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900年萬安橋被焚燬 再為鄉村遺産保護敲警鐘

發佈時間:2022-08-08 14:59:36 | 來源:新京報 | 作者:趙逵 | 責任編輯:姜一平

以木拱廊橋為代表的鄉土遺産,應加強自下而上的保護。

8月6日晚,我國現存最長木拱廊橋——福建屏南萬安橋突發火災,慘遭損毀。目前,當地公安、消防已介入,火災具體原因有待進一步調查。而當地也已明確將重建萬安橋。

這座距今已逾900年曆史的木拱橋之最,于200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萬安橋橫跨兩個中國傳統村落與省級歷史文化名村——棠口村與長橋村,將村落之間樸實莊重的文化內核與精神內涵緊密相連。作為我國重要的鄉村遺産,萬安橋的損毀引發出我們對傳統鄉村遺産保護的一些思考。

據研究統計,僅閩東北浙西南現存的木拱廊橋數量就達88座。在群山深澗與村居驛道之間,木拱廊橋是特定區域基於生産勞作目的所進行的有意設計,滿足了當時社會的經濟、文化、交通等多方面需要。

功能多樣與文化內涵,賦予了木拱廊橋在人居生活中的重要性,歷史上人們對於廊橋的管理維護工作給予了高度重視,通常派以專門工匠對其定時刷漆與檢測,以保障廊橋結構的穩定性。

然而,隨著我國現代交通的飛速發展,木拱廊橋在人居生活中的重要性逐漸淡化,如何通過合理有效的保護與修復實現可持續性發展,是當前鄉土遺産所面臨的關鍵問題。

事實上,已有不少“百歲”廊橋因自然災害或火災離我們遠去。僅2016年,浙江泰順縣就有三座古廊橋在颱風襲擊中被損毀。除自然災害外,閩北武夷山的余慶橋、建甌步月橋,都先後毀於大火。此次萬安橋被焚燬,無疑為當前鄉村遺産保護再次敲響了警鐘。

從使用主體層面而言,村民應當在延續民俗文化,實踐傳統活動的同時,對以木拱廊橋為代表的鄉土遺産加強自下而上的保護。

從監管主體層面而言,以政府、保護協會為代表的單位應當完善監管機制,對洪災、火災等預防和應急處理建立系統的配套措施,有效地解決保護資金來源,在保護意識宣傳、廊橋基本資訊的收集整理、保護區劃定、資金來源、旅遊開發等方面統籌安排。

如今,世間再無萬安橋。這場大火焚燬的,不僅僅只是一座萬安橋,更是歷史所呈現的另一種可能和900年來的歷史記憶,尤其需要認真反省、思考。

據報道,屏南縣官方已啟動萬安橋修復工作,並初步擬定修復方案。在萬安橋重建工作中,應以突出文物價值、情感價值、旅遊價值、教育價值為基本原則。

在萬安橋殘留基礎上對其進行重建,或許是歷史文化層層積澱的必經過程,也是當代及後代需求與歷史遺産之間平衡且可持續關係的體現。

趙逵(華中科技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博導)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