鬥和鬥最早均出自甲骨文,鬥(dǒu)是指盛酒的容器,也指計量糧食的工具;鬥(dòu)是指戰鬥或爭鬥,在甲骨文裏像是兩個披頭散發的人,舉起雙拳,擺出架勢在進行徒手搏鬥的樣子,現在則統一寫作“鬥”。
古代的中國人很好“鬥”,但千萬別以為中國人是一言不合就動手的戰鬥種族。因為這個“鬥”指的不是戰爭的勝負,而是遊戲的輸贏,這就是古代的“鬥戲”。
比如鬥雞,是從兩千多年前就開流行的國民級競技項目。《左傳·昭公二十五年》中記載:“季、郈之雞鬥,季氏介其雞,郈氏為之金”,説的是季平子和郈昭伯兩位勝負欲爆棚的玩家,一個在雞翅膀下撒芥末(另有説法認為是用膠塗抹在羽毛上),一個在雞腿上綁刀子,你出陰招我就使壞,毫無公平競賽的精神可言。
成語“呆若木雞”,在今天是説人愣頭愣腦的貶義詞,但其實這個成語出自《莊子·達生》,説的是鬥雞狂熱愛好者周宣王,重金聘請了一位叫紀渻子的傳奇教練來為他訓練出一隻常勝不敗的鬥雞。紀渻子用了四十天的時間,訓練出一隻看起來呆卻戰鬥力超神的鬥雞,堪稱鬥雞中的戰鬥機。
到了唐代,上至王侯將相,下至販夫走卒,全都喜歡鬥雞。初唐四傑中的王勃為了在鬥雞比賽中當好氣氛組和拉拉隊員,提筆寫下了《檄英王雞》的雄文,結果被扣上了一個“挑撥離間”的罪名,就此斷送了政治生命。
到了盛唐,作為“骨灰級愛好者”和“硬核玩家”的唐玄宗,不但自身就是鬥雞高手,還在皇宮裏成立了專門的“雞坊”,選拔“雞”材,聘請大牌教練,誓要打造衝出亞洲,走向世界的“鬥雞國家隊”。
除了鬥雞之外,古人還喜歡鬥鴨、鬥鵝、鬥牛、鬥蛐蛐、鬥蜘蛛等等。在古人的遊戲世界裏,不只能動的可以鬥,不能動的也可以鬥。
比如鬥草、鬥花、鬥茶甚至鬥物、鬥巧,從飛禽走獸到昆蟲植物,從日常應用到百工技巧,總之是萬物皆可鬥就是了。
這些兼具娛樂精神和競技比賽的鬥戲盛行的時代,往往也是國力強盛、經濟富足、思想開放的安逸時代。它既體現了古人對精神愉悅的追求,更為今天的我們留下了無數的民俗文化。
文/王磊(網路超人氣歷史老師)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