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味話劇如何出新
本報記者劉淼
劇場內感受上世紀50年代老北京的生活氣息,劇場外可以玩撈小金魚、套圈、跳房子這些老北京人兒時的遊戲,演出結束還能拎著老北京汽水、餅乾回家,這是日前由北京演藝集團出品、北京兒童藝術劇院創作的兒童劇《花貓三丫上房了》在北京民族文化宮大劇院上演時的情景。
在由黃盈工作室出品、北京文化藝術基金2021年度資助項目話劇《我這半輩子》中,作為編劇、導演的黃盈,從作家老舍一系列自傳性質文學作品中,凝練出舒常順這樣一位主角,講述了他在北平和倫敦度過的前半生……
書寫北京城市記憶,描摹北京風土人情,京味話劇自誕生以來一直深受觀眾特別是北京觀眾的歡迎。近年來,不少創作者以不同的方式嘗試對京味話劇進行藝術開拓。從京味到新京味的嬗變過程中,廣大文藝工作者以對時代脈搏的敏感切中,深情記錄著北京這座城市的變遷。
博大精深的文化樣本
提到京味話劇,大家自然而然地會首先想到北京人民藝術劇院。
“21世紀以來,京味話劇的倡導者、研究者普遍傾向於將源頭追溯到北京人藝的話劇《龍須溝》,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是新中國成立後最早進行北京題材表達的話劇作品,具備了京味話劇的某些特徵。而在話劇《茶館》的創作中,雖然編劇老舍沒有提出這是一部京味話劇,導演焦菊隱也沒有把京味作為該劇演劇實踐的目標,《茶館》卻被後世稱為京味話劇的代表。北京人藝也無形中與京味話劇結合在了一起,成為京味話劇創作的主要陣地。”青年評論家徐健認為,正是有了《茶館》,京味話劇在新時期的崛起和發展才有了更多的底氣與光彩,特別是老舍在劇本上以“三個階段”表現時代更疊的時間結構方式、群像展覽式的人物表現方式、悲喜交融的風格特色以及二度創作上鮮明的民族化特點,都成為此後京味話劇創作無形中遵循的規範。
朔石在《京味話劇的前世今生》一文中分析,京味話劇之所以碩果豐實,之所以能在其中誕生《茶館》式的傳奇,能遽然立起一代大師級的人物,其實皆源於背後隱藏著一個龐大的文化背景和時代支撐體系。京味話劇風格確立的本身有賴於深厚悠久的北京文明以及意趣豐盈的北京方言。北京禮儀文明中所包含的那種“鹹近士風”的雍容閒雅與尊貴之氣,既幽默達觀,又體察入微,體現了優秀的民族文化傳統底蘊;北京方言詼諧生動,有豐富的潛臺詞特質,為舞臺注入了饒有意趣的儀式化因素和溫厚的質感。
推陳出新破除“緊箍咒”
在老一輩文藝工作者的不斷努力下,京味話劇構成了一個完整而出色的演劇體系,但也逐漸變為不甘循規蹈矩的創造者的一道“緊箍咒”。進入新時代以來,文藝工作者以各種形式和手段嘗試推陳出新,力圖破除這道“緊箍咒”。
作為北京人藝話劇藝術的傳承者、發展者,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原院長、導演任鳴在京味話劇的創作中,進行了諸多嘗試。“自《北街南院》之後,經過《全家福》《蓮花》《玩家》等作品的實踐,任鳴在北京人藝完成了京味話劇向新京味話劇創作的嬗變。而在此期間,北京人藝新排、復排、重排演出的作品,也從題材內容、審美傾向等方面尋找京味話劇與新時代的契合路徑。如何在保留、延續京味傳統的前提下,建立符合時代審美和接受心理的新的審美體系,如何將新的戲劇表現手段融入京味話劇的創新發展中,是這些作品不斷探索的課題。”徐健説。
2022年,北京演藝集團提出“兩新四化”發展願景。“兩新”就是不斷推出“新京味、新經典”作品。北京演藝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趙佳琛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北京講四個文化:古都文化、紅色文化、京味文化、創新文化。新京味就是涵蓋這些北京文化的內核,講新北京人和老北京人共同的故事。所以我們將來的作品是聚焦新京味,力爭打造新經典,努力使我們創作的劇目由普遍劇目變成精品劇目,由精品劇目變成能常年不斷演出的經典劇目。”
《花貓三丫上房了》就是在“兩新”理念下精心打造的作品。2020年,北京演藝集團與北京出版集團強強聯合,將北京出版集團旗下北京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的葉廣芩兒童文學“三部曲”納入北京兒藝的創作選題中。2021年底,其改編的第一部兒童劇《耗子大爺起晚了》首演,收穫業內外好評,《花貓三丫上房了》正是“三部曲”的第二部。
作為一部現實題材兒童劇,《花貓三丫上房了》著重展示孩子在成長中探索的過程,展現北京這座城市裏人的溫度,探究京味的精神內核,並探討當下關於“友情”“二胎”“親子關係”等熱門社會話題。
除了北京的文藝院團,一些獨立的創作者也在以自己的方式進行京味話劇的創作實驗。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北京人,黃盈50多部作品中有9部是京味題材。無論是早幾年的《棗樹》《滷煮》《馬前馬前》,或是近幾年的《斷金》《打開1990》《福壽全》等都給人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其最新創作的《我這半輩子》中,他又將目光投向了京味文學奠基人老舍。
“我們的生活是在不斷變化的。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北京人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善,北京這座城市也有突飛猛進的發展。我希望我的作品能夠更多地與當下産生聯繫,跟現在的觀眾産生共鳴。”黃盈説,在《我這半輩子中》,雖然講述的是近百年前的故事,但所表達的青年人對於生活的迷茫同樣適用於今日,“新的環境、新的生活、新的變化,我們的作品應該表現出當下的現實意義。我們的生活越來越精彩,但我們的作品似乎更趨同,大家總是在看似安全地使用著所謂京味的符號、元素,追求的是樣態上的像,並不是生活的真實反映。”
尋找北京文化的根
新京味如何出新?戲劇導演陶垣認為,新京味話劇的創作,應在充分總結、繼承以北京人藝為代表的傳統京味戲劇創作經驗的基礎上,從主題、內容、形式等方面認真思考新的內涵:新時代的京味戲劇應承載什麼樣的審美功能和時代命題?北京這座城市的景觀、生活、語言有哪些新變化?如何以新鮮的表現形式、多元的藝術風格、豐富的技術手段講好北京故事?“其中最核心的是要在內容上回歸現實主義,塑造具有複雜性、多面性的人物,展現真實可信的生活,而在形態上打破現實主義,允許並鼓勵在表演形態、舞臺美術、時空處理等方面進行更多新的探索,以融合傳統和現代、新老相容並包的藝術姿態展現北京作為全國文化中心的獨特魅力。”陶垣説。
徐健則談到,京味話劇的創作應該是由內而外、再由外入內的過程,它是創作者生活經驗、文化經驗、思考經驗的調動,是因情而作的有感抒發,是對歷史的理性反思與現實的清醒判斷;同時,借由北京的人事、京味的語言、風俗習慣等藝術的表達,生成體現著思想深度、人文底蘊、藝術品質的舞臺作品,這理應成為京味話劇的文化追求。“當然,展現京味的作品並非一定要與老北京的故事、經驗、事物相聯繫,而是要善於從紛繁複雜的表像中提煉出思想的精華,告訴後人北京文化的根在哪,如何去守護我們的文化血脈,而不是讓京味成為今人精心策劃、精心包裝的一個炫目的商業符號。”徐健説。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