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杭州8月3日電(郭其鈺 鄭暉)“一部陶瓷史,半部在浙江”。浙江是瓷器的故鄉,杭州作為東南名郡和南宋都城,是瓷器重要的生産地、消費地和集散地,在中國瓷文化史上曾具有引領地位。
在杭州市政協日前舉行的“加強杭州瓷文化及窯址遺存保護利用”月度協商座談會上,專家學者和政協委員一起交流思考,為瓷器在新時代的發掘與保護、傳承與傳播、活化與利用建言獻策。
發端:瓷器是精神文化的物態載體
青瓷是中國瓷器的發端。西元200年前後,青瓷在浙江上虞一帶燒造成功,完成由陶到瓷的飛躍。從東漢晚期青瓷文化曙光初現,到唐宋時期,青瓷工藝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
宋朝時,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出現專門為帝王燒造定制瓷器的窯口,南宋定都杭州後建造了南宋官窯。在這裡,宋人用恒久的爐火和高超的技藝,煅燒出美如碧玉的青瓷珍品,宋瓷也成為宋韻在物質文化上留下的生動注解。
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教授鄭建明表示:“縱觀杭州的陶瓷生産與消費,幾乎參與了中國古代陶瓷尤其是青瓷的整個發展歷程,見證了中國陶瓷史上多次重大改變與突破。”
從時間上看,南宋在杭州留下了豐厚的文化遺産,特別是設立了修內司官窯和郊壇下官窯,開啟了杭州陶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從空間上看,京杭大運河開通後,杭州通過得天獨厚的運河水系,得以和國內其他地區進行廣泛交流。南宋統治者更是利用杭州的地緣優勢發展海洋經濟,與世界各地進行貿易。
如在技術傳播方面,有學者提出,設在杭州的南宋官窯對浙江龍泉窯等窯口的燒制技術有重要影響,對國外瓷器如高麗青瓷的生産技術也有一定影響,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在商品流動的基礎上互相交流、學習,並帶來生産技術的普遍提高。
傳播:傳承那一堂爐火的淬煉
時光流轉,窯火不滅。杭州瓷文化如何流轉千年而歷久彌新?
“要利用和發掘好杭州瓷文化,首先要厘清杭州地區古窯址分佈情況,包括窯址爐結構、裝燒工藝、産品種類、生産年代、産品特徵等基本資訊,再深入挖掘陶瓷文化內涵,包括陶瓷器的運輸消費、使用功能、傳播路徑、技術創新及社會生活風尚等資訊。”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鄭嘉勵建議。
瓷器是有溫度的,其蘊藏著人心與技藝積澱的溫度。杭州市蕭山區政協委員盛海堯認為,人是技術傳承的主體,也是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困境,他建議尋訪民間的越窯青瓷燒制人才,並將越窯青瓷燒制技藝作為職業院校的一門科目。
“在傳授技藝的同時傳播青瓷文化,通過一代人甚至幾代人的努力,讓越窯青瓷從‘技術’走向‘藝術’。”盛海堯説。
傳承瓷韻文化,瓷器不應是躺在博物館裏的文化古董,也不應是束之高閣的文化化石,而是活在當下的鮮活傳承。
“留住‘前世’,發展‘今生’,是博物館的使命,活態展示館的核心應是南宋官窯基因庫。”杭州市政協委員葉佳星談到,開展標本制樣和識圖譜型數據庫建設,以一種物化的具象方式全面細緻地展現瓷文化。
“另一方面也可以將瓷文化與日常生活融合,把‘見人見物見生活’的理念貫穿于活態展示館中,通過市民喜聞樂見的方式推進瓷文化的傳播傳承。”葉佳星説。
産業:激活傳統文化的時代活力
宋瓷是物質的,更是精神的。如何做好進一步研究、傳播和轉化?與會人員認為,産業發展是較好的落腳點。
“以文化起筆,繪産業藍圖。通過保護一個窯址、建設一個博物館、規劃一個遺址公園、帶動一個鄉村共富,最終形成一條文旅産業帶,來積極探索打造鄉村振興的示範樣板。”杭州市蕭山區博物館館長楊國梅以茅灣裏窯址為例,提出打造一條文旅産業帶。
她介紹,茅灣裏窯址所在的大湯塢村是實業家湯壽潛的故鄉,周邊分佈有湯壽潛故居紀念館、湯氏宗祠和湯壽潛紀念碑,附近還有葛雲飛紀念館、山陰古道等文化旅遊資源。窯址所在山頂有度假酒店,村里正在建設民宿、陶瓷製作工作室、研學體驗點等。
杭州市政協委員袁瑾建議打造杭州瓷文化創意産業鏈,即以基礎研究賦能創意內容生産,深化考古、歷史、民俗、文化遺産學等領域相關瓷文化研究,為創意開發提供素材與資源。圍繞“宋韻”主題,形成杭州瓷文化獨特的內涵表述體系。
這一項系統文化工程需要産學研結合、文旅商融合。有業界人士提出通過開發未來使用場景、發掘文化觸點,創制衍生品,延伸消費鏈。如圍繞瓷文化開發研學、文旅線路,加強包括茶文化、禪文化、民俗文化、文學藝術在內的文化整體性設計。
千年前,宋人將藝術審美滲透到日常的碗盤杯盞中,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時至今日依然是中國人韻味十足的生活美學。(完)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