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潘魯生 :關於“新藝科”建設的思考

發佈時間:2022-05-23 13:55:22 | 來源:大學與學科 | 作者:潘魯生 | 責任編輯:謝榮宇

摘要:在高等教育提質增效的新時代,藝術教育需關注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的教育理念,尊重藝術內在規律與發展邏輯,立足國家和社會需求,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健全完善藝術學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應用與傳播體系,促進學科專業深度交叉融合,強化中國特色,推動藝術學教育高品質發展,有效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産業競爭力。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國家提出大力發展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以跨界、創新為特點,以滿足以新技術、新産業、新業態和新模式為特徵的新經濟對高等教育改革的強烈需求。“四新”建設的引領性、交融性、創新性、跨界性、發展性等主要特徵對藝術學有良多啟示,為藝術學的改革與發展帶來了歷史新機遇。在“四新”語境下,在梳理、審視當前藝術學發展的基礎上,從藝術學建設的規律和特點出發,探索藝術學跨學科、跨專業、跨領域發展的新路徑,推動藝術學教育高品質發展,構建具有新時代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先進藝術文化,加快推進藝術教育創新發展,成為時代的強烈需求,“新藝科”呼之欲出。

一、積極對接“四新”發展,把握藝術學學科發展機遇

進入21世紀以來,“藝考熱”持續升溫。據教育部公佈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高考報名人數為1071萬,其中藝術類考生報名人數為117萬,藝術類考生佔全部考生人數的10.92%。與此同時,藝術學也全面滲透、積極參與國家經濟文化建設和國民日常生活,並在以美育人、凈化心靈及服務文化産業發展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此期間,國家經濟文化建設的迫切需求推動藝術學從一級學科上升到學科門類。藝術學與“四新”建設的不期而遇,使藝術學具有了政策支援的廣闊空間,並推動藝術學結合新的教育理念與實踐進行提質增效。

第一,藝術學和新文科相結合,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社會越發展、越文明、越進步,對文化藝術需求就越多、越高。藝術用形象來反映現實,其對審美情感的濡染外化是新文科建設的應有之義。在文化衝突與融合併存的當代,世界面臨著環境、生態、倫理風險,藝術學要積極關注理論、實踐和功能問題,營造良好的美育環境,修復和補缺人文精神,做到“立人”過程和“人立”結果的統一,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藝術學人才培養體系和發展道路,建立中國藝術學派。

第二,藝術學和新工科相結合,服務文化創意産業發展。作為文化、藝術和技術深入融合的朝陽産業,文化創意産業發展潛力巨大。在以大數據、雲計算、智慧機器人等為標誌的智慧時代,藝術學要把握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機遇,深度推進藝科融合、産教融合,推動文化創意産業可持續發展。在第四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呈獻了50多組更新升級的“老字號”作品,實現藝術創意、技術、市場與産業的有機結合,用創新設計為“老字號”帶來新生。

第三,藝術學和新農科相結合,服務鄉村振興和美麗中國建設。開展藝術鄉村建設,挖掘鄉村的人文歷史、地理風貌、農副産品、鄉村手藝等特色資源,以藝術創意激活鄉村文化和産業,助力農村物質脫貧和精神脫貧。山東工藝美術學院以“設計助農”助力鄉村特色文化産業發展,自2006年起持續開展“手藝農村”特色産業扶貧計劃,相關設計創意成果在中國美術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使鄉村手藝等能見度低的民間藝術步入國家藝術殿堂,得到了良好的傳承弘揚及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産生廣泛的積極反響,學院也成為全國民藝學研究的重要陣地。學院正在實施鄉村“廁所革命”與“設計助農”計劃,積極推動鄉村振興和美麗中國建設。

第四,藝術學和新醫科相結合,共建“健康中國”。藝術心理療法逐漸成為一種被廣泛認可的治療手段,患者通過欣賞畫作、浸泡音樂、觀看影視甚至自我創作來排解壓力、醫治心理創傷,給醫患之間的技術交流帶來詩意,達到更好的心理療效。藝術的介入也能提升醫療産品的價值內涵。山東工藝美術學院持續開展無障礙設計、疫情防控産品設計,參與完成的假肢外殼原型設計已成功申請實用新型專利並積極對接殘奧會運動員,使藝術設計走進健康生活。

“四新”提出以來,眾多高校在頂層設計、學科體系、學術體系、社會服務等方面進行了有價值的改革探索,形成了諸多可供參考借鑒的成熟經驗,給藝術學建設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向,注入了新內涵和新給養。“新藝科”要把握高等教育新形勢,按照新文科提供的方向、標準和價值判斷,積極回應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提出的新命題、新方法、新技術,促進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相融合,推動藝術學高品質、內涵式發展,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應用與傳播體系。

二、立足學科融合發展,構建“新藝科”學科生態體系

“藝術不僅是一個美的問題,而是與整個文化各方面都緊密相關的問題,只有進行多樣性的跨學科研究,才會把藝術多面的特性豐富地展現出來。”新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使傳統藝術學的學科專業結構、理論定位、表現形態及傳播方式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學科的內涵和外延不斷深化和拓展,學科之間的界限日趨模糊,多學科融合能力、多專業協作能力、社會系統設計能力需求強勁。因此,藝術學要強化開放思維和融合思維,積極與其他學科對話,加強跨學科專業的知識整合和融合發展,從新視角、新技術等方面加強藝術學與相關學科的跨界交叉、嫁接移植、深度融通,進一步發揮藝術學的綜合優勢,實現跨學科或超學科基礎上的合作賦能與革故鼎新,建成藝術學主導的全方面互通且內涵豐富的“新藝科”。

一方面,以交叉融合為動力,打造新的學科體系。就學科門類之間的關係而言,藝術學既要與哲學、歷史學、文學、經濟學、管理學等人文社會科學有機融合,通過能量互換和理論整合,提升藝術學的學術底蘊,使之成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還要與工學、醫學、農學、理學等自然科學交叉融合,豐富自然科學的思維方式和表現技巧,助力重大科學發現和新興學科的産生,提升科學研究的活躍度,並吸收理工類學科的科學精神為藝術學自身增加新的智力結構。就一級學科之間的關係而言,既要推動藝術學門類下五個一級學科的融合發展,使各學科的親緣關係更緊密,也要將藝術學的觸角伸向傳統和前沿:在傳統的維度上,要建設好文化遺産學學科,建築群、表演藝術、傳統工藝等文化遺産蘊含著豐富的文化藝術價值,亟待進行發掘、保護及創新利用;在前沿的維度上,要瞄準智慧製造與數字化驅動,加大藝術學與工業設計的融合,實現文化創意與智慧製造雙向賦能。通過內部多學科的借鑒、交叉、吸納、整合,將藝術學建設成為具有更好的內部完整性和外部獨立性的高品質學科群。就一級學科自身而言,也要在強化既有內涵外延的基礎上守正創新。以設計學為例,設計是科學、人文、藝術、技術多元結合的智慧結晶,在産業結構升級轉型的關鍵時期,要以新的思路和跨界模式,推進設計學與經濟類、管理類、輕工類、材料類、工程類、人文類學科的交叉融合,實現設計藝術的多元化和共生互動,構建新型學科建設體系,全面服務生産、生態、生活等各個領域。近年來,學科專業結構優化、調整、轉型、升級的速度明顯加快,要通過知識重構和學術創新,培育新的獨立學科,同時根據社會發展需求,探索適應時代發展的新專業,並按照國家政策要求積極申報新增學科專業,使新興學科專業列入教育部學科專業目錄,實現藝術學學科專業體系的擴容,形成更全面的服務功能,實現人才培養品質的提高和社會服務能力的提升。

另一方面,以問題為導向,服務國家重大現實需求。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當今時代,傳統的學科建設已不能有效回答並解決某些新問題、新需求,要以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社會重大創新需求為導向進行前沿性探索,實現學科專業建設的聚力突破。“科學研究要堅持問題導向,奔著最緊急、最緊迫的問題去。建設新興學科,推進新興學科研究同樣要堅持這樣的原則。”特別是與經濟建設和社會生活密切相關且具有突出應用性的藝術學,更應該順應時代發展,積極回應新技術、新需求和新國情,及時關注並解決社會現實問題。在建設路徑上,要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佈局,重視新興交叉學科建設,建立學科交叉研究中心,加快知識整合和資源流動,形成縱向橫向交叉的有利於培育重大創新成果和精品力作的寬鬆環境,構築“新藝科”發展的優質平臺。來自多個學科的研究者互相合作,既在各自原有學科根基上做增量,又將各自的增量匯聚整合成新的交叉學科,並可以進一步凝練提升為更具完整性的獨立學科。

山東工藝美術學院以重大項目為牽引,聚焦國家鄉村振興、傳統工藝振興的相關部署精準發力,跨院校、跨學科整合優質資源,分別於2014、2019、2020、2021年獲得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在積極助力國家經濟文化建設的同時,也形成了美麗鄉村設計研究、設計文化與政策研究等研究方向。在重大社會服務項目上,學院同樣根據國家需求匯聚優質資源。2018年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十八次會議在青島成功舉辦,山東工藝美術學院承擔完成峰會國禮、國宴用品、視覺形象系統、藝術品與陳設、禮儀服裝等五大領域藝術創意設計,整體設計貫穿“從禮樂文明到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線,發揮從傳統工藝到前沿工業設計、從理論研究到3D列印建模等多學科整合優勢,做到了凝練典型符號意象、推進視覺傳播、以優秀的創意設計和藝術陳設服務國家文化形象塑造,以及外交理念的表達與傳播,弘揚了中華美學精神,體現了中國風格。

三、立足文化自信,構建“新藝科”學術體系

理論是行動的先導,“新藝科”學術理論體系建設關乎學科今後的發展之路是否長遠平坦。在“四新”教育理念下,我們既有的藝術理論與經驗,已經難以高效地指導今天的藝術實踐。以“四新”建設為指導,突破固有的概念和社會認知,借鑒國際上普遍實行的學術體系,豐富已有的理論範式與方法論,做出新的、有充分學理依據和現實應用價值的概括,實現思維理論創新、實踐應用創新,建立起既具中國特色又與國際接軌的中國藝術學學術理論體系,促進藝術學研究的高效運作,勢在必行。

第一,“新藝科”要有中國特色。藝術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是哲學社會科學體系的重要一環。“新藝科”學術體系的建設,一定要根植于深厚的民族文化基礎之上,緊扣中國實際和時代精神,同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注重人民性、民族性,走中國氣派的藝術之路,承國學、揚國韻、育國器、強國音,在對國情的深入研究和把握中提升學術並建設學科。具體而言,要深入總結中國傳統藝術及現代藝術經驗,汲取中國古典藝術理論研究的精華,闡釋、拓展中華優秀傳統藝術的內涵,結合當下藝術實踐,在本元文化中建構中國特色的藝術風格和美學精神,建立中國特色的藝術理論體系、實踐體系和評價體系,推出體現中國文化底蘊的重大藝術理論成果和精品力作,提升中國藝術的生命力、傳播力、感染力和影響力。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將傳統工藝美術、民間工藝和非物質文化遺産研究作為重要的文化資源,突出辦學特色,積極構建符合學院實際和地方特色的“中國傳統造物文化傳承體系”“中國傳統造型藝術傳承體系”,從傳統文化中尋找理論滋養和能量並注入新活力。

第二,“新藝科”要有國際視野。國際化是“新藝科”的應有之義。中國傳統學術分類的主流是經、史、子、集;近代以來,受西學影響,才逐步建立與國際接軌的學術體系。其間,中國藝術家也努力進行著中西結合的不懈探索,中國藝術學的學術體系在跟西方藝術學的相互借鑒、相容並舉中不斷演變、發展、完善。藝術研究者應樹立全球意識,培養跨文化思維與超越文化界限的創造力,關注國際藝術發展前沿,及時洞悉和適應藝術領域的變化,吸納不同民族的文明成果,引進外來理論對當代藝術學理論建構給予支撐,將本國實踐與國外經驗相結合,拓展具有多元性、世界性的視野,擴大國際合作的廣度和深度,形成良好的創新環境,補充、豐富中國藝術實踐案例,成為民族優秀文化的傳承者和中國特色藝術走向國際的傳播者。

第三,“新藝科”要有新突破,解決新問題。藝術學研究要立足時代需求,順應藝術發展趨勢,以現實生活為源泉,關注新問題,更新研究領域與研究方向,探索新的實踐方法與研究範式,進行學術前瞻佈局和機制創新,實現理論突破、實踐創新和研究模式的超越。“新藝科”的學術研究,需跨越學科與學科之間的壁壘與障礙,傳承借鑒不同門類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一切有益的思想、理論和方法,將科學、技術與藝術有機結合。在資訊時代和智慧時代,新科技、新産業、新業態使藝術的供給方式更加多元。在藝術學與不同學科特別是與最新科技交叉融合過程中,藝術家不僅要在藝術實踐層面放開手腳去積極創新,更要在理論層面去領會認識數字技術、虛擬技術、人工智慧自身的美學價值,思考人工智慧如何進一步為藝術語言、藝術形態、藝術創新服務,給傳統藝術學研究帶來更加鮮活和高效的滋養,還要發現和運用藝術與科技之間交叉融合所創造出的社會貢獻,進一步加強藝術成果、藝術産業與商業融合發展。

第四,“新藝科”學術體系的建構,要正確處理三個方面的關係。一是理論與實踐的關係。要通過藝術實踐的大量開展實現藝術實踐與理論的協調發展,在實踐中不斷尋找適應中國特色的學術理論體系。二是傳統與創新的關係。“新藝科”學術體系建設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能把已有的學術體系全面否定,要在批判反思中繼承傳統的學術體系並以新的理論為指導加以創新。三是中國化與國際化的關係。要以深厚的優秀傳統文化為根,先立足傳統再放眼世界,“我們可以參考、借鑒西方學科的設置,但不能削足適履,把西方作為絕對標準來要求、束縛我們自己。”此外,還要改革評價制度,建立適應藝術學交叉融合發展的評價體系,促進“新藝科”的學術體系更加完善。

四、立足現實需求,拓展“新藝科”應用與傳播途徑

“新藝科”要主動適應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著眼社會經濟文化變遷,把握藝術教育中藝術與科學、技術與文化、本土與世界、學校與社會的關係,以理念創新為引領,以現代科技為支撐,悉心捕捉並解決社會變革中的自然和社會問題,建立更具活力的科研體制,將藝術教學和科研轉化成現實生産力,服務社會、服務人民,不斷提升教育的服務能力和貢獻水準。

第一,服務國家美育建設。藝術和美育是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人民綜合素質的重要支撐,在體驗美感、陶冶性情、凈化心靈、疏導情感、提升人格方面發揮著獨特作用。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提到,要把美育納入各級各類學校人才培養模式全過程。高等院校必須加強美育工作,整合美學、藝術學、教育學等學科資源實現多元協同育人,完善美育課程設置,做好美育教材研究、編寫工作,凸顯中華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培養具有崇高審美追求、高尚人格修養的高素質人才。藝術是提升全民美育水準的重要手段,而全民美育水準的上升與否直接關係到精神小康是否成熟的問題,涉藝高校要積極開展美育浸潤行動計劃,藝術家要走進尋常百姓家,致力於發現美、培育美、創造美、傳播美,提升大眾審美能力和美育意識,提升人民的思想覺悟和精神追求,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承擔起社會美育的重任。

第二,服務文化藝術的傳承與創新。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博大深厚的中華文化一直以來都是藝術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營養資源。“新藝科”要深挖中華傳統文化的優良基因,提煉中國特色藝術學科的系統觀、生活觀和價值觀並加以傳承和創新,“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在繼承、吸收和融合中實現中華優秀民族文化藝術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助力傳統文化復興,建設文化強國。知識性和價值性的統一是哲學社會科學的顯著特徵,藝術家應樹立實現中國夢的宏偉目標,紮根中國大地,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凸顯藝術的實踐性、創造性、意識形態性,堅守工匠精神,弘揚中華藝術,凝聚中國力量,增強文化的自我認同並做好價值引領,以精品奉獻人民。抓好“中國藝術大講堂”建設,通過匯聚名家、展示名作,展現藝術輝煌、時代風采和美育特色,實現學界與業界的交流,促進藝術教育與社會實務的結合,做到更有溫度地弘揚主旋律。

第三,服務國家經濟轉型發展。“新藝科”要輔助國家實施“鄉村振興”“中國製造2025”“網際網路+”及傳統工藝振興,參與藝術教育扶貧,為行業發展提供學術支援,為政府決策提供有益參考。藝術學的實踐性、應用性、可操作性強,在新時代,藝術學與市場、産業、工程、資訊技術的聯繫越發緊密,“新藝科”建設要更加真切地觀照現實生活,匹配科技進步,更新研究方法,積極對接企業、行業發展,對接産業轉型需求,建立跨學科交叉應用型藝術學,構建更加高效的社會服務體系,完善技術轉移機制,加快成果轉換速度,打通藝術成果向現實生産力轉化的通道,“不斷形成有價值的戰略性諮詢、有作用的應用性對策、有意義的實踐性創新,從而引導經濟發展模式從‘物質驅動’轉向‘創新驅動’,推動産業轉型升級,從根本上增強國民經濟競爭力,更好地服務國計民生。”完善藝術産業結構,關注藝術商業、藝術區域鏈、藝術市場、藝術科技、藝術金融、藝術衍生品的發展進程,推動市場需求的藝術生産與創作。對接民生服務,為人民而設計,為鄉村而設計,為傳統工藝振興而設計,為生態文明而設計,促進民生福祉可持續發展,努力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的多重收穫。

第四,充分彰顯中國文化藝術的“全球磁力”。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當今世界是開放的世界,藝術也要在國際市場上競爭,沒有競爭就沒有生命力。”在交往速度加快、交往資訊增大的今天,藝術教育必須面向國際,促進中外藝術交流互鑒,加強優質藝術資源共用,使我國的文化藝術發展融入國際大潮之中,提升中國藝術在世界藝術體系中的地位與價值。一方面,吸收利用世界各民族的文化精華和優質教育資源,洋為中用,但不能全搬照抄,而是用中國藝術觀念和形式解構西方藝術,同時在與外來文化藝術的碰撞、交流、融合中優化自身定位,使中國藝術融入世界藝術體系的同時兼有不容取代的特質。另一方面,了解域外學者觀照中國藝術及理論的視角與思維方式,探索中國藝術的時尚表達與國際傳播範式,講好中國故事,增加中國的優質藝術供給,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輸出,使中國文化藝術與國際潮流同頻共振,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推動文化多樣性條件下的人類文化認同,提升中國藝術教育的國際影響力,提高文化軟實力。

在新時代背景下全面建設“新藝科”,推動藝術學高品質發展,是2035年將我國建成文化強國和教育強國的重要舉措,也是文化藝術大發展大繁榮的內在要求。“新藝科”的“新”,既是藝術在發展過程中自身完善的規律和發展到更高層次的必然要求,更是為當下人民更高層次的精神需求與科技迅猛發展及文化産業轉型升級服務的學科自新。“新藝科”建設要順應時代發展大勢,聚焦高品質發展,搭建創新平臺,追求學理創見,推進成果轉化,通過學科體系、學術體系、應用與傳播體系的結構性變革,有效提升藝術學的研究水準和社會貢獻度,推動藝術教育的融合化、時代化、中國化和國際化,成為“四新”理念的踐行者,開創世界水準、中國特色的藝術學學科建設道路。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