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漢魏洛陽城遺址考古發掘60年成果豐碩

發佈時間:2022-12-29 13:18:20 | 來源:光明日報 | 作者:王勝昔 梁笑宇 | 責任編輯:秦金月

光明日報記者 王勝昔 光明日報通訊員 梁笑宇

“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2022年,是漢魏洛陽城遺址正式開展考古發掘的第60個年頭。自1962年起,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開始對漢魏洛陽城遺址進行科學系統的考古發掘與研究工作。60年間,在幾代考古工作者的接續努力下,漢魏洛陽城遺址正漸漸拂去黃塵,並成為目前考古資料最為豐富的古代都城遺址。

遺存勘察豐富對洛陽城認知

漢魏洛陽城遺址位於今河南省洛陽市中心城區東約15公里,其始建於西周,是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等的都城,至唐初廢棄。在其長達約1600年的建城史中,建都史近600年。

“因其建城歷史悠久、沿用朝代眾多,使得遺址中各種遺跡關係錯綜複雜,難以辨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漢魏城隊隊長劉濤介紹,在對漢魏洛陽城遺址進行考古勘察時,需要考古工作者既能搞清楚一個遺址的平面現象,又能夠立體地去解剖它們,從內涵中尋找前代的遺存,這樣才能不讓重要的考古資訊在不經意間流失或泯滅。

“通過60年的考古工作,漢魏洛陽城整體城市佈局、時代變化、建築形態、形制演變和功能分區已經越來越清晰。”劉濤説,如今,漢魏洛陽城遺址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考古發現,比如南郊禮制建築遺址、金墉城遺址、永寧寺遺址和宮城閶闔門和宮城遺址等,這些遺存大大豐富了人們對漢魏洛陽城的認識。

多元文化在此匯聚

站在漢魏洛陽城遺址的銅駝大街上,遠處的邙山連綿起伏,向洛河南岸望去,萬安山山頂在雲間若隱若現,這裡正是漢魏洛陽城的“中軸線”。順著這條軸線北行,太極殿遺址正被一座鋼鐵大棚牢固地保護著。

“都城是國家文化最核心的物質載體,最為深刻地反映出一個時代的文化特質。其核心是宮城,宮城的核心則是大朝正殿。”劉濤説,作為大朝正殿的太極殿,處於都城中心與主要軸線終端上最顯赫位置,體現了中國古代“居中”的傳統思想意識和文化傳承。

“如果將中華文明比作黃河,那麼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就如同在探尋長河起點處的涓涓細流,漢魏洛陽城遺址則如小浪底水庫一般,多元的文化在此匯聚,形成了具有獨特且強大生命力與創造力的浪潮,繼而向下游磅薄奔涌。”劉濤説,隨著漢魏時期,北方草原民族漸次進入中原以後,形成遊牧與農耕民族大融合,使得漢魏洛陽城遺址成為探索中華文明起源與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發展特性、進程與動因的重要研究載體,其實證了中華文明經多元融合併輻射影響整個歐亞大陸以及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從形成到強大的恢宏歷史進程。北魏作為北方遊牧文化的代表性王朝,其在平城、洛陽均修建了承襲自曹魏洛陽宮的太極殿作為大朝正殿,正是中華文明強大向心力的具體表現之一。

“活化”歷史文化資源

作為目前考古資料最為充分的古代都城遺址,漢魏洛陽城60年的考古工作,也為漢魏洛陽城遺址公園建設和文化遺産保護提供了豐富的物質資料。

漫步漢魏洛陽城遺址,每一處已發掘的遺跡旁都豎立著一個標誌牌,通過漢魏洛陽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官方微信小程式“千年閱一年”,掃一掃標誌牌上的二維碼,關於這處遺跡的出土文物,歷史事件、重要人物、典故、詩詞作品及相關考古報告等一應俱全。同時,得益於考古發掘工作的深入,針對漢魏洛陽城多代重疊的特點,這裡不同時期的歷史變遷也以時間軸的形式直觀地向遊客展現。

此外,2022年初,漢魏洛陽城遺址博物館正式立項建設。漢魏洛陽城遺址考古發掘和文化遺産保護新篇章從此揭開。據悉,作為黃河國家文化公園的重要組成部分,漢魏洛陽城遺址博物館建成後,將系統展示漢魏洛陽城遺址60年來的重要考古發掘研究成果及其重要的歷史、科學、文化藝術價值,展示漢魏時期都城發展演變與作為絲綢之路東方起點,經學、禮學、佛學的文化中心,客家祖源地,民族融合之地等方面的重大作用與意義,對推動洛陽市歷史文化資源活化利用,助力叫響“東方博物館之都”品牌,建設國際人文交往中心提供有力支撐。

《光明日報》( 2022年12月29日 14版)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