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天津博物館攜手河南博物院 近200件珍貴文物亮相津城

發佈時間:2023-03-22 11:32:38 | 來源:天津日報 | 作者:劉茵 | 責任編輯:蘇向東

賈湖骨笛

西周克镈圖片由天津博物館提供

距今8000多年的骨笛、西周克镈、載歌載舞的女俑……昨日,“聲動千年”──中國古代音樂文物特展亮相天津博物館。一件件精品文物向觀眾講述了我國古老而燦爛的音樂文化,為觀眾帶來跨越千年的感動和共鳴。

再現中國古代音樂輝煌圖景

展覽以時間為序,包括“遠古迴響──史前時期”“金聲玉振──夏、商、周時期”“百川匯流──兩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盛世樂歌──隋唐時期”“雅韻新聲──宋元明清時期”五個單元。

展覽策展人、天博器物研究部的喬岳介紹,此次展覽薈萃了天津博物館與河南博物院所藏珍貴古代音樂文物及相關展品近200件,其中一、二級文物佔比七成以上,眾多精品文物描繪出了中國古代音樂幾千年來起承轉合的輝煌圖景。

兩館重量級文物齊聚

進入展廳,記者被眼前的一件文物深深吸引,它是河南博物院藏國寶級文物──賈湖骨笛。它以鶴類動物的尺骨鑽孔而成,距今8000多年,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最早、保存最為完整的管樂器。喬岳説:“此笛能吹奏出七聲齊備的下徵調音階,為中國音樂音階發展及七聲音階起源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被譽為‘中華音樂文明之源’。”

精美的文物令現場觀眾大飽眼福。“我今天是特意來看賈湖骨笛的,以前在電視上見過,今天看見實物,覺得很震撼,古代匠人的手藝竟如此精湛。”觀眾高鳳嶺説。

天博館藏西周克镈,為青銅所制打擊樂器。镈高63釐米,橢圓體,平口,四面有透雕夔紋凸棱裝飾,鼓部有銘文79字。此镈于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出土于陜西省岐山縣法門寺任家村的窖藏之中。“克”原為姬姓,是周王室的宗族。根據銘文可知,克接受周王的賞賜及命令,沿涇水東到京師巡查,圓滿完成任務,所以得到車輛和馬匹的賞賜,因而作此器,以追念逝去的祖先,並祈求幸福。喬岳説:“此器是出土的克氏青銅器中唯一的一件镈,器型完整,紋飾精美,氣勢宏偉。對於研究西周音樂、禮儀有著重要的價值,同時也為研究西周晚期政治制度及軍事活動提供了重要史料。”

天博館藏明代的《番王按樂圖》是此展的唯一一件書畫作品。喬岳告訴記者:“此畫對於研究中國古代樂器史具有重要價值。畫作繪一帳內,番王扶一仕女而立,其身旁、身後有4人手持器皿侍候。除番王著漢式禮服外,其他人皆是胡人裝束。帳外有著胡裝的6人為番王表演胡人樂舞。其中一人吹笛,一人持鈸,一人操琴,一人吹角,一人舞蹈,一人擊掌,表情生動、姿態各異。操琴之人所用之琴為弓弦樂器,形似火不思。此樂器不見於文獻記載,頗為罕見。”

“遊園式”觀展讓文物煥發生機

為還原傳承千年的音聲世界,讓更多觀眾在移步換景中了解中國古代音樂的魅力,天博聯合天津美術學院精心設計,打造了一座由中國古代樂器構成的“元宇宙”,通過線上線下聯動的虛擬交互情境,實現“遊園式”觀展。

本次展覽數字化體驗主題圍繞“知音”二字展開,源於“伯牙與子期”的故事。線上小程式“子期在此”以鐘子期“穿越”至天博尋回“樂七寶”,最終與伯牙重聚的互動遊戲,將樂器知識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

記者發現,在展覽現場有一面體感交互“知音墻”,寫意再現了天博館藏的《番王按樂圖》,近觀可見輕輕搖曳的畫中人物,衣履垂動,表情細膩,栩栩如生。“知音墻”通過高清投影和多點觸控,呈現出了本次展覽中展出的樂器圖像。觀者觸摸墻面的樂器圖像時,墻面便會顯示系列互動式元素,如音符、和弦、樂器原聲等。喬岳説:“通過豐富的視覺審美和多元的感官體驗,以互動形式來增進觀眾對古代樂器的了解,讓千年文物煥發生機。另外,展廳內還特別設置古笛發掘、編鐘演奏、撫琴拍照等場景,將古代樂器與復原影像結合,為觀眾呈現穿越時空的視聽盛宴。”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