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總臺推出多檔文化節目 從鏡頭中窺見文化發展脈絡

發佈時間:2023-02-02 13:28:22 |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 作者: 牛夢笛 | 責任編輯:謝榮宇

喜迎新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接連推出《非遺裏的中國》《古韻新聲》春節檔、《中國地名大會》(第三季)等多檔文化節目,以及《如果國寶會説話》跨年特別呈現、《沙海之上:敦煌和威尼斯》《萌兔的奇妙旅程》等紀錄片,以一份寶藏片單點綴新年熒屏,給觀眾帶來一份誠意滿滿的文化大餐。在中國視協融媒體文化委員會秘書長張延利看來,“這些聚焦國寶與非遺的故事,激起了大眾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濃厚興趣。同時,也讓觀眾從尋根之旅中窺見文化發展脈絡”。

創新呈現推動活態傳承

當匠心技藝融入時代元素,傳統文化也能打破時間隔膜,續寫出中華非遺的華美篇章。在千年的歲月沉澱中,《非遺裏的中國》《古韻新聲》等節目通過將傳統文化創新呈現,探索中國傳統文化的常青“密鑰”,體現出講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故事的敘事策略。

與其他非遺類文化節目不同的是,《非遺裏的中國》並未將目光局限于非遺技藝過去的驚艷身影中,而是將重點放在非遺技藝在新時代裏的創新運用,仔細探究非遺與當下生産生活的連結。如,傳統非遺繅絲技藝所獲蠶絲,不僅可用於華服布料,還可變身為新型醫療科技材料。節目中,每一項非遺技藝都被予以富有時代氣息的鮮活表達,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院長楊乘虎表示,“《非遺裏的中國》將非遺與當代生活緊密連接,展現了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傳承和發展。”

借文物之形,傳文脈之火,是《古韻新聲》的創新表達。《古韻新聲》以文物為抓手,深入展現春節傳統,激活文化裏的文明密碼。如女子群舞《桃花源》運用AR視聽技術手段,帶領觀眾踏入明代畫家仇英的《桃花源圖》,沉浸式體驗“移步易景”的“桃花源記”。運用新視聽技術手段,探索新呈現方式,《古韻新聲》不僅打造了喜樂祥和的節日氛圍,也從歷史文脈、歷史細節中找到中國人的身份認同感,讓觀眾産生共情。

觀眾在節目中共同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底蘊內涵,體會貫通古今的中國樣貌、中國智慧和中國精神。以《非遺裏的中國》《古韻新聲》為代表的文化節目通過珍貴的歷史文化和器物,帶領觀眾參與千年流轉的文脈之旅,以文化與文藝的交織,實現入眼、入心的共振。

感受文物背後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

追尋千余件帶著文明印跡、在文明時空中堪為坐標的器物。近期,總臺也推出了一系列文物主題紀錄片。與千千萬萬的觀眾一起往歷史深處探索、發掘中華文明的豐盈,赴一場激動人心的文物之旅、文明之約。

如果説推動文物保護與傳承是《如果國寶會説話》系列紀錄片的核心任務,那麼“跨年特別呈現”則在民族的精神和文化傳承上做出了更多探索。恰如“蕭何月下追韓信圖梅瓶”寄託了天下大同的美好願景,也成為元代貿易暢達、文化交融的見證。《如果國寶會説話》總導演徐歡介紹,“這次的跨年特別節目採用我們一直以來注重視覺藝術創意,思想、技術創新思維的製作理念,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在表現陳國公主面具的畫面特寫中,風沙吹盡、黃金覆面露出,觀眾感受到陳國公主黃金覆面背後的歲月流逝。《如果國寶會説話》以在微觀與宏觀之間的自然轉場,開拓了講述歷史的更多維度,讓觀眾與文物真切共情,達到讓文物“活”起來的效果。

與之相似的,紀錄片《沙海之上:敦煌和威尼斯》在廣闊的文化比較視角下,採用平行結構將兩座城市進行對照敘事,讓“沙州”敦煌與“水城”威尼斯跨越千年同頻共振,展現出“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的和諧圖景。紀錄片通過對兩地“標誌物”的介紹與描述,讓觀眾感受其于歷史深處迸發出的無限魅力與文明的共通之處。《沙海之上》用當下的視角解讀歷史之於今天的意義,以國際的視野詮釋兩座城市之於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

迎接兔年,微紀錄片《萌兔的奇妙旅程》應運而生。“文化與科學的相互映襯”是每一集的特徵。一方面,節目以兔子的生物屬性作為分集線索展開,另一方面,紀錄片還追溯了兔作為文化符號的存在,深入解讀兔的文化意蘊。以萌趣的氣質在科學、歷史、文化的視野裏遊走,觀眾在潤物細無聲中了解到兔在中華文化中的符號象徵和多重寓意。

與文明相約,是回顧,亦是向前。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研究員、高級編輯唐俊表示:“三部紀錄片植根傳統文化,以短小的篇幅探入歷史的縱深,以靈活的躍動講述中國故事。紀錄片找到文物所處年代與當下社會生活的連接,讓越來越多的觀眾讀懂文物背後的時代,讀懂華夏文明何以源遠流長。”這是最生動的講述,也是最走心的傳承。

多維視角解讀傳統文化

強競技性、多端聯動、硬核輸出……傳統文化綜藝找到了正確的打開方式。《中國地名大會》第三季帶著豐富的地理人文知識與緊張而刺激的全新賽制在春節期間回歸,激活傳統基因、梳理歷史脈絡,是地名文化實現輕巧落地的一次有益探索。

聚焦文化傳承,展現時代畫卷。《中國地名大會》第三季的賽制讓人眼前一亮,“跟著地名遊中國”等環節和“地名滋味題”等題型創新競技玩法,拓展著地名知識的輸出方式,也通過“地名+”的思路更深層次探尋文化淵源。在“特別出題人”環節,節目以發生在新時代奮鬥者身上的典型故事為載體,為每一個地名賦予在新時代背景下的新解讀。在巧妙嫁接時代精神之後,地名文化在當下有了深刻的現實迴響。

令人欣慰的是,以《中國地名大會》為代表的文化類綜藝節目層出不窮。《典籍裏的中國》《經典咏流傳》等節目在注重內容思想深度挖掘的同時,在藝術呈現方面都有所創新。在福建師範大學傳播學院教授黃華看來,“這類節目充分調動融合媒體思維和新科技,加強了用戶的參與性互動性,使節目更具觀賞性、更有連接性”。《典籍裏的中國》第二季緊扣一個“活”字,採用AR等現代科技設計了雙向穿越的劇情,同時使用了環幕投屏、AR等技術,把典籍變成有情感、有溫度的故事,打通觀眾情感共鳴的橋梁,實現厚重主題的“軟抵達”。

以文物為媒、用文藝為體、以文化為底色。一批文化節目深耕中國傳統文化,用豐富多彩的創新呈現形式讓傳統文化“活起來”,清晰地勾勒出文化類綜藝的守正創新之路。不僅讓中華文明的歷史脈絡與文化內涵飛入尋常百姓家,更賦予了文明賡續“亙古亙今、日新又新”的活力,推動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性發展與創造性轉換。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