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文物活起來!山東出臺《條例》保護齊長城

發佈時間:2023-02-02 09:34:48 | 來源:人民日報 | 作者:李蕊 | 責任編輯:姜一平

全長千余裏,齊長城沿泰沂山脈逶迤而行,橫貫齊魯大地。

齊長城作為長城的重要組成部分,修築于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現存有準確遺跡可考、年代最早的長城。2022年9月,山東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八次會議通過《山東省齊長城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並於2023年1月1日起施行。為什麼要專門出臺這個《條例》?《條例》將重點解決哪些保護難題?如何推動《條例》貫徹實施?記者就此進行了採訪。

完善制度

守護歷史遺産

登上淄博市淄川區劈山嶺,穿過“一線天”,極目遠眺,齊長城盤旋于山崖之上。

“齊長城始建於春秋時期,完成于戰國時期,是我國古代早期最宏偉的軍事防禦工程之一,迄今已有2600多年的歷史。”淄博市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房敏學説,“齊長城也是一本‘歷史書’。通過考察研究齊長城,可窺見春秋戰國時期齊國的綜合國力。”

在劈山山頂上,一座廟坐落於此,門上牌匾寫著“孟姜女”。“行走魯中山區,可以看到許多齊長城歷史遺址。”房敏學手指牌匾介紹道,“例如眼前的劈山段,有孟姜女哭倒長城斷墻處,還有保存千年的姜女臺、烽火臺等遺跡,是千里齊長城中保留較完好的一段。這是古代勞動人民勤勞與智慧的結晶,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社會價值,必須守護好這筆寶貴的歷史遺産。”

“由於齊長城建設年代久遠,採用了傳統的‘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方式,以夯土墻、土砂混築墻等墻體類型為主,本身建造結構就不太穩固。”房敏學介紹。

“這些年,山東省高度重視齊長城保護工作,總體狀況得到明顯改善,但也面臨諸多問題,例如受沿線生産生活等因素影響,不少段落僅有零星的斷壁殘垣,甚至很難尋見長城遺跡,保護形勢不容樂觀。”山東省司法廳立法一處副處長王秀鴻説,“必須通過地方立法,為齊長城保護工作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2006年,國務院頒布實施了《長城保護條例》,北京、甘肅、河北、寧夏、山西大同等地先後出臺了長城保護地方立法。山東在總結自身實踐經驗、借鑒外省區市立法成果的基礎上,制定出臺《山東省齊長城保護條例》。“《條例》按照‘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工作方針,科學協調齊長城保護與沿線區域生産、建設活動之間的關係,為有效保護齊長城提供了更加完善的制度保障。”山東省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副主任高賢傑表示。

“《條例》的制定,將進一步規範齊長城利用,為齊長城保護工作‘保駕護航’。”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一級巡視員王廷琦表示。

深入調研

解決突出難題

前些年,房敏學背著行囊,足跡踏遍齊長城淄博地段。

“調查研究是地方立法的基礎。我們要搞清楚各段狀況及周邊生態環境情況,並根據不同情況,提出保護規劃方案建議。”房敏學説。

一次,在農村調研時,一位村民提出疑慮:“齊長城穿村而過,如果禁止了生産生活,俺們咋辦?”

房敏學將問題記了下來。2022年6月中旬,山東省人大教科文衛委組織來淄博市開展立法調研,房敏學在座談會上主動提出建議:“應當平衡好保護和利用的關係,在保護中求發展,以發展促保護,二者形成良性迴圈。”

“齊長城有一特殊性,‘斷斷續續’,呈中斷點狀遺存、不能連貫,有的地方遺跡已基本消失,有的地方保存較為完整。”房敏學説,“對並沒有明確保護重點、遺跡已消失的地段,其實無需再耗費過多資金、精力,應把精力放在重要點段,分類採取保護行動。”

齊長城跨多個行政區域,位於行政區劃邊界的點段較多,毗鄰市、縣政府溝通協作機制也存在漏洞。在風門道關處,有三塊碑刻,其中一塊是山東省政府所立的“齊長城遺址風門道關”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石碑,基座上的小字清晰可見為萊蕪區屬;還有一塊是淄博市所立“齊長城遺址——風門道關”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碑刻。“兩地都在此立碑,溝通協作不暢的話,也制約著齊長城的保護修繕。”房敏學説。

在立法調研過程中,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省司法廳相關人員同時開展實地調研,聽取意見建議。

王秀鴻跟隨隊伍在基層調研。“站在一段遺址上時,望著眼前的斷壁殘垣,很有些吃驚,這與想像中的長城完全不一樣,沒有氣勢磅薄的蜿蜒起伏,沒有秀麗的風景。”王秀鴻心生感慨,“我們應該用心守好齊長城的遺跡。”

有一次去青島調研,王秀鴻結識了一位齊長城保護志願者。“業餘時間,我喜歡研究齊長城,但身邊志同道合的人太少,許多人對齊長城歷史文化了解也不深。”聊天中,志願者吐露心聲,“很多地方忙於修復,卻輕於利用,並且基礎研究工作也相對滯後,對齊長城歷史沿革、價值內涵等缺乏深入研究。”

保護資金也是基層部門的“頭疼事”。“長城文獻資料的整理和蒐集、修繕與保護,都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由於保護經費不足,部分保護工作難以開展。”王秀鴻在調研座談時,有的基層部門“倒苦水”,“特別是保養維修、巡查管理經費缺口較大,導致人員力量不足,保護責任缺失、措施不到位,影響保護實效,有的開發利用項目遲遲難落地。”

“此外,沿線工程建設、礦山開採、農田開墾等生産生活對齊長城本體及周邊風貌造成破壞的情況時有發生,其中一個原因在於人們的保護意識還相對淡薄。”王秀鴻提出,“亟待提升人們的保護意識,形成行動自覺。”

多措並舉

確保落地落實

《條例》審議通過後,房敏學捧著文件研究了好幾遍:“當時提出的問題,立法都有回應。”

“此次立法堅持問題導向,立足於齊長城保護工作需要,重點解決保護工作中的實際困難和突出問題。”高賢傑介紹。

“《條例》明確了保護和利用的關係,堅持保護優先、以用促保,對利用方式進行了探索創新,同時,提出齊長城保護規劃應當明確保護標準和保護重點,分類確定保護措施。”房敏學説,《條例》還健全了齊長城保護工作體制機制,對政府主體責任、部門監管責任、基層屬地責任進行了明確,解決了毗鄰市、縣政府溝通協作機制漏洞問題。

“針對資金難題,《條例》也做了回應,比如其中提到的‘資金使用管理制度’,並確定了齊長城所在地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要將齊長城保護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以及相關專項規劃,將齊長城保護所需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王秀鴻介紹,“針對志願者反映的問題,《條例》規定了齊長城專題研究和學術交流、文化産品開發和文藝作品創作等內容。”

如何推動《條例》貫徹實施?高賢傑介紹,山東運用多種形式,開展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宣傳學習活動。通過電視、報刊、網路等進行全方位、多渠道宣傳,並開展了《條例》進企業、進農村、進社區、進學校等系列活動,把握好重大活動、重要節點,宣傳普及《條例》,為其順利實施營造濃厚的氛圍。

“我們將按照《條例》的規定認真履職,加強部門協同,統籌齊長城保護與基本建設的關係,加強涉齊長城工程建設文物審批,形成工作合力。”王廷琦介紹,“全省加大經費投入,每年啟動一批齊長城搶險、保護項目,力爭在‘十四五’期間基本消除重大安全隱患。”

與此同時,山東實施齊長城“紅黃綠”段保護管理,嚴管“紅段”,緊盯“黃段”,不放鬆“綠段”,著力提升人防、物防、技防能力,健全齊長城公益性崗位巡護員隊伍,開展衛星遙感監測,建設省市縣三級齊長城安全監管平臺。

“下一步,我們將多措並舉保障《條例》落地落實,同時加快推進重大立法項目,以良法促發展、保善治。”山東省司法廳黨委書記、廳長楊增勝説,“未來,踏上全長千里的齊長城遺跡,人們更能領略齊魯大地的歷史內涵與文化魅力。”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