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從4700年前的豪宅 一窺史前人類建築技藝

發佈時間:2022-08-16 08:32:12 | 來源:華西都市報 | 作者:郝瑩 楊峰 | 責任編輯:姜一平

探尋湖南澧縣雞叫城遺址

從4700年前的豪宅一窺史前人類建築技藝

作為202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位於湖南省常德市澧縣的新石器時代遺址——雞叫城遺址,有一項極為特殊的發現:這是一座建造于4700多年前的屈家嶺文化時期、五開間共七室、面積420平方米的大型“豪宅”,加上回廊總面積達630平方米。考古學家認為,這座編號為F63的房子,是中國最早、最完整的木構建築遺存,其體量、規模和建築方式都是前所未見。

日前,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考古中國”報道組記者來到雞叫城遺址,透過埋藏4700年的地基、木柱,觸摸史前人類的生活碎片。

“精緻”的豪宅

F63建築遺跡第一次露出“冰山一角”是在1998年。當時,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員為了確認遺址年代,對雞叫城遺址西城墻進行解剖,發現了部分木質構件,但受限于發掘面積,當時並不能判斷它們的性質。2006年再次發掘,因為發掘面積有限仍未解惑。直到2018年雞叫城遺址重啟考古工作,從2020年10月開始,該項目負責人郭偉民、執行領隊范憲軍等考古工作者前後發掘4次,費時一年才揭開了F63的全貌。

從遺存的地基和木質構件來看,F63結構清晰,五開間七室加上週邊廊道,總面積達630平方米。在建築方式上,F63在開挖的基槽內鋪上窄長的木板,建造好地基再立木柱,這樣房子更加穩固,不易下陷。

7月中旬,范憲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在保存較好的木柱上都發現了穿孔,大多是兩側內向大約45度的斜穿孔,對於穿孔的作用目前有兩種猜測,一種是認為插木棍用的,以繩索等固定,形成三角結構,讓房屋地基更穩定;另一種認為大型木材運輸困難,穿孔是為了方便搬運。”

郭偉民至今仍記得發現F63時的喜悅,“前所未見,這座房子為理解長江流域史前建築形式與技術提供了重要資料。”

層層揭開真面

F63的發掘整整耗時一年,發掘面積大,上方疊壓了豐富的文化堆積,讓發掘難度倍增。

由於雞叫城遺址有長期、連續不斷的人類活動,不同時代的人在這裡留下痕跡,所以在發掘過程中,考古學家們要根據不同土層來區分不同年代的堆積。“上面的堆積肯定比下面的年代晚,我們就根據疊壓它以及被它打破的堆積中出土的遺物,進行類型學的排比,以此來判斷其相對年代。”

在范憲軍看來,發掘F63最困難之處,就是要將其層層揭開。F63所處的發掘區共有50余個探方(把發掘區劃分為若干相等的正方格,以方格為單位,分工發掘,這些正方格叫“探方”),上方堆積複雜,遺跡眾多,發掘過程中還需要統一層位,進行編號,每個探方的情況不同,要保持同步發掘,還要及時記錄、保護,是很有挑戰性的工作。

關鍵的繩索

在逐漸揭開上層堆積的過程中,F63的年代是考古人員始終關心的問題。

郭偉民説:“雞叫城遺址有幾個非常重要的時期,早期環壕的開鑿、環壕廢棄後堆積大量谷糠,在這上面又挖了一條溝槽,裏面鋪了木板,然後在這上面建了大型的房子,這些都是非常關鍵的年代,除了考古學初步的相對年代判斷外,還要用碳十四等更加精確的科學手段去檢測。”

幸運的是,考古隊員發現了三節繩索,這成為準確定位F63年代的關鍵。郭偉民解釋説:“三節繩索中有藤繩和竹繩,和其他木材不同,藤本植物和竹子的生長期、存活期都比較短,所以檢測出這些繩子的年代,基本上就代表了房子的建造年代。”

至今,范憲軍仍記得發現繩索時的心情,“當時看到保存如此好的繩索,既意外又驚喜,繩子是用來抬木板的,其中一個直接嵌套在木板下面,為了套牢它,木板兩側還鑿了小凹槽,這説明它肯定是建造時使用的。這些繩子能保留下來很不容易,一方面可以用於檢測房子的建造年代,另一方面還可以了解當時的編織工藝。”

經過多項數據的研究檢測,考古學家得出較為準確的結論,F63建造于距今大約4700年前的屈家嶺文化時期。

一個公共活動場所

已結束髮掘的F63面積比籃球場還大,房子主體呈長方形,週邊還有廊道,形狀方正,結構清晰。“這個房子太重要了,它的體量、結構、建築方式都是前所未見,能透露出很多資訊。”郭偉民説。

首先是建造方式,F63的臺基上被挖出長條狀的基槽,基槽中鋪上大小相符的木板,木板上才是房子的立柱,有了地基就可以防止沉降,讓房屋更堅固,這種建築方式極為獨特。保留下來的地基可以清晰看出房屋的結構,總共有5個開間,除開最東邊面積較大的開間,其餘4個是完全對稱的,這符合中國後期建築的修建習慣。

建造F63使用的木柱,直徑大多為五六十釐米,大的甚至有一米,木材以楠木、樟木為主。范憲軍説:“這説明當時的人對木材、樹種的選擇有一定知識儲備,因為周邊的山上肯定有很多種樹,他們選擇了最合適做建築的楠木。此外,當時的木材加工技術已非常成熟,他們有能力砍伐如此粗大的樹木,把鋪地基用的木板都打磨得方方正正,木柱也是一切兩半,把平整的一面向外,做得非常美觀,這些都需要很成熟的工具和技術。”出土的石斧、石鑿等也佐證了他們的猜想。

在郭偉民看來,史前考古就像是拼圖,通過挖出來的碎片“透物見人”,拼湊當時人類生活的圖景。像F63這樣的大型建築,由許多勞動力一起合作完成,一定具備公共性。“這顯然不是普通家庭居住的房子,我們認為它可能是一個舉行公共活動的地方,使用者可能是社會組織的最高統治者。”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郝瑩楊峰湖南常德報道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