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1月31日訊 (記者 蘇向東)元宵佳節之際,故宮博物院首部原創兒童音樂劇《甪端》將於2月3日至5日登上國家大劇院。
該劇通過故宮小神獸“甪端”推動文物資訊化引來的風波,講述了新時代文物傳承與創新的故事,劇中許多角色原型來自故宮博物院藏文物。那些默默端立在展廳中或是靜靜躺在庫房中的文物,經過文化提煉和藝術處理,被賦予獨特的外貌和鮮明的性格,化身為一個個生動的角色,“活”了起來。
兒童音樂劇《甪端》海報
音樂劇中的甪端以故宮博物院壽康宮宮廷原狀陳列中的明萬曆掐絲琺瑯香薰為原型,其掐絲琺瑯的外衣源於華美的景泰藍工藝。由於甪端本是中國神話傳説中的一種神獸,傳説它頭上一角、足下踏蛇,能夠日行一萬里、夜行八千里、通曉四方語言,因此在角色創作中,《甪端》採用了具代表性的獨角,再配以演員矯健的身姿,使文物外形特點和性格才能均得以充分表達。
《甪端》中還有以故宮博物院國寶級文物金甌永固杯、《梅鵲圖》和《平復帖》為原型的三位配角,它們的角色設計同樣兼顧文物特質、歷史資訊與舞臺效果。
金甌永固杯
金甌永固杯制于清代乾隆年間,是每年元旦(大年初一)在養心殿東暖閣舉行開筆儀式時,皇帝專用的金質酒杯。儀式上,杯中會盛滿屠蘇酒,擺放于案上,皇帝親自點燃玉燭,書寫祈求江山社稷平安吉祥的吉語。金甌永固杯象徵江山永固,也象徵歲歲年年的祈福。《甪端》中的金甌永固杯,其角色外形突出金色外觀和寶石鑲嵌,並巧妙地將兩耳和三足裝飾設計在胳膊和腿部,塑造了一隻行走的杯子,莊重有趣。
《梅鵲圖》
《梅鵲圖》本是南宋沈子蕃的一件緙絲作品,是故宮織繡的代表之作。緙絲是我國傳統絲織手工技藝之一,採用“通經斷緯”織法,織造細緻,技法繁複,耗時長久,有“一寸緙絲一寸金”和“織中之聖”的盛名。面對這樣一件質地柔軟、珍貴精緻的絲織品,劇中將其塑造為溫婉柔和的宋代仕女形象,織繡圖案便是她的外衣,粧面更是借鑒了那個時代的女性粧面,著力還原其歷史資訊。
《平復帖》局部
《平復帖》是西晉文學家、書法家陸機創作的書法作品,是陸機寫給一位身體多病、難以痊癒的友人的信札,因其中有“恐難平復”字樣得名。此帖是作者用禿筆寫于麻紙之上,筆意婉轉生動,風格平淡質樸,字體為草隸,即隸書的草寫體,較難識讀。《平復帖》的書寫年代距今已有1700餘年,是現存年代最早並真實可信的名家墨跡。基於這些歷史資訊,劇中將其塑造成一位頭戴冠帽、手持刀扇、步伐徐緩、辭藻華麗的書生,文人氣質呼之欲出。
《甪端》劇照
《甪端》劇中,“活”起來的不僅僅是文物形象,更是文物背後的歷史文化資訊。曾經高冷枯燥的文物資訊,經過價值挖掘、提煉轉化,借由角色設計和獨白對話,巧妙融入劇情,拉近了觀眾與文物的距離,拉近了歷史與現實的距離。 (故宮博物院 供圖)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