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準:送劇下鄉 服務群眾

發佈時間:2022-12-28 10:47:32 | 來源:人民日報 | 作者:申 琳 瓊達卓嘎 | 責任編輯:秦金月

送劇下鄉 服務群眾(解碼·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準)

核心閱讀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推出更多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

60年來,西藏自治區話劇團不斷壯大,既表演大劇目,也送劇下鄉,創作貼近生活、貼近基層群眾的小戲、小品,還投身公共文化數字化建設,受到當地群眾的歡迎和喜愛,推動了話劇事業在西藏發展進步。

演出終了,一群藏族演員次第登臺謝幕,一同登場的還有這齣劇目的指導老師——濮存昕。這是由西藏自治區話劇團排演的一場話劇,演員是上海戲劇學院西藏班的22名學生,該劇由濮存昕執導,特別分為普通話和藏語兩個版本。

“我之前在上海生活,是話劇愛好者。如今在雪域高原看到這樣高水準的話劇,感到格外高興。”在拉薩工作的陳治龍説。這是話劇事業在西藏發展進步的縮影。60年來,西藏話劇人的足跡遍佈西藏的城鎮、鄉村、學校、邊防哨所,送劇下鄉、服務群眾。

培養齊備人才隊伍

1959年,上海戲劇學院為西藏開設話劇表演班,索朗繞登幸運地成為這個班的學生。由田漢創作的《文成公主》成為他們的畢業劇目,索朗繞登在劇中飾演文成公主的舅舅。多年後,很多人依然用劇中的稱呼“阿古拉”(藏語“叔叔”)來稱呼他。

1962年7月1日,以上海戲劇學院西藏話劇表演班第一批畢業生為主體的西藏自治區話劇團正式成立。

自此,上海戲劇學院西藏話劇表演班每10年招生一次,迄今已培養了6屆畢業生,他們成為西藏話劇事業發展的中堅力量。據介紹,西藏話劇團的演職人員中九成以上畢業于上海戲劇學院,都受過系統的專業教育。

畢業劇目是這些學生的“初考”,也是他們登上職業戲劇舞臺的起點。用少數民族語言演繹經典話劇著作,是西藏戲劇團演員們的特色之作。

“濮存昕老師的腿做過手術,但依舊跪在地上做示範,讓我們感受表演的動作。他還在劇中加入了藏族歌舞,用熟悉的文化讓我們放鬆下來。”回憶排練的過程,演員白瑪拉吉感慨自己的成長。

在排練中,一代代話劇人才完成了從青澀到成熟的轉變。西藏話劇人才隊伍越發完善,話劇團形成了老中青人才齊整的梯隊格局,擁有編導演齊全、燈服道效化等齊備的人才隊伍。

“如今,我們擁有一批在全區乃至在全國都享有盛譽的劇作家、導演、舞美和表演藝術家,他們有能力創作演出高品質話劇作品,也正努力為高原話劇事業耕耘希望的沃土。”西藏話劇團團長普布次仁表示。

把戲送下去、留下來

西藏話劇團的演員,幾乎個個都參與過“送劇下鄉”。在地廣人稀的鄉鎮表演話劇,和大舞臺不同。每個新進話劇團的年輕人,都曾聽過這樣一個故事——在一次下鄉演出中,演出場所沒有電,演員們靠8支蠟燭照明,最終完成了一場戲劇演出。

2007年,23歲的阿旺仁青跟著話劇團去那曲地區嘉黎縣送劇下鄉。“下鄉演出非常艱辛,時間基本都在1個月以上,特別是到偏遠的農牧區時,路途遙遠還很危險。當時我們在路上遇到了泥石流,情況十分危急。”阿旺仁青回憶。然而,在快到縣城時,一車人看到牧民們激動地揮舞著手中的哈達迎接他們,“那一刻,我覺得一切都是值得的。”阿旺仁青説。

普布次仁記得,有一次話劇團去山南演出,當地為話劇團的演員們準備了雞蛋,每個雞蛋上還標注了姓名。當地工作人員告訴他,這些是群眾的名字,原來這些雞蛋都是當地群眾聽説話劇團來表演,特地送上的禮物。“那是老百姓對我們的喜愛呀!”普布次仁説。

現在,西藏各地的基礎設施大為改善,但下鄉演出依然是辛苦活。話劇團的成員們到達之後,便要卸車、裝臺、演出,經常一忙就到深夜。

西藏話劇團還積極為基層表演人員開展培訓。西藏話劇團黨組書記王全平説:“我們不僅要把戲送下去,還要努力把戲留下來,話劇團定期走下去對民間、基層藝術團進行培訓,又把西藏各地有潛力的基層演職人員請上來,對他們進行一對一的培訓,培訓內容包括表演、創作等。”據介紹,這項工作開展近5年來,西藏話劇團已經先後培訓了100余名基層演職人員。

西藏話劇團還積極開展“文藝走訪基層”“高雅藝術進校園”等社會演出和全國巡演,推動西藏優秀話劇走向全國舞臺,巡迴演出的足跡遍佈西藏的農村、牧場、邊防哨所以及國內多個省份,每年完成演出不少於120場次。

探索更多傳播形式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推出更多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如何結合當地實際情況以及獨特的民族地域文化,更好地創作和傳播話劇?西藏話劇團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創新。

劇目作品更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受限于場地等因素,大型劇目很難在基層表演,話劇團就帶著小戲、小品下鄉。西藏話劇團每年都要創作大量的小戲小品劇目,如藏語小品《張不美相親》、四川方言劇《芙蓉樹下》《鄰里之間》等。這些作品大多取材于小人物的小故事,受到當地群眾的喜愛。

拓展渠道,進一步擴大受眾覆蓋面。這些年,話劇團利用晚會、影視劇等平臺,把創作從實體劇場搬上更大舞臺。在藏曆新年晚會上,話劇團經常帶來精彩的表演。“1996年的晚會上,我們創作了小品《花傘下》,産生很大影響,至今老百姓中還流傳著當時節目中的一些臺詞。”編劇尼瑪頓珠説。同時,尼瑪頓珠等話劇團成員共同創作了西藏第一部藏語情景喜劇《快樂生活》。這部小成本、小製作的電視劇在西藏引發了觀看熱潮,尼瑪頓珠記得,播出的那段時間正好是收青稞的季節,“但大家再忙,也會放下手頭的農活,趕回家看西藏電視臺播放的《快樂生活》。”直到現在,這部電視劇裏的許多片段還被老百姓們反覆提及。

如今,劇團還積極投身公共文化數字化建設,將《共同家園》《八廓街北院》等優秀劇目視頻上傳至網路平臺實現資源共用,或儲存在光碟或隨身碟中,分送至基層文化站,擴大優質文化産品和服務供給。

話劇種子逐漸在高原播撒,但西藏話劇人沒有停下創新的腳步。“我們完成了由中國兒童藝術劇院引進的兒童劇《特殊作業》,這是西藏首部兒童劇。我們近年把目光重點放在了西藏兒童身上,將通過基層巡演的方式,把它送到偏遠地區少年兒童身邊。”王全平説。

王全平介紹,西藏話劇團堅持“全公益”的惠民定位,60年演出5000余場次、觀眾人數超500萬人次。未來5年,西藏話劇團還將通過新建劇場的數字化運用,打造“線下演出+線上演播”深度融合,為更多觀眾帶來全新的話劇體驗。

本報記者 申 琳 瓊達卓嘎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