林産生廣泛影響。近年來,北京通過“數字圓明園”和“三山五園國際巡展”等項目,加強了同法國、德國、希臘、義大利等國家的交流與合作。

調研組了解到,由於歷史原因,“三山五園”地區水環境曾遭受過不同程度的破壞,一度出現缺水、水質污染等問題。如今,通過向圓明園及其周邊補水的方式,北京實現了區域內的水系連通,進而恢復海淀豐沛的歷史水系資源及“三山五園”地區山水林田湖草的自然風貌。伴隨著未名湖邂逅“荷塘月色”的佳話,圓明園地區再現昔日“蜿蜒清澈”“河湖遍佈”的勝景。

紅色文化弘揚傳承高地日漸挺立。圍繞慶祝建黨100週年,北京對北大紅樓與中國共産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舊址共31處進行保護修繕,迄今已接待近200萬人次參觀。

圍繞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對雙清別墅、來青軒等8處舊址進行保護修繕,建成香山革命紀念館,推進清華園車站舊址騰退保護,做好“進京趕考之路”保護利用工作。

近年來,北京將賡續紅色血脈作為首都重要使命,大力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全力打造紅色文化弘揚傳承高地,以重大歷史節點為坐標,全力推進革命文物集中連片保護,打造建黨、抗戰、新中國成立三大紅色文化主題片區。

通過深入實施紅色文化立體傳播工程,北京綜合運用影視作品、歌曲戲劇、融媒體産品等形式講述革命故事。建強用好42家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165家市級基地,使紅色資源成為黨史學習教育的實景課堂,成為全社會理想信念教育、革命傳統教育的生動教材。

“雙奧”遺産後續利用作出表率。作為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歷史上第一個“雙奧之城”,北京以講好“雙奧之城”故事推動文明交流互鑒,抓住籌辦冬奧重大機遇,推動科技創新、綠色發展、開放合作、命運共同體等中國理念走向世界,引發廣泛共鳴。

奧運遺産的後續使用,屬於世界難題。北京超前謀劃“雙奧場館”智慧轉換和新建場館建設與使用,將賽時需求與賽後利用統籌考慮。在首鋼轉型實施階段,老工業廠房被改造成冬奧場館,首鋼滑雪大跳臺與周邊首鋼園區的工業文化遺址、石景山山水和諧相融。在2022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上,首鋼園三高爐南廣場迎來北京時裝周首秀,“冰墩墩”“雪容融”裸眼3D視頻首發,煥新升級的首鋼園展區為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首鋼片區已從過去高爐林立的形象嬗變為具有活力和現代特色的跨界融合都市型産業區代表,為工業遺産的規劃與傳承樹立起卓越標桿。

三、創新機制護航歷史文化保護傳承

圍繞文物活化利用,北京在頂層設計上不斷突破,在中央部門支援下,建立起了一套具有創新性且切實管用的機制。其中,首都規劃建設委員會和北京市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領導小組牽頭推進作為最關鍵的兩大機制,成為歷史文化保護傳承事業平穩前行的“壓艙石”。

首都規劃建設委員會協調機制。依託首規委協調機制,北京與中直管理局、國管局、中央軍委後勤保障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文物局等部門建立了聯席合作機制,圍繞新版城市總規和核心區控規的要求,以中軸線沿線、中南海-長安街周邊等為重點,共同解決文物騰退與活化利用、在途項目審批等重點難點工作,持續推動太廟、社稷壇、天壇、北海、大高玄殿、皇史宬、景山壽皇殿等重點文物騰退取得實質性進展,集聚宣傳、文化、文物、住建、規劃、發改等中堅力量,納入中軸線申遺保護、三條文化帶建設的管理體系,構建多部門參與、協調聯動的大保護大發展格局。

充分發揮首規委職能作用是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紓困局、解難題、開新篇的“關鍵一招”。依託首規委機制,央地、軍地協調聯動,保護好、利用好、傳承好文物的共識不斷增強,工作成效十分顯著,凝聚起文物保護利用的“最大公約數”。

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領導小組工作機制。在全國文化中心建設過程中,北京設立了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領導小組議事協調機構,統籌協調各方資源力量,共同推動文化中心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解決了一大批瓶頸問題。

調研組認為,在北京市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領導小組機制的組織調度下,北京統籌文物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探索文物事業發展與城市發展目標一致、全面相容,實現文物活化利用與國土空間規劃、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多規合一,聚焦文物+城市更新、文物+科技創新、文物+數字經濟、文物+國際傳播,形成一批示範性成果。

如今,北京在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和文物活化利用實踐中逐漸形成了覆蓋全面、層次分明、重點突出的政策體系,先後出臺《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北京市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中長期規劃(2019年—2035年)》《關於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規劃性文件,在確保文物安全的基礎上,為穩妥推進文物活化利用構建了一道“護城河”。

四、北京文物活化利用的啟示和展望

從文化維度錨定“看北京首先從政治上看”的首善標準。北京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對首都歷史文化遺産保護特別是老城保護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從“講政治”的高度深刻認識文化強國建設的重要意義、深刻認識文物活化利用對做好首都文化這篇大文章的重要作用,並通過一系列實踐使之內化於心、外化于行。在推動文物活化利用的過程中,北京始終注重統籌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弘揚發展,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在文物活化利用中得到鮮活印證。

調研組認為,當前和今後一段時間,北京還應進一步探索老城保護和有機更新相銜接、內涵挖掘和活化利用相統一的路徑,實施好首都核心區控規新一輪三年行動計劃。

發揮文物滋養心靈振奮精神巨大作用,凝聚奮進新時代磅薄力量。北京立足四個文化資源稟賦,以文物活化利用作為重要抓手,依託文物有形和無形雙重屬性,既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引擎,又為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供深厚而長久的心靈滋養,為文明交流互鑒積蓄動能。以文物工作為紐帶,讓活化利用成果惠及群眾,畫好最大同心圓,激發人們傳承文化“學起來”“保起來”“用起來”的積極性,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貢獻力量,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康莊大道上堅定文化自信,邁向文化強國建設新征程。

推動老城煥發新活力是一個世界性難題,不可能一蹴而就。北京應進一步抓住以中軸線申遺保護帶動老城整體保護重大機遇,加快完成太廟、先農壇、永定門等遺産點保護修繕及整治維修,確保中軸線申遺保護三年行動計劃圓滿收官。

充分發揮文物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提振作用。北京注重將深厚的歷史文化資源轉化為發展動力,將優秀文化資源轉化為優質文化資産。從較長階段總體測算來看,文物活化利用不是財政的包袱,而是社會、經濟效益兼備的“一著活棋”,是“投入小、産出大”“利在當代、益及後代”且能拉動關聯産業增長的公益性事業。北京通過文物活化利用,不斷打造高品質文化産品,體現文物事業反哺經濟社會發展的功能價值。

最近,國家文物局、文化和旅遊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出臺了關於開展中國文物主題遊徑建設工作的通知。調研組認為,北京文物促進高品質發展可提升空間還比較大,應進一步探索文物與旅遊深度融合發展的方式途徑,增益旅遊歷史文化底蘊,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服務國家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

將體制機制創新作為“牛鼻子”,推動文物活化利用解題破局。文物保護不易,活化更難,破解體制和機制問題是關鍵所在。北京作為全國文化中心,在文物活化利用方面一馬當先,勇於先行先試,尤其是借助與中央單位溝通的首規委平臺,依託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領導小組工作機制,通過與國家文物局的部市合作機制,不斷破解困擾文物工作難題。加快推進中軸線申遺、重點文物騰退等重點工作,通過機制創新形成了央地(軍地)協作、市區聯動、多方參與、齊抓共促的生動局面,對於全國範圍內的文物活化利用具有較強的借鑒價值。

(調研組成員:光明日報記者董城,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黃仲山、晏晨、王洪波)

《光明日報》( 2023年05月11日 07版)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