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梵天東土,看大足石刻烙上的中國印

發佈時間:2021-12-21 09:16:39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李小奇 | 責任編輯:葛蕾

位於重慶大足寶頂山中央的釋迦涅槃圖開鑿于南宋,臥佛頭北面西右脅而臥,面如滿月般閉目微笑,示現滅度時寧靜而莊嚴的神態。若以此段文字來形容它的原版”——位於印度拘屍那迦大涅槃寺的臥佛石造像,也完全恰當。事實上,這一東一西的兩尊涅槃佛造像相隔了六個世紀與三千公里的時空距離。但如若親眼所見,又會發現笈多王朝那尊佛陀的胡貌梵相、頎長身材、薄衣透體等特徵,已被南宋時期的審美所取代。大足的臥佛呈現出廣目方頤、衣紋厚重、裝飾華麗等特點,成為完完全全中國人心中的佛陀涅槃時模樣。大足石刻,徹底完成了佛教藝術中國化的進程。

石窟藝術作為佛教藝術中極重要的表現形式,在中國化的過程中,與南北各族及地域性的世俗文化交融滲透。從南北朝、隋唐、五代,直至兩宋,中國石窟的開鑿如星星之火,遍及大江南北。西起新疆,經敦煌、雲岡到龍門,東至遼寧;北沿內蒙古、陜西,南下四川、雲南……石窟藝術在歷史的風雲裏實現著中國化的進程。而承啟這個進程的大足,也在特殊的歷史條件和社會文化環境中悄然崛起。

大足位於嘉陵江水系沱江分水嶺,自古便是糧鹽豐饒之所,亦是巴蜀文化交匯處。自安史之亂後,這裡成為相對安定的中原人避難之所。西元892年,大足北山石刻在唐末昌州刺吏韋君靖的出資下開鑿,拉開了中國石窟藝術史上最後一次大規模開窟造像的序幕。五代的前後蜀王均崇佛法,相繼開鑿了諸多龕群,大足石刻在斧鑿聲與戰鼓聲相應之下,為樹立一座中國石窟藝術的新豐碑而厚積薄發。北宋伊始,大足升為上縣,政治、經濟地位和影響力與日俱增;南宋隨著政治重心的東南移,位於長江上游的重慶成為重要口岸,大足的官辦作院與民間作坊也盛極一時,雲集了四方眾多匠師,大足亦掀起了新一輪鑿窟開龕的高潮。

石篆山,三教合流後的人間信仰 

北宋儒學吸取佛、道的義理開創了理學,佛教也迎來了諸宗相涉,儒、釋、道三教合流,向人間宗教邁進,呈現出“孔、老、釋迦皆至聖”的社會思潮。大足西南的石篆山為歷史記錄下了這一思想交匯的奇麗新風。石篆山石窟開鑿于北宋中晚期,以三教並立為材題,龕按儒、釋、道依次排列,讓孔子、佛陀與老君並坐一堂,眾弟子分立四週,如群仙聚會,又如三教説法。它們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由同一施主請同一批匠人按同一形制鐫刻。這是中國石窟的全新創舉,三教的宗教界限在這裡變得淡漠,相互滲透的多元化信仰深入世俗。

寶頂山,密宗道場裏的孝道故事

中原鮮見的密教題材廣泛出現在大足寶頂山石刻當中,從千手觀音到馬頭明王,從圓覺道場到毗盧庵,處處閃現著神秘的色彩。北宋初年印度晚期金剛乘密教入中國,經宋、遼、西夏、吐蕃、大理等地域文化的交融,傳至大足時已呈現出世俗化、理學化的特點。寶頂山作為趙智鳳創建的金剛乘密宗道場,經過他70餘年的營建,終成巴蜀密教中心。而其中的規模宏大的父母恩重經變圖龕依據《佛説父母恩重經》而刻,但此經實為受儒家思想影響的中國佛教徒的作品。因不受相關外來儀軌粉本的約束,打破了經變相以佛本人為絕對主畫面的構圖模式,以連環畫形式刻出崇尚孝道的“十恩圖”,這種通俗易懂的畫面説教最適合當時識字不多的老百姓,並以此作為開啟密教之門前最方便的觀想法門。而今人看來,寶頂山的諸多石刻中人物全是當地世俗人裝束,無論王公大臣還是漁樵耕讀,從養雞女到吹笛女,洋洋灑灑呈現出一鋪鋪宋代風情畫卷。

北山,鏡花水月間的秀美觀音

大足這種以濃厚的世俗信仰為主流的雕刻技巧,也體現在北山的造像當中。北山作為大足石刻掀第一輪熱潮的場所,一直是各個時期民間流行門派的開龕首選。從密宗、三階宗到凈土宗,北山的摩崖造像鱗次櫛比。其中自唐以後觀音菩薩地位上升並取代了佛陀本人,成為北山造像的主要題材。從數珠手觀音到水月觀音,大足的造像工作者們以自己的所思所想,為後人留下了諸多恬美而寧靜、華麗又優雅的觀音造像。走入編號為136窟的轉輪經藏窟,狹窄而幽暗的空間隨著眼球對光線的適應,瞬間變成了聖潔的殿堂。東壁開壇置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南北壁開三龕各置三組菩薩像,從日月觀音到玉印觀音,從如意珠觀音到不空罥索觀音,從凈瓶觀音到白衣觀音,八身菩薩均以女性形象示人。她們或坐或立、或正或側,無不生動秀美,于富麗堂皇中見靜穆莊嚴。觀者從不同角度和距離,能感受到造像彼此間相互呼應又生出疏離感的微妙變化。匠師以富麗繁複與簡潔洗煉的兩種雕刻技藝並行,令人沉浸于至臻至美的意境中。

從梵天到東土,以石窟藝術為代表的佛教藝術遍地開花。從高高在上的凈土天國,到滾滾紅塵裏的俗世煙火,大足石刻為佛教藝術中國化的進程劃上了圓滿的句號。自此,大足石刻樹起的這座中國石窟藝術最後的豐碑,從題材到審美都深深烙上了中國印,閃耀著中華智慧的圓融之光。 

12月21日晚21:00黃金檔,《似是故人來》第二季第五期,跟隨大足石刻藝術博物館首任館長郭相穎的腳步,一起走進西元9至13世紀中國石窟藝術史上最為壯麗輝煌的代表作——大足石刻,領略其背後濃厚的世俗信仰、鮮明的生活氣息和集“三教”造像精華于一體的藝術魅力。(作者:李小奇)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