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山東記者蘇銳
事業的進步離不開榜樣的力量。2011年開始,為調動社會各方力量參與非遺保護傳承的積極性,山東啟動年度非遺亮點工作評選。每年一次,持續至今。10多年來,亮點工作評選,逐漸發展成為山東非遺領域的一件盛事,受關注程度高、影響面廣。尤為關鍵的是,最終入圍的項目,得益於各級黨委、政府和媒體的推介,為省內其他地區的工作開展提供了參考借鑒,進而促進了山東省非遺保護傳承體系的完善。
發揮示範性的作用
2011年,原山東省文化廳首次評選年度非遺亮點工作,“東營市墾利區實現傳統戲劇村村演”項目入選。
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非遺處處長劉朋鑫介紹,年度非遺亮點工作的評選,一條重要考量標準是順應時代發展趨勢,創造性開展工作,並取得了切實的成績。10年前,全省各地文藝演出進鄉村的活動如火如荼,但類型單一。墾利區先行一步,將文化進基層的主要供給産品,調整為獨具當地特色的非遺戲曲,且覆蓋每個村莊,意識很超前。
産生示範帶動作用是山東評選年度非遺亮點工作的初衷。黨的十八大以來,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不斷改進評選方式,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從全省基層遴選一批亮點項目,探索了諸多兼具理論和實用價值的非遺傳承模式。
“三漁文化培育工程”是山東2013年度非遺亮點工作之一。項目由威海榮成市報送,目的是讓非遺重回民間。在該項目中,當地的民俗遺産漁家鑼鼓、漁家秧歌和漁民號子,通過培訓文藝骨幹、吸引志願者加入、創新節會舉辦模式,實現了可持續傳承。
“當年‘三漁文化培育工程’獲評全省年度非遺亮點工作,對榮成文化戰線是莫大的激勵,也啟發我們進一步調整非遺活態傳承的路徑。”榮成市文化館館長徐偉説,過去幾年,榮成“三漁文化培育工程”一直在持續優化。漁家鑼鼓等項目的傳承陣地,從村莊拓展至中小學,有的傳承人常年駐景區演出,外地文旅部門來學習考察的團隊絡繹不絕。
産生帶動性的影響
提高非遺保護傳承水準,單靠非遺保護中心或者文旅部門的力量難以為繼。多年來,山東借助評選年度非遺亮點工作,鼓勵社會各方力量探索非遺保護新模式,間接壯大了非遺傳承的“護航編隊”。
作為國家級非遺項目,流行于魯西南地區的大弦子戲,曾長期面臨“沒有劇團、沒有專業人才”的困境,傳承發展形勢堪憂。
2014年,菏澤市地方戲曲傳承研究院聯合山東省藝術研究院,憑藉“依團代傳”模式,成功將大弦子戲的代表性劇目立上舞臺,一時間引發熱議:當地數千位戲迷連續多天到劇場看大弦子戲《兩架山》。當年,該項目獲評年度非遺亮點工作。
山東省藝術研究院院長林凡軍認為,近年來隨著各類學科研究體系日益完備,非遺作為單個項目的保護與傳承,需要深入探討其文化價值、社會價值,包括市場價值。類似工作需要吸納專業力量介入,不能讓文旅機構自己“閉門研究”。
2019年,聊城市、德州市等地探索開展非遺項目進景區,相關模式獲評當年度非遺亮點工作。
“非遺項目進景區,表面看是景區單方面受益,實際是非遺項目保護單位和景區的雙贏之舉。”聊城市文化和旅遊局黨組書記、局長周江濤説,景區等社會力量通過了解非遺項目,搭建傳承、傳播、展演的平臺,助力非遺影響力擴大。同時,也為非遺項目探索市場、收穫更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奠定基礎。
具有前瞻性的探索
中辦、國辦2021年印發的《關於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對非遺要促進合理利用。黨的十八大以來,山東對年度非遺亮點工作的評選,以前瞻性的思維,走在了非遺融入現代生活領域的前列。
比如山東2016年度非遺亮點工作,其中一項是泰安探索“非遺+遊學”助力非遺項目傳承模式。
泰安市文化和旅遊局黨組書記侯衛國説:“過去幾年,國內旅遊領域興起非遺研學熱潮。這方面,泰安市較早開始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可以説,獲評山東年度非遺亮點工作,給了泰安文旅部門信心,讓大家堅持把非遺研學做下來,成為今天的一個特色品牌。”
從非遺助力鄉村振興,到非遺融入景區發展,再到非遺借助網路平臺推廣,過去10年,山東年度非遺亮點工作的評選小組,以敏銳的觸覺,及時發現總結了一批經驗。部分經驗通過媒體的傳播,受到兄弟省市的關注,並順利複製到一些地區。
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黨組書記、廳長王磊表示,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山東通過評選年度非遺亮點工作,主要目的不是表彰,而是激發大家“比學趕幫超”的勁頭。進入新時代,非遺項目所蘊含的潛力巨大。未來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將以創新突破理念為引領,繼續做好亮點工作評選,發現更多非遺保護傳承好模式。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