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AI生成技術撼動藝術界 “魔法頭像”讓人歡喜讓人憂

發佈時間:2022-12-26 09:10:02 | 來源:科技日報 | 作者:張佳欣 | 責任編輯:秦金月

【科技創新世界潮】

2022年似乎是人工智慧(AI)突破性的一年,許多創新的AI産品投入市場。其中最受歡迎的産品之一是照片編輯應用程式Lensa,它能讓用戶創建類似動漫的數字肖像,該功能被稱為“魔法頭像”。近一段時間以來,Lensa憑藉這些受歡迎的頭像已躋身全球應用程式商店榜首,不僅如此,它在藝術界同樣也成為了熱門話題。

是什麼讓Lensa脫穎而出

這款于2018年發佈的應用程式提供了一系列照片潤色功能,例如,可通過使用濾鏡和消除“瑕疵”來使自拍看起來更漂亮。最新版本的應用程式更新了“魔法頭像”新功能。

用戶通過手機上傳10—20張臉部照片並支付一定費用,就能“委託”Lensa製作多達200張風格各異的AI肖像。

美國創業公司Stability AI今年8月開源了一個名為“穩定擴散”(Stable Diffusion)的AI模型,它可根據用戶給定的文本生成對應的圖像。根據美國線上科技雜誌《How-to-Geek》的一份報告,它能讓人們模倣不同的藝術風格,包括漫畫、科幻、波普藝術和傳統肖像畫。而Lensa的這些肖像正是使用“穩定擴散”生成的。

澳大利亞《對話》雜誌刊文稱,如果“穩定擴散”是一個文本到圖像的系統,那麼Lensa似乎很不同,因為它接受的是圖像,而非文字。這是因為Lensa最大的創新之一是簡化了文本倒置的過程。

Lensa採用用戶提供的照片,並將其注入“穩定擴散”的現有知識庫,教系統如何“捕捉”用戶的特徵,以對其進行風格化處理。

使用者擔憂隱私洩露

雖然“魔法頭像”是一個有趣且令人印象深刻的功能,但它引發了人們對個人隱私和肖像權的擔憂。人們擔心該程式可能會在未經自己許可的情況下,通過將自拍作為AI模型的輸入來創建個人的面部肖像。

此外,一些人質疑這款應用的價格,它要求最低支付6美元,或每年支付53.99美元才能使用個人照片創建AI圖像。還有人擔心,用戶實際上是在花錢訓練面部識別AI,並放棄了私人數據。

此外,該應用程式的創建者普裏斯瑪實驗室此前曾因意外生成裸露的色情圖片而陷入輿論旋渦,儘管該應用程式的政策是“禁止裸體”和“僅限成人”。該公司首席執行官表示,只有在AI被故意引導創建此類內容的情況下,才會發生這種行為,這違反了應用程式的使用條款。然而,正如美國科技類部落格TechCrunch的報告中所述,一些人表達了對該應用程式被濫用的可能性以及它可能對用戶的自我形象和身體形象産生影響的擔憂。

除了存在非主動意願生成色情內容的風險外,還有人擔心AI可能被用來製造政治錯誤資訊和擾亂教育。總體而言,Lensa AI應用提醒人們,AI技術仍處於實驗階段,如果監管不當,可能會産生意想不到的後果。

藝術家擔心版權問題

Lensa AI應用程式及其“魔法頭像”功能的流行,還引發了藝術家們的擔憂,他們擔心AI圖像生成器的大範圍使用會讓他們丟掉飯碗。

根據美國媒體Futurism的報告,這種機器學習模型是在未經同意的情況下對圖像進行訓練的,個人或藝術家無法選擇退出數據集。

然而,《對話》雜誌文章表示,Lensa生成的圖像借用了其他藝術家作品的創意,但不包含他們作品的任何實際片段。澳大利亞藝術法律中心明確指出,雖然單個藝術品受版權保護,但其背後的風格元素和理念卻難以納入保護範圍。

西班牙漫畫家兼插畫家迪亞茲表示,AI只是將現有的東西進行非常空洞的混合。“如果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它背後沒有任何意識。我真的希望人們能夠理解我們(藝術家)在創作某些東西時所做的事情……希望人們會期待人類藝術。”

迪亞茲説:“我不反對人工智慧,如果它是我們可以使用的工具,並且人們學會重視我們在工作中投入的東西,我認為它會很好。”

藝術的未來何去何從

《對話》雜誌文章認為,雖然AI藝術模型在過去5年裏取得了巨大進步,但它仍需要面對很多挑戰。雖然它們作品中的文字是可識別的,但往往是無意識的。

還有一個明顯的制約因素,那就是這些模式只能産生數字藝術。AI不能像人類那樣用油彩或粉筆工作。就像黑膠唱片捲土重來一樣,技術最初可能會創造出一種新的形式,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似乎總是會回到最高品質的原始形式。

最終,正如之前研究發現的那樣,目前形式的AI模型更有可能成為藝術家的新工具,而不是創造性人類作品的數字替代品。例如,以AI生成的一系列圖像作為起點,然後由人類藝術家進行選擇和改進。這結合了AI藝術模型的優勢(快速迭代和創建圖像)和人類藝術家的優勢(對藝術品的願景,並克服了AI模型的問題)。這在需要特定輸出的委託藝術的情況下尤為如此。

此外,還需要思考的是,選擇不使用AI的藝術家可能無法跟上受AI加持的藝術家的腳步,而被時代拋棄。(科技日報 實習記者 張佳欣)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